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掘数据多元价值,再造博物馆智慧服务体系

 文博圈 2021-01-17
这些年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对于现代博物馆而言,信息技术已从一种辅助性工具逐步转变成更为重要的支撑平台,成为博物馆服务与运行的重要基石之一。回顾我们在过去十多年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博物馆投入了很大力量,不断构建并完善了数字资源、数字业务、数字研究、数字服务形成了属于博物馆独有的信息化体系,也正是这些数字资源和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了我们目前的智慧博物馆体系。

1


自我增长、自我量化的博物馆数据模型

智慧的关键在于数据。1989年,管理学家罗素·艾可夫(Russell.L. Ackoff)撰写了《从数据到智慧》(From Data to Wisdom),系统地表述了DIKW体系,即从低到高依次为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及智慧(Wisdom)。其中,最底层的数据是为事实的记录,是基础的数值、文本或其他事实载体;越向上,数据的组织性、关联性就越强,价值也越高,而智慧的数据将拥有语义判断和逻辑推演的能力。我们目前博物馆体系中传统应用到的数据模式通常为第一层和第二层,但是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员将目光投放到数据的未来,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这一点也契合了当前互联网DT(数据处理技术Data Technology)的发展。

以博物馆数据创新的服务模式去重构智慧博物馆是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系统之间的自由连通,有价值数据的抽取和重组,协助用户消费数据、数据模型的探索,这些都是我们深入构建智慧博物馆的核心工作。我们不用担心从数据的视点是否会丢失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事实上DT技术在挖掘人文、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例如它可以观测到观众用户身上个性化的一面,能够获取怎么服务观众、怎么理解观众、怎么支持观众这样细致的信息。

▲智慧博物馆数据中心体系

2


从数据的视角重塑观众服务体系

上海自然博物馆案例分享

对公众而言,数字化技术是对展览全流程的一个辅助。数字化网站和展览资讯app是对展览讯息的前期预报,让公众更好的掌握展览基本信息导览,实现实时预约和提醒。对馆方而言,数字技术的作为平台和方法可以增加博物馆的观众承载上限,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博物馆、科技馆的桎梏,增加博物馆、科技馆的辐射能力,并且延长展览的生命周期。而艺术表现作为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展览的形式,从而增加用户黏性。如今基于观众参观画像数据的构建才能满足现今观众对于博物馆及科技馆的体验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社交需求下文将介绍如何从数据的视角重新打造观众服务体系及技术产品,该产品荣膺首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并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观众导览中得到成功应用,仅上线半年内,自博App下载量突破20万次,网站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

首先,观众服务是一款双向的数据应用,用户即是数据消费者(使用导览信息)也是数据生产者(产生用户行为信息),我们认为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其次,这是一项高频度的数据应用,按博物馆的人流量及用户游览时间,会在每天的参观周期内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即可能是宏观的,也会有体现个性化的小数据 (Small Data);第三,用户是分层的,不同的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数据是存在差异化的。

对于普通参观者,则能够借助手机和Pad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得高精度的馆内LBS位置导览服务,强化用户的获得更好的用户参观体验;而对于馆方,则获取了一个观众数据分析的“宝库”。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众导览系统,涵盖展前、展中、展后各个阶段的包含馆内外服务的智慧博物馆服务。通过预安装app、关注微信和网站,在展览前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观路线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在展览中凭借AR等数字技术更有趣味性的立体展示展览内容;在展后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建立博物馆爱好者的聚落。并且通过将馆内和馆外进行连接,扩展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在馆内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现场定位和路线引导以及现场互动游戏。在馆外提供精品展项的数字展示、探索式的科普知识表现以及虚拟展馆展示。

