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97):秣马厉兵——释“兵”

 秋琰 2021-01-17

本文约39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汉字探微

(197)

秣马厉兵——释“兵”

朱英贵

一、“兵”也是以“斤”为构件的汉字

此前曾解析了五个字形中含有“斤”的汉字,他们分别是:斤、斧、析、折、新。汉字中含有“斤”字偏旁的字共有三十余个,除了我们介绍过的那五个常用字之外,还有伒、圻、近、斦、斨、昕、祈、岓、肵、斪、靳、釿、斫、斩、蚚、断、斯、晰、斮、鬿、斱、斲、斳、斴、斶、斵、斴、斶、斸等若干个字。其中大多数并不太常用,但其字义除了少数几个是借用“斤”字标音(“斤”为形声字的声旁)之外,其本义也多与砍斫的意义有关联,其中“近、祈、斫、斩、断、斯、晰”这几个字较为常用,这里不妨简单解释一下。其中的“斫、斩、断”三个字本身就是以“斤”砍断的意思,另外四个字中,“斯”和“晰”是以“斤”表意,“近”和“祈”则是以“斤”表音。他们分别的意思是:

——《说文解字》解释为:“斯,析也。从斤其声。詩曰:斧以斯之。”其出处《诗经·陈风·墓门》的原文是:“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可见“斯”的本义就是用斧头砍开的意思。

——《说文》中无此字,在白部有“皙”字,解释为:“人色白也。从白析声。”愚以为,这个“日”旁的“晰”字是一个会意字,右边的构件“析”字本为分开的意思,加上左边的构件“日”字旁,意为在日光下显得更加视觉开朗,看得清楚、明白。

——《说文》辵部:“近,附也。从辵斤声。”可见本义为:走近,接近。这是一个形声字。从“辵”(音 chuò,汉字“走之旁”的本来写法),表示与行走有关;“斤”声,可见“斤”只是其中的一个表音构件,并不参与表意。

——《说文》示部:“祈,求福也。从示斤声。”可见本义为:向上天或神明求福。这也是一个形声字。从“示”,表示与神灵有关;“斤”声,可见“斤”也是其中的一个表音构件,并不参与表意。

另外有两个字,那就是“”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含有“斤”字偏旁的三十余个字中并没有提到这两个字。因为它们貌似含有“斤”字构件,其实并不含有“斤”字,那只是表面字形给人带来的误解:

”的正体字(详见下图)是由“广”(yǎn)和“屰”(nì)构成的会意兼形声字。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从“屰”(nì)表示不顺的意思,“屰”也兼表字音(“屰”与“斥”古音相近),表示人从房屋里逆行而出。本义为驱逐的意思,引申为斥责的意思。

 “”字左边的“口”和右边的“斤”都是由于汉字简化胡乱编造而成的,它的正体字“”(详见下图)原本从“耳”,可见“听”字的字义跟耳朵有关,怎么会从“口”呢,甚是荒唐,“听”就更不会含有“斤”了。

请看下图这两个与“斤”不相关的字的小篆写法,就一目了然了:

倒是另外还有一个与“斤”有关的字,最容易被人忽视,它就是“”字,本文就来谈谈“”字。

有人轻率地将“兵”字拆解为“丘八”,意思是“兵”字是由“丘”与“八”组合而成的。其实不然,“兵”字既与山丘无关,又跟“八”字无缘,它本是由“斤”与“廾”(gǒng)两个构件组合而成的,可见“兵”字跟“斤”有关。汉语有个成语叫“秣马厉兵”,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喂好马,磨好兵器,准备战斗,由此可证“兵”字的本义应为“兵器”。“兵”既然是表示兵器的意思,而我们在前面解析“斤”字的时候,提到过“斤”曾经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兵器,那么“兵”字的构件中含有“斤”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兵”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兵”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兵”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斤从二侧面手形),甲骨文上部的符号即为“斤”,下部象左右两只侧面手形,会意双手持“斤”(杀敌的武器)之状,金文、小篆的字形上部的“斤”的形体与甲骨文有所不同,那是字形发生讹变的结果。说文古文字形又增添构件“人”借以充分表意,之后的籀文和说文小篆又都省去了“人”,回归到甲骨文、金文的构字理据。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兵”字。

