分享

晓锦源: 该不该远离手机或网络

 QDLF888 2021-01-17

           我们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成员跻身精英阶层,成为时代的贵族,能走进历史更是无上的荣光。但我们思考过我们失败点在哪里吗? 了解晋身精英阶层的通道在哪里吗?

       从小学到毕业,每个人接受的都是知识的精品,我们从课本了解的人物都是走进历史的人,了解的事例都是走进走进历史的事例。这样的人和事是精品中的精品。

       翻看中国的历史,每一位能看到的人物,都是当时的精英或处在精英的位置上,以史记为例,本纪是记载帝王的,世家是描写贵族的,列传是表述士的。这些都代表社会的精英阶层,描述了精英管理层的行为,平民的生活或平民的行为我们根本看不到也学不到。

         平心而论,控制我们这个社会的从来都是精英阶层,无非是一个阶级替换了一个阶级,或者是一种思潮替换了另一种思潮。从来没有平民领导和平民做主的时代。
      当下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根据当下各大公司的搜索引擎的算法,往往是点击人数最多的跑到了前面,点击次数少的被淹没。这种规则,是不分精品和次品的。显然,占大多数的平民喜欢看或能理解的帖子、知识点、文章等被沉淀了下来。而更多的精英见解、学术文章就被淘汰了。

    现实也支持这种现象,点击过十万的爆文从来就没有学术文章的影子,学术文章需要很多年才能突破10万的点击量。写一篇网络爆款文章只需要几个小时或几天,而写一篇好的学术文章没有几个月或几年根本写不好。时间是单向性的,时间的累积往往更能体现知识的含金量。但在信息社会,我们能看到真正的价值吗?

      同理,我们想在百度上搜一些我们需要的知识或答案,若我们具备了足够的专业背景,就会沮丧的发现,百度的前几页根本找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在图书馆,随手一翻都有惊人的发现。能编书的一般都是该专业资深人员,书本上的见解一般经历了编审的过滤,图书的收藏又增加了一道去伪求精的过程。这层层筛选,尚且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不能满足我们的专业需求,更何况是网络上的这些快餐文化?
      若我们进一步思考,代表信息时代的手机,我们还需要如此痴迷吗? 在人们纠结买什么牌子,买什么价位的时候。精英阶层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手机,远离网络的问题。是手机该如何定位的问题,而不是手机的贵贱、牌子的优劣、运转速度快慢问题。     

      平民的行为,历史很少有记载,平民的文化也是凤毛麟角,不成体系。自从网络来到世间,占多数的平民终于占领了文化的主导市场。各种段子满天飞,各种网文充斥眼球,各种流行音乐、舞蹈、明星的绯闻八卦、搞笑视频都是热搜的常客。

      这些能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吗? 指导我们日常行为的价值判断会不会在未来被稀释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