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贫往事】徐博:那年我在丹凤搞扶贫

 嘉年华ing 2021-01-18

作者|徐 博

图|来自网络

  周末,风和日丽暖阳高照,就想着叫几个朋友上趟金山,电话打过去,一个个不是在扶贫点就是正准备进村扶贫。看着他们风风火火的样子,我想起了那年我在农村扶贫的景象。

  那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县上实施“千百万”工程,抽调县级机关的一千名干部进驻一百个村包扶一万名贫困户脱贫致富,我由于年轻又刚被从教学一线“下放”到学校政教处,于是很不幸的和教育系统的另外六名老师一起被送到了花瓶子乡。

  教育局的“猎豹”汽车哼哼哧哧地在起伏不平的八里坡蜿蜒盘旋,初秋的朝阳慢慢的爬过山尖透过车窗照在我们身上,满坡的松树、桦李树正开始准备褪去身上的绿装,时而有山鸡从眼前飞过,清新的空气从车窗的缝隙挤进来,甜丝丝的,可这一切我都无心欣赏。女儿不足半岁,老父亲身体不大好,二十来岁的自己从未进过大山,更没有一点农村工作经验,就连同去的六名老师我也一个都不认识。

进 村

   在乡上开过动员会后,我们被送到离乡政府十多里地的油坊坪村,村上又是一番会议,介绍村情、产业发展状况、实际困难等等,我被分到贾峪沟、西坡两个村民小组。

  从村委会出来,跟在两个小组长身后,突然间感觉自己就像是被人贩子拐卖的妇女,想留,又心不甘情不愿,想跑,又没法跑。两个组长自我介绍后我才知道,年龄大的老李是西坡组长,一看就是精明能干之人。年轻的叫羊群,瘦瘦的,个子不高,满脸的憨厚老实。

  离开村委会后,我们顺着河边的大路走了约莫了一里地,然后拐进一个山沟,脚下是坑洼不平的大路,路在山脊上螺旋上升,勉强能容农用车通过,大路一边是纵深的山谷,个别路段已被滑坡的土石阻挡。

  听羊群说这只是通往贾峪沟的大路,去西坡的大路还在河的下游,羊群说组上盖房运料农用车只能拉半车,否则根本无法上去,但却得掏一车的钱。为了抄近路,我们顺着羊肠小道开始爬坡,坡很陡,呈Z字形,每走几米远就要拐个弯,每拐一次弯坡就显得更加陡峭,路边的杂草和小树连续划过裤管,粘了不少狗杂杂草,耳边偶尔响起山鸡的叫声。

  老李看见我气喘吁吁的就说歇一会吧,我顺势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向两个组长了解组上的情况,原来这是全村最偏远的一个组,光从贾峪沟到西坡最近的一条沟就得翻一座高梁,西坡比邻商南梁家湾,村民们到梁家湾赶集仅需要半个小时。

  好不容易上到山顶,我贴身的衣服就早已湿透了,拐过山尖继续行走十多分钟后,眼前呈现出一片稍微平坦些的山谷,几间瓦房零散的依坡而建,十余户人家就分布在山坡的沟槽内,这里就是贾峪沟组,也是未来一年我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动 员

  由于地方偏僻,山大人稀,我决定将扶贫工作分两步走,让老李先回去,等我把贾峪沟工作打开局面后再去西坡发展。山里的初秋,太阳一过去就变得寒意阵阵,晚上我和羊群坐在炕门洞前烤着疙瘩火,详细了解组情和各家各户的情况,向羊群宣传县上的产业帮扶政策。

  接下来,连续两天我深入到各家各户和田间地头了解各家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听取农户意见。贾峪沟全组1563口人,除羊群的哥哥代老师在村小任校长外,其余的都是农民,全村的没有统一的主导产业,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手机没有信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贫困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和劳动力不足,水泥等建筑材料运不上来,农畜产品运不出去换不成钱,不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

