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献国 || 初冬乡韵

 嘉年华ing 2021-01-18

  起风了,冷嗖嗖的,让人的头皮和骨子都有些发凉,太阳已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热力,惨白的光芒没有一点暖和的气息。杨树、柳树上的叶子极不情愿的在空中打着旋,好像都在在抱怨大树这个母亲对它们的冷漠。倒是柿树还有些豁达,纷纷扬扬的树叶一阵舞蹈,通红通红的柿子便耀眼在人们的视线里了。

  这是十月最后的日子,山里的秋天还在做最后的挣扎,远山上的斑斓和枯绿相互融合,相互抵触。似乎还想模糊一个季节与一个季节交替的界限。可这些颜色毕竟敌不过浓浓的寒气,冬天确实是要来了。

  田野上,倒是新绿一片。刚刚探出头的麦苗,蓬蓬勃勃的白菜,绿莹莹的胡萝卜是不知道冬天要来的,它们旺盛的长在那里,还在显示生命的绿色和水分。可喜鹊们是知道冬天的,它们叽叽喳喳地从这棵树上跳下来,飞到那棵树上去,衔着枯枝筑巢,或者呼朋引伴,寻找最佳的居所。

  山野里静悄悄的,除了不时响起几只山鸡的一两声尖叫,就静寂的不成样子了。一条水泥路像是被谁扫过似地,悄无声息的向山里延伸,当然也很倔强的在向山外拓展。

  炊烟缓缓升起,有时候笔直,有时候歪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屋子飘出的饭香,惹急了院子里觅食的鸡们,猪栏里的猪们,顿时,一阵主人的叫骂声,畜生的吵闹声,吧嗒吧嗒的吃食声在农家大院响成一片,很快就和谐成一组欢快的农家乐。

  院子里出现的大多是女人,她们用粗俗的语言骂着那些欢实的畜生,可满眼却是爱抚的柔光。男人们大多是在秋播后离开家的,去打工,或者创业,留下女人看家护院,可女人哪能闲得住呢!缝补,浆洗,腌菜,挖地窖,贮藏蔬菜,样样得干,一干起来就忙的披头散发,忙的风风火火,额头光亮的像山中那轮圆月。

  村舍错落有致,一律的白墙绿瓦,一律的造型和走向。家家门前有花圃,有菜园子,就是用竹篱笆围着的那种。无疑,这是一个正在打造的美丽乡村,每一条连户路都铺上水泥,或者沥青,洁净通畅,偶尔有三两个清洁工,穿着橘红色环卫服在打扫村道,那鲜艳的橘红色在缓缓移动,让这个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活泛了许多。

  随着蓝幽幽的天幕降下来,山里的夜晚来临了,暮色很快四合了村庄。挖冬田的人点燃了地畔边一处荒草,一闪一闪的野火照亮了一张沟壑纵横的脸颊,也映出了他眼中对土地的钟情和依恋。

  是谁扯开嗓子,在呼喊爹娘吃饭,那呼声,稚嫩,悠长,像一管牧笛在晚风中传的很远,又被对面的山崖挡了回来。很快,篝火熄灭了,空旷的田野像一张巨大无边的黑网,迎合着天幕,严严实实的把山村包裹在黑暗中了,好在这时候天上的星星和那轮圆月已经闪亮登场,柔和安静的光芒和每一户农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遥相呼应,要不了多久,山村将在月华和星光里沉沉入睡。

  山里的深秋和初冬就是这样,没有灿烂夺目的风景,但也绝不蛮荒。入冬时节,寒冷及早光临,但山里人的内心却热火着呢。

  一盆炭火,热了老婆孩子,一壶老酒,自斟自饮,醉倒日月。不管是出门务工,还是留守家园,都不显山露水。安静本分是他们的情怀。朴素散淡是他们的底色。

  山里的深秋和初冬没有都市的喧嚣和浮华,却像一幅静静的写意画无声无息的愉悦着山里人,点燃了山里人的目光和希望。

作者简介:何献国,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洛南作协副主席。一个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老男人。喜欢随遇而安,散淡安静、清心寡欲的日子,也喜欢高朋满座,把酒言欢,纵情山水的时光。很少去思想,寂寞才读书。活在梦幻中,写着就是玩。不图名和利。在《陕西教育》《教师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小小说月报》《天池》《百花园》《热风》《幸福》等各类报刊杂志、网媒发表小小说,散文,随笔多篇。公开出版文学作品集《山路弯弯》。现供职洛南某乡镇,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美读线】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另: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字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