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时光 No.046】聂光玲:成都,成都

 嘉年华ing 2021-01-18

成都,成都

文|聂光玲

  从成都回来两三天了,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可思来想去,到底该记下些什么呢?

  记录全团43人走进四川大学,大家跟随着大学生讲解员的脚步,游历大学校园,聆听川大发展历程,了解学校人文环境,以期告诉广大学子和我的孩子从小立志名校?

  记录所有成员寻访成都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的宽窄巷子?寻访老成都记忆时我们有一项集体活动:根据团队安排和活动线路,所有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熊猫邮局邮寄明信片。我需要写下我跟拍孩子们一路想办法、查看地图并最终以小组第一找到熊猫邮局吗?

  记录在四川成都市博物馆,63岁老人志愿者中英文混合生动有趣的讲解?进博物馆前,布置了任务“我是小小讲解员”,说明了第二天在车上要求各组派人讲解。女儿一直不愿不想在众人面前作分享,但是还是抓紧时间去看了张大千艺术馆,并在晚上回去后准备了一页纸的文字,她说自己背不过,也怕讲不好,但是那晚确实很努力地躺在床上读了好几遍,说万一抽到她的话,就上去念一下。

  记录大家参观的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草堂”,以及全体队员集体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美女老师那流利生动、表达极好的对全诗的解读?

  记录全国第一所私立学校一一光亚学校和他们的校训:诚实、博爱、勤劳、勇敢,以及印象特别深刻的卿光亚校长的一句话:今天的校园,是明天的社会?

  还是汪永晨女士关于江河危机关于环境保护的的深有情怀的讲座?是的,我们改造不了自然、征服不了自然,但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说,作为一名写作者,你写作并传播出去的不仅仅是故事,一定还要有理念和责任。

  记录最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个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孩子们当时听过可能没有那么深的印象,但是,随着长大,他们一定会记得这些智慧在整个工程里起了如何重大的作用。

  记录孩子为梨园戏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手影戏、转灯欢呼不已、鼓掌不停?她什么时候能真正从心底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及背后所付出的的辛苦与努力?

  记录我们一起逛过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这个孩子,她能理解武侯祠中,那座气势宏伟的刘备殿里,正居是刘备的贴金塑像,在左侧陪祀的不是他的儿子刘禅,而是孙子刘谌吗?昨晚我对女儿说,等这段时间看完《白鹿原》,我们一起看看“三国演义”,她来了兴趣。

  记录我们在太阳雨中逛了锦里并淘宝吗?有人说:相对于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是火锅料、茶叶、灯笼和土特产。餐馆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串串、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虽不太花俏,但有典故,不那么实惠,谁让这些东西处在景区呢!

  女儿买了个手艺人转的糖画儿,一路吃着逛着,后来又买了木雕长颈鹿,给儿子买了件熊猫马甲,买了一大包南酸枣糕,都是些包含童趣和甜蜜的东西,喜欢、怀旧,并且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

  有多少外地的人民,加入成都,和当地的成都人民一起,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回到家乡的成都人情感有了出口,喜欢美食淘宝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

  记录女儿背诵的袁枚的《苔》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这首诗在她三年的小学课本里目前没有,能记得并背诵,是因为2018春节时收看的中国诗词大会,梁老师带着一群自己教授的山区孩子在台上诵读的情景异常感动,喜欢这首诗,喜欢诗歌带来的这个故事,当时就让她写在本子上了。

  也从梁老师的故事从我理解的角度给了她解释:尽管,如此弱小贫穷的孩子们生活在那般贫瘠的似乎少有光亮的乡村,但是只要积极向上努力成长,总有一天,一定也会象物质充足的城市孩子一样,开出灿烂的花,有璀璨的未来。在目前这样的社会,还有人能不为名利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非常难得。梁老师们,是孩子们的那束光和亮,为他们照亮着未来的梦想……

  记录各位老师在成都茶舍从不同角度,解读小作家们的优秀获奖作品吗?听说成都有句顺口溜“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成了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一行在鹤鸣茶舍,大家一边品茶,一边交流互动,各位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文字作品给予优缺点不同角度的表扬和建议,交流文学,学生们谈自己的写作心得。也因此,茶馆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饮食本身的意义

  外出的这几天,每天提醒女儿必须写日记,有时回到酒店晚上10点多了,说她太困了直接要睡觉,不想写今天日记了,但我不希望推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事。于是,各种方法游说,最终日记是写了,趴在床上写的,字迹东倒西歪,像困了的她自己。

 

  也许有时候有点苛刻,但是,我认为既然是日记,哪怕再晚都要记。不论怎样,希望她坚持,不论写的怎样语言表达是否恰当,第一手资料必须要每天存着,可以之后再修改完善。

  没有基础的要求,没有现在的自律,哪有未来的自由!所以很多人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儿,不是中五百万元的彩票,而是每天坚持一些执行起来见效非常慢、过程较辛苦的习惯。谁都知道时刻努力工作,每早坚持锻炼是很累人的事情,躺在家里、停止运动,吃吃喝喝、幻想美好未来是最舒适的。

  但是总有一天,孩子要打开门走出去,走出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胆小的自我;有很多路,需要一个人奋力前行,处理自己面前的问题,面对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昨天有位老师问我,成都之行玩的开心吧?我答:收获很多。身为家长的我,在这次行程中认识那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真的很开心。包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怎么引导教育孩子,有一些启发呢。