  我从没有进过山,万万没有想到山里的生活竟然是这样的,尤其是有一次,我问羊群的孩子我从县城回来给他带啥好吃,孩子不吭声,当我说到方便面时,孩子高兴地蹦起来连连说好,那一刻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从那时我就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山区脱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那怕能使贫困面貌有一点点改变也好。

  代校长是村里唯一一个文化人,加之也年长些,因此深受群众爱戴,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一周中间总是要回家取些菜蔬之类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我知道,要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说服这些穷怕了的农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年也来了几个工作队,但都是把政策一宣传,任务一布置就走了,老百姓听从工作队安排,种黄姜赔了,养猪猪得瘟疫了……最后老百姓成了老不信,群众认为政府让弄啥肯定是啥赔钱。所以,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成了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倘若能得到代校长的支持,那就一定会顺利得多。

  代校长五十多岁,一张嘴就露出和蔼的笑容,“和尚不亲帽子亲”,得知是教育同行,我们之间一下子变得更加亲切了,他见我对扶贫工作非常用心就当场表态晚上一起参加全组村民大会。

  有代校长坐镇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当晚在羊群家召开了村民大会,堂屋里人挤得实腾腾的,在介绍了县上的“千百万”政策后,我告诉大家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问题不解决产业发展再好也没用,否则养的猪、香菇、农副产品也没人收购。暂时先不说发展产业的事情,等大家先齐心协力把进村的这条山路修通再说,我还承诺会争取学校资金支持,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修 路

  要在山里面修路劳力绝对不是问题,憨厚、勤劳、能吃苦是山里人特有的品质,别说是为自己修路,就是给陌生人帮忙出力他们也心甘情愿。用他们的话来说,力气是用不完的,睡一夜起来就又有了。

  摆在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资金,租赁风钻、购买水泥都是要花钱的,我知道要让经济贫困的群众拿钱出来是万万不现实的。对于脱贫攻坚这样一个宏大工程,单靠某个个体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得依靠政策、依靠单位。

  于是我回到学校把组上的现状和发展困难及时向校长做了汇报,校长也是穷出身,对农民很有感情,立马表态给提供三千块钱的资助,并从水电局争取了二十吨水泥。

  风钻嘟嘟嘟一开响,群众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每天按时上路,拉土的拉土,垒裢的垒裢,将狭窄路面拓宽,将稍陡的路面削平,将松软的路面填实,我也穿上黄胶鞋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战斗在修路工地上,几天下来,自己的手也打了几个泡,脸也变得黑黝黝的。

  一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尚且能够不怕苦不怕累,群众更是奋勇争先,用了一个多周时间,路修好了,虽然只是砂石路,但最起码摩托车、农用车能开到组上了。 

  横贯全组的堰渠由于经过一片顽石地带,渠裢深度不够,每年都会决堤,泥水捅到各家门前,给群众通行造成严重影响,也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用风钻一下子解决了老大难问题。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大家知道了我是来真正为他们帮忙脱贫致富的。路修好之后,收购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农用车上门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一下子鼓起来了,有了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

发展产业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只要你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就一定会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经过和大家的充分交流后,我提出了将袋料香菇和丹参种植、养猪做为全组的主导产业,我给大家仔细分析了各类产业的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前景,并承诺对养猪三头以上的户每户补助猪圈改造水泥一吨,完成药材种植和袋料任务的产业会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事实上,确定的这些产业项目在组上一直以来都有发展,只是不集中,加上交通不便,不成庄,都是小打小闹,所以收购商也划不来上门收购。我以自己掌握的别的村组产业大户为例,给大家详细算了一笔账,告诉群众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的道理,一番动员之后,大家热情很高。

  羊群首先承诺自己要发展三千袋袋料香菇,随即又有五户群众承诺养猪,三户群众决定发展袋料香菇,其余各户也都不同程度的决定种植丹参、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

  其实,做群众工作和做学生工作是一样的,当老师只要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学生学为我要学,就不愁提不高成绩。而做群众工作,只要解决了群众的观念问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他们就会自觉想办法致富。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假,发展这些产业根本不愁技术问题,相当一部分年长的农民他们都是好技术员,群众之间结成了互助组,你给我指导中药材种植,我帮你发展袋料香菇,一时间整个贾峪沟的群众都动起来了。

