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贤博 ||《遥望村庄》

 嘉年华ing 2021-01-18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题图来自网络)

《遥望村庄》

文|杨贤博

  雨后的下午,空气清新,让人感觉舒畅。约好两个朋友,顺南沟而上,计划去香铺村子走走。


  夏日的香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河水在蓝天白云间,倒映着碧波,有茂盛的庄稼地,白墙红瓦的房子,干净平坦的水泥路。


  车子在香铺村三条沟岔的桥头停下,这里是香铺的中心位置。有村上唯一一座四间两层楼房,楼房前的正中央竖起一面红旗,夕阳下,红旗在微风中飘扬着。

  一层与二层的墙体上,粘贴着立体的香铺村服务中心白底红字,很耀眼。下方是一个长约五米的电子屏。这里是香铺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室。

  进去参观,村上的两名干部、乡政府的一名挂职村书记和一名陌生的中年男人,围坐在营业厅的办工桌前,忙着在电脑上汇着表格里的数字。

  村支书见我们进来,急忙起身招呼让座,从柜子里取出纸杯倒水。

  告诉我们,那个中年人是省委办公厅派下来驻村的干部,目前正在挨家挨户的协商推进精准扶贫意向。

  对了,早听说香铺村找了个好的靠山——省委办公厅包抓该村的脱贫致富。对当地群众而言,这是一件百年难得的机遇。当然,一切贵在落实。

  沿路,看到了四家占地十多亩反季香菇基地大棚,不锈钢管架子、黑色遮阳网,忙乎的机械声音,一群妇女,黑水汗流地忙碌着装香菇菌种袋子。

  也看到了窑坊的对门的小庙沟里热火朝天地建筑在制造着声音。小庙沟的沟口处,建了一排彩钢简易房,沟里架设了电力线路,盖了三处大的养殖场,厂房很大气,听说已经养殖了600头野猪。


  一路总是让人感叹,房子焕然一新。以前的土路硬化,河堤重新修建,勾勒出不同图案,多了几个拦水坝,水流平缓,荡漾着夕阳西下的彩云。


   河畔有几株核桃树,树上的核桃一疙瘩一疙瘩的,把树枝压得下垂着。


  学生放假了,村口里多了孩子的嬉闹声,多了几个在外打工或上大学的回来避暑的姑娘,他们的出现,完全增添了村子里靓丽,让青山秀水中多一份诗意之美。


  据村支书王贤哲介绍,省委办公厅包抓的扶贫,确实给村子办了不少事情,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年底整车的米面油拉进村子,向群众发放。为五保户、贫困户送来棉衣、被褥,同时给村民发放了一些常用的小电器。

  如今,倡导精准扶贫,依据老百姓家庭不同经济状况,开展扶贫到户到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运输业、农家乐、民俗民宿旅游。

  保留石窑沟古老的石板房,对一些年久失修的房子进行改造,让旅游者来参观,吃在村子,住在村子。享受着生态环境下的蓝天绿水,天然氧吧。

  据村支书介绍,即将在村口修建一个高大上门楼,仿古设计,上面有名人题字锦绣香铺

  桥边的护栏处,竖立着一块功德碑,一边刻字: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村:香铺村。落款是商洛市扶贫开发局、商州区人民政府。

  另一边是简介,碑文如下:香铺村(含原芝武村)位于牧护关镇东南部,距312国道7公里,是一个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11854人,总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2亩,人均0.8亩,是商州区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

  自2006年启动建设以来,共投入资金55.0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0.04万元,建蓄水池3个,埋设引水管道4000米,解决了全村群众吃水难得问题;

  修复加宽改造3.5公里通组道路;新间校舍4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建家89户,硬化院落72户,改厕70户,改灶80户,改圈70户,石板房改造12户,连户路112000米。

  产业调整使畜牧业、林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户均0.3亩经济林,2头商品畜。

  项目的实施使该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铭记党的扶贫惠民政策,特立此碑。(落款:商州区扶贫开发局、牧护关镇党委、政府)

  说句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这些功德碑的,读了总是一笑而过。这些年随处都能看到。

  村庄里好多碑子被砸了,重新刻了,又被砸了。

  记得有一年,秦茂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村,当年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来视察。一段时间,满村子都是修建的碑子,我就想,如果能弄上一个大的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把全村修建碑文的单位吆喝到一块,全部在一个碑上刻好,让他们流芳百世。

  当然,没几年时间,很少见到那些碑子了。没有想到,在这里也看到了内容相近、多为一个模式的功德碑。


  然而,秦岭之巅的香铺村,当年最原始的村庄,如今成了最美乡村。我们不能否认村庄里的变化。


  香铺村沿公路而上,是一个叫芝武的村子,村子也是3条沟,60多户人家,每一条沟是一个生产组。

  因为边远、偏僻,交通不便,村子里的人在十多年时间里,陆陆续续搬迁出去,如今剩下不到15户人家,而且是一些孤寡老人。他们在守候着村庄里的土地,守候着生命的没落。

  他们清楚地知道,当有一天,他们回归土地,这个村庄将会荒芜,甚至消失。这不,在去年的撤乡并村改革中,芝武这个名字已经被香铺代替,合成了一个村子。虽然每个日出日落都是崭新相同的,但是,没有了人气的村庄,一切变得颓废。


  还好,赶上了省委办公厅包抓香铺,这一批老人,享受香铺村民同等待遇。中央生态森林保护资金每年向村子拨款5万余元,进行护林,村委会门前的公示牌上,公开着村子里每一笔账务,去芝武的路不断有施工队来改造,河堤加宽,听说秋季还要硬化。有开发商计划在沟里建别墅群。