  美女李林老师为了锻炼6岁的儿子跟大家作自我介绍、背诗,她完全从自己做起,一次次身体力行的示范,儿子在这样的影响和引导下,给大家介绍自己,并且背了很多有名的古诗。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示范,给了当家长的我最好的启发。

  去杜甫草堂回来的晚上,很多老师同学都在写诗,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各位厉害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围绕‘杜甫草堂’写诗,一首首精彩的古体诗、现代诗不断发在群里,我只有欣赏的份儿,不会写诗……”有朋友调侃“看来,众人喝酒你没沾”,这是朋友在给我不会写诗找台阶儿下呢。倒是孩儿爸评论了一句:“让娃虚心学习。”最解我围了。

  那晚,我和女儿一起在房间读了大家写的诗歌,印象特别深的有:

草堂月光

几间用茅草搭起来的小房

一个寄居身心栖息的地方

坐落在莺飞草长的溪旁

从此有了包不住的万丈光芒

八月秋雨任性的日子

茅草遮蔽了黄昏的天空

朗朗诗韵依旧不改衷肠

浣花溪边顿时霞光满堂

即使千年风雨撕扯着记忆

撕扯着屋顶上翻晒的阳光

这间茅屋依然伫立在那里

伫立成一座丰碑

一座让世界瞩目的辉煌

几片竹林吟唱的文字

几杯薄酒祭奠的月光

醉了青石路上的诗圣

醉了随风潜入夜的向往

醉了草堂的那一湾小桥流水

更醉了那些水银泻地的晚上

很久以前就有一种愿望

去膜拜那个敬仰的地方

那个地方有花有草有远方

那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草堂

那个地方不关柴门不缺茶香

让灵魂住进去永远不再迷茫

——西安市第98中教师 姜凌鸽

游杜甫草堂

壮志凌绝顶,梦断科举场。

折腰屡左迁,国殇心亦凉。

满目皆疮痍,花鸟亦感伤。

辗转花溪畔,乞建茅草堂。

秋风掀屋草,骤雨湿陋床。

妻儿蜷墙角,仰天恸声扬。

却愿天下人,安居享欢畅。

一语惊天地,千秋亦绝唱。

——商洛市双语初中教师 李青锋

草堂有感

锦官城中天碧云,苍苍松柏意心随。

浣花溪水水自流,不见当年赏花人。

草堂茅竹无犬吠,循声暗觅旧柴门。

慨叹世间多疾苦,跌宕人生不羁旅。

萧萧落木凄凄雨,登高一望戚成文。

乾坤自是尔来过,忧忧故国不了情。

天地沙鸥任飘渺,此心不改风雨轮。

悠悠千载入汗青,沧桑铸就诗圣魂。

——西安中学教师 李林

  另外,有西安中学敖宏铭老师的《草堂即兴》,陕师大大兴新区附小杨玭雪老师的《立秋草堂》,铜川耀中路淑芳老师的《草堂有感》,周至哑柏新区学校傅连韬老师的《草堂行》,西安东仪中学尉英善老师的《谒杜甫草堂》,南郑区城关一中学生李潇雪的《草堂说》,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学生冯洋洋的《游草堂》,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学生曹芹芹的《草堂怀古》,汉中实验中学八年级6班学生张艺丹的《草堂随笔》,西安中学高二学生门昊嘉的《游草堂〉》,西安中学高一学生齐天的诗歌,宝鸡陇县西大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张馨语《草堂行》,外国语附小五年级学生钟一婷《夏游草堂》,汉中南郑城关一中九年级学生牛佳慧的《草堂说》等,大家的诗歌都是在游杜甫草堂后,从个人情感出发,写出了不同维度对草堂和草堂故事的情感抒发,非常精彩。

  当然,这一路,我相信女儿更不会忘记各位优秀的同学们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精彩表现,齐天同学表演的口技和他演唱的歌曲“成都”,张雨涵同学的英文朗诵“再别康桥”,还有同学们对自己写的诗歌的解读,有理想有抱负,彰显了少年儿郎的强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加油,少年!希望你们更加大胆,诚实,勤劳,勇敢!

  成都之行的收获,绝对不止那三五天热热闹闹的熙熙攘攘在路上,我相信!

  在路上的很多旅行,起初看起来,好像就是为了延伸眼睛和耳朵的感官,开阔视野,放松自己。到后来,我们会发现,那就是心之所向,一路上的人和看到的风景,都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链接:

【亲子时光 No.029】聂光玲:我们是冠军

聂光玲 || 二胎的苦乐生活(节选)

聂光玲 || 两个孩子的四维生活

聂光玲 || 乡村里的中国

聂光玲 || 苍耳花开

聂光玲 || 我想重新出发,坐船去伦敦

聂光玲 || 三读《带灯》

【美食记】聂光玲:红薯丸子,诱惑你的那一口香甜酥软…

作者

聂光玲女,80后,喜欢读书,爱好写作。中级营销师,商州作协理事,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有文字见于《东方烟草报》《新烟草》《陕西烟草》《商洛日报》《丹水》、中国烟草市场、烟草在线等。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1、【嘉年华时光】每日只编发两篇,每星期天休刊,重大节假日除外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作者选用横向构图照片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邮箱。

  3、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原创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4、凡投稿【嘉年华时光】的稿件,若两周内未编发,请另投他处。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