  要指导群众发展产业,自己就必须懂得些专业知识,周末我到书店买来关于猪羊的饲养防疫书籍,中药材种植的书籍,挑出有用的内容,给产业户复印下来,便于指导他们。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每天我就是在组里到处转转,和群众拉拉家常,提提建议,督促督促产业进度,和群众一起干干农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碗荷包蛋

  贾峪沟的产业发展步入正轨了,我知道接下来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西坡了。西坡虽然只是一个小组,但居住的却非常零散,12户人家分布在三个沟岔里,这里坡大沟深,各家各户走一匝没有一个半小时拿不下来。

  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产业有所发展。群众就是这么奇怪,对新事物老是观望态度,前怕老虎后怕狼,不愿意当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怕赔钱吃亏,一旦有人挣了钱,他们就会一窝蜂的争前恐后,任你拦也拦不住,所以,只要成功扶植一户,必然会带动一片。

  老黄和组长老李住在一个沟里,成了我在西坡的第一个产业发展对象。老黄家里养羊有几年历史了,但老是那三五只,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在西安建筑工地上当小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终该领工资了包工头却因资金断裂跑路了,困难再多,生活还得继续,没办法,年过完又和村里几个壮年劳力跑到黄陵煤矿去了。

  一年夏季连续大雨山洪暴发,六岁的孙子在门前屋场上玩耍,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全家人沿着沟渠奋力追赶,最后在竹林关才找到孩子的尸体,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老伴身体也不太好,儿媳妇怀孕在身,老母亲八十多岁了,全家的重担都压在老黄身上,虽然年龄不足六十,但背已经驼了,满脸的疲惫和沧桑,仅凭圈里那三只羊和几只鸡以及老黄打零工改变家庭的穷困面貌显然是不行的。

  晌午太阳高照的时候我走进老黄家,老黄非常客气的将我迎进屋里,我掏出身上的“窄版递给老黄一根,我也点上一根,在烟雾缭绕中我和老黄谈了起来。

  平日里我是不抽烟的,但是在农村男人见面第一个动作就是发烟,起初别人发烟我都拒绝了,但山里人耿直,你不抽他们就会说“你得是嫌我们农民的烟不好?”没办法,只好接住,一周下来嘴里整天都是苦咧咧的,每次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牙,连舌头也要伸出来刷刷,不然真的是连饭也吃不下!

  山里人就是这样,你太文气了他们觉得你做作、有架子,你越是爽快他们就越是亲近你,才会对你言听计从,和我们当老师一样,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我也是入乡随俗,见到男的就发烟,就是群众老抽的猴上树,免得群众说干部看不上抽他们的烟。

  因为和贾峪沟仅一梁之隔,老黄对我在贾峪沟的工作已有耳闻,我分析了老黄家的实际以及规模养羊的前景和效益后,老黄兴致很高,听说养够十只羊就会钱奖励五百元时,老黄高兴地说华中村他小舅子李春喜家养了五十多只羊,每年都有羊羔出栏,他可以先从那里赊几只羊,再加上家里的母羊自己繁殖,半年年下来就是十多只!

  说话间,老黄老婆已端着一碗挂面递到我手上,我推辞,老黄说你是看不起我,还是嫌我们农村饭不干净?一句话把我噎得,只好端上。

  那些年住村扶贫首先要过卫生这一关,喝水基本上都是玻璃杯子或者搪瓷缸子,玻璃杯还稍强些,搪瓷缸里的茶垢就像那个年代娃的脖项,个个都是黑项圈,吃饭用的筷子头都是黑兮兮的。