室内精准定位

通过细致的定位技术调研,我们决定采用Wifi 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ion)定位。该定位技术不仅能够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准度(<=3米),同时可提供最强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大比例高密度的搜集到观众采样数据,可为各种深度利用提供基础,这样可以满足我们最初对于数据模型设计的期望。在这一技术环境下,用户便能够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展馆的基本信息以及具体参观的路线,进而实现有效的引导;在进行参观的过程中,则能够将相应的展品信息显示在电子地图中,并能够以图文说明、语音等多种形式进行标注与提示。此外,还能够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功能,比如展区人流提醒、文创纪念品推荐等。对于博物馆而言,则在观众体验这一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后台来搜集相应的信息内容,为之后的数据分析利用提供基础。


▲上海自然博物馆室内精准定位图

多元化的数据展示

考虑到参观者的参观形式、时长、兴趣点各有不同,我们在系统中的展示内容作了信息切分,按结构对大部分的展项资料进行专业制作,并有效利用了藏品数字资源,一个展品可能会有介绍、解说、细节、看点和专题不同类型和深度的内容。配合系统中的路线推荐,不同类型的参观者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博物馆之旅。所编选的信息资料不能仅仅满足于文物基本信息的介绍,还是需要有一些深度解读的产品,尤其是要充分运用全新的数字化手段,将附着于实体文物上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以多媒体形式,用感性和理性双通道的方式向观众进行传播。







上海自然博物馆分层内容展示图

同时,除了传统的图、文、音视频这样的多媒体手段,我们还加入了不少增强现实的互动,用于的展示特色藏品,通过这种新型的交互手段,让博物馆中静态的、不可触碰的展品动起来、可交互,展示标本背后的故事。

互联网+观众参与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来收集公众对藏品的印象与评论,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大数据收集最常见的方法,此法对无法展出的藏品研究、观众喜好、策展、活动策划都有显著的帮助。博物馆对数据收集的方式也从“官方的”、“强制的”,逐渐变成“朋友型”、“激励引导型”。公众也不断期待能够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博物馆中,使数据具有“自我增长、自我量化”的特点。

3


基于数据运用的管理服务创新

上海自然博物馆案例分享

大数据的强大,还因为它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方向。由此出发,我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藏品大数据,即藏品的评估。目前我们对藏品的评价是采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历史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价值,将藏品区分一、二、三级。如果我们同意博物馆的所有馆藏藏品的利用手段的最终指向都是服务于社会这一论断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来自社会维度的评价体系,即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利用评估体系。虽然这一评估模型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从探索角度而言,这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款在博物馆数据运用上具有方向标性质的应用。

另一个大数据的应用是观众行为数据,通过导览、网站、微信,我们每日可以获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基础数据(Data),这部分数据量大且杂,涵盖了:包括团体、散客、VIP、学生、志愿者、活动预约者、网络访问者、APP使用者等多种类型多入口的用户,其中可能还有交叉,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数据工具,我们有能力对数据进行更好的清洗和分析挖掘,对观众反馈、参观热点分析、停留时间、关注内容、社交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能提供:观众分布及轨迹分析、展馆区域热图、重点展位详细分析、现场驻留及关注度分析等;举办展览的线下参观数据(平日数、实时人数、学生数等)、线上数据(网站浏览量、网站预约量、微信浏览量、微信关注量、APP下载量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关联,甚至可以推理用户的行为模式。

▲博物馆管理数据模型框架(第一级)

在这方面,上海博物馆最近在数字中心项目中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也可以说为博物馆的大数据应用做了一个可贵的测试。以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标准为基础,结合博物馆运行现状提供螺旋式上升评估指标模型设计方案,该项目的数据涵盖展馆、展览、藏品、观众、活动、微环境等核心指标,描述博物馆信息资源及其载体,构建、挖掘、分析呈现信息资源及核心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准确、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上博实时运行状况,为上海博物馆的精准化管理、数据挖掘以及可视化展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校正,我们相信数据的价值会逐步显现。

▲上博可视化数字中心图

面对大数据和IP时代的浪潮,博物馆是否要做这场饕餮盛宴的旁观者? 在如今的博物馆中,数字化科技、大数据和文创IP三者相辅相成,以数字化作为手段,大数据作为重要产物,IP为呈现方式,以大数据分析为主导结合三者,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方面建设可数据“自我量化”的博物馆。

图文: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