  进入石窑沟,去看看石板房子,路边不断地有轿车驶出,也有村民提着竹笼,装满刚从地里摘来的豆角,和客人在讨价还价。客人还算大方,一笼子37.6元,直接给40元,让不要找零钱了,却要连笼拿走,村民说笼给多少钱都不能卖。

  两个收土豆的卡车,停在村庄的路口,几个人担着担子,抬着蛇皮袋子,装得满满一车的土豆。主人和车主都满脸堆笑,因挡住了路,表示歉意。


  干脆,把车子停在了一个宽敞的院落门前,走进石窑沟。石板房子依旧,在整个绿荫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是那样的古朴而沧桑。

  河水依然稀里哗啦着,如一首唱不完的歌,在低吟,在缠绵,在喜悦。清澈中见到小鱼儿,如此逍遥自在。


  多家的门都关闭,甚至门前长满荒草。见到一位老者,确实年迈,额头很深的皱纹,头发花白,好在眼睛明亮,听力不错。见到有人走进院子,先是盯了半会儿,站起身子,很宏亮的声音,笑着说:是你们呀!我以为外地的游客。急忙从身上掏烟,又急忙转身返回自语:唉,我把烟在柜盖上放着。


  我已经掏出烟来,上前递给老者,让不要再取。同行的朋友,点燃了火机。老者高兴,说:咋能吃你们的烟,到我门口了,应该我给你们发烟。还是回到屋子,取出了自己的香烟,快出门槛,说:我的烟,没有你们的好。喊着孩子取板凳。


  老人很熟悉我,当年他是村上的主任,当兵出身,干事硬朗,在村子德高望重。如今老了,依然从身上看出当年的风风火火。


  他告诉我们,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了,娃们都在西安打工,在外买了房子,一年也回来不了几次。挖好的洋芋让人家回来拿,都没空。屋子里的孩子是孙子,孙子在西安上学,孙女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孙子才8岁,上小学。

  平时很难见到他们,只有放假了才能回来。他们回来前几天还是能呆得惯的,看哪儿都美。这几天闹着要出去,嫌呆在沟脑急人。但外面这些天太热,被他爸收拾(骂)了一顿,才不闹了。


  老人的屋檐下,有四个蜂笼,蜂笼很粗糙,木板装订的,四周用黄泥粉刷,蜜蜂出出进进地飞舞。老者说,每年能收两罐蜂蜜,也就三十多斤。舍不得吃,全让孩子们回来拿去送了人,也没有卖的。



  靠西的地方盖了个厦房,有牛叫。我问:你现在咋还喂着牛?

  他就笑:我喂个牛,是给自己寻个事干,要不然急人呀。想卖掉,没有人要。以前村里有贩牛的,这些年没有了。

  我想说宰了吃牛肉,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我清楚,山里的人,对耕牛有一份敬畏,更有一份情感。


  村庄里清静,雨后的,一切都显得湿润而清新。继续进沟里,有山鸡飞起,有狗在叫。

  老远看见屋子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一盆子衣服,向河边走,河边有个水潭,她蹲下腰身,在一块干净的石板上,用力地搓,屁股随着双手的用力,有节奏的晃动。

  我认识她,弯腰拾起一个小石头,扔进水里,沾起水花,她一惊,斜着眼睛看我,又急忙站起身子,拉了拉不平整的上衣,嘻嘻哈哈着:你鬼呀,都老了咋还这么哈!啥风把你吹来了?这山沟沟子,你多年都没有来过了呀?走,到屋里坐会儿?

  一边说,一边从河里上路。这是一个很喜辣的女人,丈夫当年是生产队的队长,村子里架线的时候,曾给我们做过饭,能做一手好菜。

  好些年不见了,老了、也胖了,但喜辣的性格没有改变。



  有一户人家的山墙,靠着一块当年的磨盘。磨盘不多厚,是石板加工成的,但比上屋顶的石板却厚了三倍的样子,圆圆的有一米七八的直径。

  看了又看,想买,就问主人,主人也是一个年迈的老者,他说:

  “你给多钱?

  朋友说:你要多钱?

  老者确实朴实,他说:现在也没个啥用处,你给一袋子面钱行不?

  我就笑了:好吧,给你100块,也不用找零了。说着,掏出钱,给了老者。

  老者又关心地问:你们咋拉回去呢?

  我说:这个,你别管了。掏出电话,给一个开三轮车的伙计,沟里却没有信号。

  也就想起了,去年在秦川的村子,看到了一个形状还不错的磨盘,想买,人家要了300元,想着太贵。

  过年的时候,觉得也不是多贵,开着车叫着人去拉,人家要500元。我还有点生气,说五百就五百。这男人并不爽快,说还要请示一下他弟弟,他弟在西安。

  一个电话打去,他弟说,那是母亲在世时留的,几百元花了也就完了,给多少钱也不卖。白跑了一趟,却想了许多。当然,那个磨盘,相对于这个,那个确实算得上精品。


  夕阳西下的香铺,天空泛起一团彩霞,红艳艳地,老远地看见,那面红旗更加鲜艳耀眼。

  一路上,朋友几多感慨:难得有这么一个村庄,一片净土。原汁原味的村庄。千万不敢让开发商来胡折腾,修建一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或者面子工程。香铺,应该保持着一份生态美,自然美。

      2016721日于牧护关




作者简介
 杨贤博

  杨贤博,71年生于商州秦茂。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打工于国家电网门下,自由撰稿人,寓居古都长安电视塔处,擅长摄影,爱好书法。经历曲折,胸怀坦荡。

  作品见省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出版小说散文集《古道诗情》、散文随笔集《向上流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