  记得在贾峪沟帮董老二家修建猪圈后,董老二硬是留我在他家吃饭,白米饭,别的菜我没记住,只记得那一大碗的腊肉炒香菇,腊肉是屋梁上现割的,香菇是棚子里现摘的,我看见那些肥肥的肉片子上零星的有未褪净得猪毛直挺挺的竖着,就只挑别的菜吃,董老二以为我客气,热情的给我碗里夹腊肉,我躲,他让,就这样躲躲让让,一不小心两个肉片子掉到地下了,很尴尬,董老二耿直的说你是不是嫌我饭做的不香?怕董老二见怪,我咬着牙子把那连皮带毛的腊肉塞到嘴里大口大口的咀嚼。

 

  看着碗不大,我就端起了那碗挂面,可刚叭啦了两口,就露出一个荷包蛋,我平时是最不喜欢吃鸡蛋的,但都舀到碗里了,只能吃。谁知一筷子面挑起来又是一个荷包蛋,我只能狠心吃下,但哪儿想到,就和变戏法一样,吃两口就又露出一个荷包蛋。

  我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小小的灰瓷碗里面竟然埋伏了五个荷包蛋,我蹙眉告饶,老黄却不依不饶,告诉我若是把这几个鸡蛋都吃了,他明天就去买羊。

  我知道山里人言一出、行必果,为了完成包扶任务,也为了老黄家能早日摆脱贫困,我豁出去了,咬牙切齿的吃完那碗挂面,我腰立马变得直挺挺的,用当地话说“肚子涨瞎啦”。看我坐在那里肚子溜圆,双手撑腰,两腿分开的像个孕妇的样子,老黄哈哈大笑。

送 别

  就这样,通过两个组长和我的共同努力贾峪沟发展产业户9户、西坡发展产业户3户,其中养羊3户、养猪5户、袋料香菇4户,其余各户也根据家庭实际种植了丹参、板蓝根、魔芋等,大路修通之后收购香菇、猪、农副产品的摩托车、农用车也时常进村,群众的钱袋子一下子鼓起来了。

  和群众在一起其实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他们乐观开朗、知足常乐,一边干着农活一边谝着农家趣事,谁家的老母猪昨夜又下了一窝猪崽,哪家的老公公扒灰了,张家的羊吃了李家的麦,王家的药材卖了多少钱……

  不管家里经济是啥情况,他们总是乐呵呵的,和他们在一起永远都是高高兴兴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哭,啥问题也解决不了,为啥不笑着面对生活呢?最起码现在是吃不穷、穿不穷了,只要努力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时间过得好快,一晃就是一年,我圆满完成了县上下达的目标任务,顺利通过考核检查。考核一结束我的扶贫任务就算完成了,我也该离开贾峪沟这个辛苦工作了一年的地方了。

  当初来时真的很不情愿,可现在到了离开的时候却又有点不舍,虽然自己农村工作经验欠缺,为群众做的实事也很有限,但自己是在带着满腔热情竭尽所能的在做事情。

  尽管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尽管地方偏僻,条件艰苦,但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这里的群众质朴善良、吃苦耐劳、憨厚乐观,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生活在这样一个山区贫困县,要想和社会接轨,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很有必要的,我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知道我要走,羊群媳妇一大早就做了米饭,炒了七八个菜,家里的两个孩子也围在我身边,没有了往日的活泼劲,我交代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告诉羊群到县上了要到我家里来等等。

  当我拿起自己的简单行李起身时,羊群从口袋里掏出一百块钱往我手里塞,说这里条件差,组上也没啥经费,这是他个人的心意,感谢我一年来为这里产业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让死让活,我坚决不收,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工作,但我也很吃惊他会有这样的举动,自己只是做了一些份内的事情,竟然能给他带来如此感动。

  从羊群家里出来,我们两个谁也没有说话,只有沙沙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鸟叫声,缓步一直走到贾峪沟的岭头上,我知道该是分手的时候了,我们两个不约而同地伸出手,两双大手深深的握在一起,羊群把手上的一袋鲜香菇递给我,我没有拒绝,否则他会见怪的。

  当我走了几十米之后回过头想再看看自己工作了一年的地方时,羊群还静静的站在那里……

徐博,男,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学教师。热爱文学,闲暇之余爱好读书和写作,感悟人生点滴。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