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时光 No.036】赵永刚:“要”比“给”更容易消化吸收

 嘉年华ing 2021-01-18

“要”比“给”更容易消化吸收

文|赵永刚

  娃娃这几天随妈妈姐姐回汉中去了,妻子发来儿子的照片,小家伙挺开心的,跟着妈妈姐姐,还有汉中一大家子人,该是很幸福的。就想起儿子和我相处这四个月的点滴,挺有感触的,闲了拿出手机里存的照片,看一看,乐一乐。

  我发现儿子在我、妈妈、姐姐,甚至别人跟前的表现是不同的,说话的声调也不同。比如吃饭,要是在妈妈婆婆跟前习惯于被喂,在姐姐跟前就相对乖巧些,和我在一起,他是主动要吃的喝的。其实,孩子在3岁的时候,已经会察言观色了,会根据不同的亲人来确定不同的相处模式。

  我带儿子去兰州几天,娃娃也不挑剔,我们吃烤肉他也吃,有辣椒也不怕,而回来在家里可就挑剔多了。妈妈问,你和爸爸出去吃什么呀?烤肉,自己吃的呀?是啊,为什么要自己吃啊,因为……儿子仰着头说,因为我不要爸爸就不给我吃。

  我在一旁听了,心里挺酸的也挺乐,儿子和我在一起,总是说爸爸我想吃,爸爸我渴了,想喝水。娃娃从小是爷爷婆婆带的,父母比较节俭,至今还是商洛老家的吃食,娃娃也是爱吃面食,不怎么吃菜和肉,人都是环境的产物,肠胃都有儿时的记忆。

  我在幼儿园里,注意观察了和娃娃一起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交流,发现挑食厌食,甚至不怎么吃东西的孩子,在家里都是父母家人硬喂着吃,生怕孩子饿着了口渴了,时间久了,孩子们似乎习惯了这种给予,自己反而不知道要了。

  而吃饭狼吞虎咽,麻溜利索的往往是那些父母不怎么经管的孩子,我和一个奶奶说起来,老奶奶说,怕是把孙子吃不好,营养不良,我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哪有营养不良,倒是学校里的小胖墩太多了,营养过剩了,而且那些挑食,营养不均衡,发育不正常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长喂出来的,反而促使孩子丧失了根据自身需要攫取营养的能力。

  学习也是这样,我经常给前来寻求学习帮助的孩子说,只要你想学,想要,我们就能给,就有办法,你不想学,或者是父母逼你来的,那都是白花钱糟蹋时间呢。

  和小时候吃饭一样,长大了要读书要学习,这应该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食物给你的营养和知识给你的滋养一样,都是你成长所必须的,都是你身心成长的养分。会要的孩子饿不着,这是本能,我们就是要把孩子这种本能激发出来,让他对待学习,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不会学,老师带着我们学,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爱好,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课堂学习是主渠道,标准餐,如何的抓住老师的讲授重点,高效学习是一方面。另外,现在补课成风,说到底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你得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学会分析、总结、梳理、归纳,然后有目的地查漏补缺,这样才算是会学习,这才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增强你的学习力。

  问题是,我们的父母有时候恰好忽略了这一点,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里本木倒置,只重分数,忽略了启发引导孩子学习意识和学习力的培养,只知道给,然后要结果,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心智能力的成长。结果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父母忧心忡忡地说,我家孩子我操心够多了,还是不进步,而那谁谁谁家的孩子,父母就不咋管,人家照样如何如何?

  对不起,不是你操的心少,是你操多了,是你的操心关心用的不是地方。操心关心的核心是心,是孩子心里的所去,是心灵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就是父母要做的,从小让孩子懂的要,总是饿着,吃不够,他自己就会有需求,就会想办法去摄取,就会开启他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的本能,这是成长的本能。

  从现在开始,不要想当然的给,要让孩子学会要,“要”比“给”更容易消化吸收。

作者

赵永刚生于197412月,陕西洛南人,大学历史专业背景,从事过教师、记者、策划、自主创业,从事教育培训及文创多年,喜欢读书,思考,随手随心记录些文字,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和协会。在这里,只是一个教育从业者和父亲。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1、【嘉年华时光】每星期天休刊,重大节假日除外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作者选用横向构图的照片并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邮箱。

  3、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原创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