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过唐朝小姐姐的打扮,才知道什么叫高级美!

 文博圈 2021-01-17
唐朝女子的化妆式样极其丰富,不同时期流行的妆容也各不相同。从初唐到晚唐近300年间,妆容时尚又是如何变迁的呢?


初唐·贞观朝


这一时期妆容整体风格尚轻巧纤丽。女子肤色以傅粉洁白为美,又可在双颊饰以红妆。眉样以细眉为主。如唐太宗才人徐贤妃《赋得北方有佳人》: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也有在额际及两颊画上细细斜红的妆容。贞观朝后期,女子妆容开始变得浓艳,出现了两颊与双眼上下都涂红的妆容。


-参照-

▲贞观十三年(639年)·杨温墓壁画


 

▲贞观十七年(643年)·长乐公主墓壁画


 

▲显庆三年(658年)·执矢奉节墓壁画




武则天时代

  Part1  

在武则天再度入宫的高宗朝初年,女子妆容大体延续着贞观末的时尚,柳眉白面,眉眼双颊涂红。接下来随着武则天登上后位,女子的眉式向着粗黑阔眉发展,双眉间隙也逐渐变窄。额上的花钿与两颊的斜红产生出更多丰富的花式,两侧嘴角也装饰有点状面靥。


-参照-

▲约唐高宗时期·阿斯塔那唐墓绢画局部



  Part2  

到了高宗与武则天二圣临朝以及武则天成为太后实际掌权的时期,妆容变得更加艳丽,额上的花钿与两颊的斜红愈加浓艳。当时诗文《游仙窟》形容女子妆容为:

“红颜杂绿黛,无处不相宜。艳色浮妆粉,含香乱口脂。鬓欺蝉鬓非成鬓,眉笑蛾眉不是眉。”“口上珊瑚耐拾取,颊里芙蓉堪摘得。”“靥疑织女留星去,眉似姮娥送月来”。


-参照-

▲约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永安太郡君麴氏夫人墓出土女俑



  Part3  

随着武周女帝时代的到来,女子面上更加秾丽,花钿占满额头,双眉晕开眉尾,眉下直至双颊施以浓重胭脂。直到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女子妆容才有所收敛。
 

▲约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舞乐美人图绢画



盛唐·开元天宝时代


  Part1  

开元前中期的妆容都较为柔和。面妆以在眼角晕染淡红的“桃花妆”为主;花钿式样较为小巧精致。眉形细长如柳叶,斜红形如新月。 
 

-参照-

▲开元九年(721年)·薛儆墓石椁线刻

▲约开元中期·阿斯塔那游春美人图

 

▲开元十九年(731年)·李景由夫人卢氏妆奁所盛花钿



  Part2  

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女子的妆容变得明艳多样。先是浓眉再次变得流行,两道平直粗眉晕开如拂云;额头、鼻梁、下颌保留傅粉的白底色,再以鲜丽的红妆施于眉下直到占满两颊,大约即是所谓“酒晕妆”。花钿除常规式样外,更有用华丽的金银珠玉制作的花钿面靥可贴在嘴角及眼下承泪等处。 
 

-参照-

▲约开元末天宝初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美人绢画

 

▲约开元末年·西安出土女俑



  Part3  

天宝年间,妆容再度变得柔和。

如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
“脸似芙蓉胸似玉”、“青黛点眉眉细长”;

《长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细长的柳眉与短促的垂珠眉都有流行。面上花钿装饰愈加丰富,斜红除常规形态外更有作五色飞鸟状的。

-参照-

▲约天宝年间·敦煌莫高窟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行香图局部


这时又有若干特别的妆容

白妆黑眉

传说中杨贵妃发明的妆容,粉面偏白,眉以墨涂黑。 
 

-参照-

▲约等同于天宝年间·日本奈良正仓院鸟毛立女屏风


泪 妆

传说中天宝年间后宫嫔妃喜爱的妆容。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识者以为不祥,后有禄山之乱”。 



-参照-

▲约天宝年间·绘泪妆的女俑



中唐·奇异妆容时代


  Part1  

安史之乱后,女子妆容经历了数十年的平和过渡期,其间并未产生太多新式样;只是女子面妆逐渐变得浅淡,花钿不再如盛唐那般使用抽象艳丽的图形,而是作小小草花形态。


-参照-

▲天水摹唐人《捣练图》局部


直到八世纪末九世纪初,各种标新立异追求奇特的妆容才开始接连产生。

  Part2  

贞元啼妆

双眉画作悲愁似啼的八字状;斜红与面妆融合,只表现为脸畔红粉的浅浅边际线,如被泪痕染出痕迹一般。

-参照-

▲唐人《宫乐图》局部



元和时世妆

在贞元式妆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夸张化,不用胭脂粉妆而是仿效游牧民族的“赭面”习俗,再画出八字愁眉与乌色嘴唇。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唐·白居易《时世妆》


长庆血晕妆

剃去眉毛,在眼睛上下画出三四道红紫色长痕,如凝滞的淤血一般。

“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
——宋·王谠《唐语林》


-参照-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赵逸公夫妇墓壁画局部


太和险妆

把本来的真眉毛剃去,又剃开额前的头发让发际线上移,使额头变得宽广。过去长庆年间的血晕妆已然过时,此时妆饰的重点是在宽广额头上另行描上眉妆。

“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唐·徐凝《宫中曲》

-参照-

▲陕西韩家湾唐墓壁画局部



晚唐五代


  Part1  

晚唐以来,女子妆容重回到纤丽精巧的轨道上来,主流是以长长柳眉、小小朱唇为喜好。女子将眉形、唇妆作为化妆的重点,并因此产生了诸般名目讲究。五代时期的大部分地域仍延续着晚唐流行,追求精美、纤巧、淡雅的妆容细节。

蜻蜓花子

“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储养之,尔后上元卖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 
——宋·陶谷《清异录》


-参照-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处直墓壁画仕女妆容


北苑妆

 “江南晚季,建阳进‘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背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额卜,时号‘北苑妆’。” 
——宋·陶谷《清异录》


-参照-

▲约五代南唐·《簪花仕女图》仕女妆容



  Part2  

花钿、斜红、面靥都不再成为日常装饰重点,只偶一为之以增添妩媚之态或用以搭配盛装,列入特殊名目的化妆之中:

金 靥

孙光宪:
“腻粉半粘金靥子”;温庭筠:“脸上金霞细”,;

毛熙震:
“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


-参照-

▲约五代同时期·于阗公主李氏像妆容



鸟 靥

“匀脸安斜雁”
——李贺《恼公》

“鹤子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翅尾嘴足,无所不具。”
——唐·刘恂《岭表录异》

花 靥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唐·欧阳炯《女冠子》
 

-参照-

▲五代敦煌曹议金家族女眷妆容



考证&文稿:左丘萌
妆面复原:Niki-镜子
模特:Vanessa_娜萨酱
感谢模特娜萨酱牺牲眉毛参与拍摄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的“粉黛篇”,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解读。

  唐朝女子化妆步骤  

▲图片考证:左丘萌  绘制:末春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本书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分为绮罗(衣)、琳琅(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

复原
杨贵妃 武则天 上官婉儿 聂隐娘......
大唐名姝当时可能的妆束

点击小程序,了解详情


▼点击“  读原文  ”了解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