《说文解字》卷三𠬞部:“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兵”字收入𠬞部,“𠬞”即“廾”(gǒng)的古文字形体,本是“共”字的下半部分,系由双手(𠬞)共举的古文字形态楷化而来的汉字偏旁,许慎对字形字义的解释,意谓“兵”就是一种器械,它的字形显示用双手举着斧斤一类的武器,是一个从廾持斤的会意字,表示用力持握的样子(并力之皃),其中“皃”为“貌”的古字,这种解释是符合“兵”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的,“兵”的本义就是指一种类似斧钺的兵器。

三、“兵”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兵”在古代的基本常用义是个名词,指手中持有的兵器,例如:“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秦风·无衣》)再如:“衅鼓旗甲兵。”(《吕氏春秋·慎大》)高诱注:“兵:戈、戟、箭、矢也。”以上两例中“甲兵”的“兵”都是指兵器。又如:“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后汉书·东夷传·倭》)此与高诱的解释类似。又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这当中的前后两个“兵”字都是指兵器。

“兵”字由兵器的基本常用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指手持兵器的兵卒,战士。这还是个名词,手持兵器作战的人当然就是兵卒了。例如:“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杜预注:“徒步,步兵。”再如《资治通鉴》中所载:“瑜得精兵五万。”其中的“精兵”就是战斗能力精锐的兵卒。

其二,指手持兵器的军队,队伍,也还是个名词,由手持兵器作战的兵士组成的队伍当然就是军队了,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这里的“屈人之兵”就是使别人的军队屈服的意思。再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其中的“兵乃出”意谓军队才会出动。又如:“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三国·魏·曹操《置屯田令》)

其三,表示手持兵器的行为(军事或战争)。其实它还是个名词,那些手持兵器的行为当然就是军事或者战争了,例如:“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再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贾谊《论积贮疏》)这两句话中的“兵”,都是指军事或者战争的意思。又如:“军未战先见败征,可谓知兵矣。”(《汉书·项籍传》)“知兵”即懂得战争规律。

其四,表示用兵器杀人的动词义。例如:“士,兵之!”(《左传·定公十年》)杜预注:“以兵击莱人。”再如:“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又如:“胄面色如土,左右欲兵之。”(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山中宰相》)以上三处“兵之”其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用兵器杀人之意。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伤害。例如:“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高诱注:“兵,灾也。”陈奇猷校释:“兵之原义为持斤砍伐。自砍伐其性,则是自为灾害,故高训兵为灾也。”其实所谓“自兵”就是自我伤害的意思。

二是表示战死。例如:“死寇曰兵。”(《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言人能为国家捍难御侮为寇所杀者。”再如:“战死曰兵,言死为兵所伤也。”(《释名·释丧制》)

根据上面对“兵”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兵”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兵”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五类:

其一是指称兵器。例如:成语“秣马厉兵”就是喂饱战马,磨好兵器,形容准备战斗。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而“兵不血刃”这个成语则是指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语本出自《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其二是指称兵士。例如:成语“兵精粮足”是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而成语“招兵买马”在旧时是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其三是指称兵力。例如成语“穷兵黩武”是指滥用兵力,任意征讨。源自《周书·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成语是指平时蓄养兵力,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其四是指称军队。例如:成语“按兵不动”的意思是控制军队使之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语见《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而“哀兵必胜”这个成语的“哀”是愤怒、发愤的意思,原意是指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源自《老子·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其五是指称战争。例如:成语“兵无常势”是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应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语本出自《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而“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厌”是满足的意思,指作战时要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不要满足于一两次的诱骗行为。源自《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综上所述,其实“兵”字的含义从古至今的变化并不算复杂,它作为一个名词,由“兵器”到“战士”,再由“战士”到“军队”,再由“军队”到“军事”或者“战争”,发展演变脉络十分清晰,并无“兵不厌诈”的诡异之处,只要我们时常“秣马厉兵”,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不会用错,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