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惟有读书好 2021-01-18

大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医学圣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在大自然中索取营养为我所用,水不涵木就是根据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应用于临床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水不涵木是医学中的术语,根据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判断人体脏俯之间,五行生克制约形成的一种关系。在五行中肾主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水不涵木即谓水少不生木。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可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症。表现为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搐等症。
水不涵木与滋水涵木同一种属性,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将这种属性应用到临床,就成为指导临床的一种很好方法。水不涵木与滋水涵木当你不了解它,更没有读懂时,只感觉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医理论当中的一种用语,没有多大的用场,不会感到它有多么的重要,当你一旦认清它的真实含义,而且运用到临床时,就会发现它有意想不到的奇特疗效。我们医学圣人的伟大发现,竟把医疗变得如此简单,看到了我们老祖宗的大智慧。
我是搞中医外治法经络研究的,经络法与内治法比本来就非常简单,但按照这种思维与临床更为简单,取得的疗效更加显著。下面我按照这个思路的临床经验付诸于笔端,告诫大家大自然和生活中有很多治病的哲理,向我们的老祖宗学习,用这些哲理判断疾病,治疗疾病,你也会成为智者,只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运用而已。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因后背疼痛来诊。按照常规方法,在治疗前首先要观察脉象,然后确定发病的病因。据诊脉,从脉象上看,心脉虚、促,肝脉涩,根据脉象确定病在心和肝。通过调整心脏的几条经络,再检查后背左侧心区时,又发现有几条条索物,这几条条索物见软,说明后背处通往心脏的气血通畅,胸闷气短略有好转,但晚间后背仍然疼痛,而且是剧痛,尤其翻身时没人搀扶根本起不来。第二天再检查后背心区有几条非常粗壮的条索物,这个条索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筋。揉按一会疼痛稍有好转无有大的缓解。通过几次治疗证明,翻身、起床、某个动作疼痛的原因就在这个大筋上。就这样治疗三天过去了,病情无大的的进展。常言道:事不过三,治疗三天无效,一定是病因在判断上有误。
在这个时候我自然自语说,这些年破解难症的好多好方法,都是来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如,自行车拿隆原理解决了脊椎难题,洋井原理解决了干咳难题,疏通地漏原理解决了呕吐不止难题,..........。
后背心区的大筋硬应属于大自然中的哪个原理呢?我想来想去,哇!想到了“水不涵木。”这是中医学中的用语,肝属木、主筋,肾属水,主骨。肝木当中的水分不足应由肾水补充。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中医学中的肝主筋,是所谓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结缔组织。筋膜后背心区的条索物,或俗话大筋粗、硬产生的原因是“肝”缺水,大筋是肝主筋的范围,肝木缺肾水所致,如果肝木得到肾水补充,肝木即可柔软、条达,疼痛即可停止。
思路清晰了,已知后背心区的大筋是肝木,那么肾水在哪,怎么做才能达到补?我在治疗骨伤病症时曾摸索出来一组奇穴,因对肾产生极好的作用,把这组奇穴称为“健肾穴”,如果选用这组奇穴治疗大筋硬应有奇效。于是,我在她胸前按照奇穴分布的部位,从上到下揉按一遍,在揉按当时她身体晃动时,后背疼痛略有好转,直至第二天下午,后背疼痛大有好转。按照此方法共治疗三次疼痛感消失了,一切活动都归于正常。以此证明,健肾穴是滋水涵木,补充肝经,滋阴降火的好方法。
有了这一次的临床经历,我把这个思路和方法,做为一种常用方法应用于临床,只要符合水不涵木症的选用健肾穴,都可取得同样的奇效。
其中一女士多少年患偏头痛,而且头的一侧总感觉有一异物,曾多次检查并没有发现异物的存在,采取多种方法治疗均不见缓解,这一异物部位一天24小时不舒服,她心存疑虑害怕出现脑病。
来我这诊治从脉象上看,肝脉涩,病在肝。按照肝经治疗几天,病症并没有好转,后来增加了健肾穴后,才使病症逐渐减轻,一天好似一天。
还有一位女士,臀部、大腿始终不舒服,一条大腿在床上放不平,总怀疑股骨头有问题,实际上是腰肌、大腿内侧肌牵拉过紧所致,我运用骨伤穴治疗后,大腿再放在床上可以不费劲的放平。
通过上述几个不同病例上看,病因都与筋有关,都属于水不涵木的范围,当选用健肾穴,使肝木得到肾水的补充之后,肝木(筋)柔软了,两侧筋的阴阳平衡了,病症自然就消除了。
最后说下健肾穴的位置:

健肾穴分布在胸前中心线,任脉外侧0.75寸,从天突穴(嗓子眼)起,到横骨止。因为是好多个点的组合,也称为健肾穴系列。健肾穴对于滋补肾气,食道、食管上的有关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是宝库
自然万物是源泉
难症不愈从中找
脑洞顿开破迷雾

保命秘穴——命关

一.定位:位于季肋下苑中。以中脘、乳头连线为边,向外做等边三角形,其顶点就是本穴位。命关,经外奇穴。

二.解剖: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三.主治:一切脾病,消化系统疾病,一切腹胀水肿,胰腺疾病,糖尿病。

四.用法:宜灸、50--500壮。

五.引证:

1.《红医针疗法》云:命关穴,内接脾脏真气,治36种脾病。凡诸病深重,但只要有一丝真气,灸此大穴200壮,能保不死。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也。若脾气尚在,虽有大病,灸此穴,不至死。

2.皇帝灸法:久患脾病,灸命关500壮;黄疸病,灸命关200壮;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100壮。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关节冷痛。发黄,紫斑,多吐痰沫,发躁热,噫气,灸关元、命关各300壮。

4.水肿腹胀,小便不利,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先灸命关200壮,救脾气。再灸关元300壮,以扶肾水,腹水自然运消。

5.脾腎阳虚气损,泄泻如注,5日内夺人性命。,急灸命关、关元200壮,活人。

6.反胃食入即吐,饮食失节,或饮食伤脾,灸命关200壮。

7.大怒,伤及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200壮,关元300壮。

8.老年人大便不禁,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300壮。

9.溃疡性结肠炎,腹痛。脸色蜡黄,早晚各灸命关、关元各300壮。

偏瘫妙穴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隐白穴。此穴用三菱针点刺可使下肢恢复加快,屡试屡爽,大家不妨一试。一般此穴我都是每次连续点刺3-5下,对下肢恢复有奇效!

6种证型头痛针灸治疗详解及医案

头 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它可以出现在内伤、外感、不内外因引起的各种疾病中,是给病人带来痛苦的主要原因,而头痛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往往不甚理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了各种头痛病人,取效迅速、效果颇佳。我们首先以按部辨经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搞清病变所存何经,辨明病因病性的虚实寒热情况,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祛除邪气,通经络,调气血和安神治痛的治疗法则,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刺手法来治疗头痛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一、病因病机

头痛与其他痛症一样,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的疼痛,但由于头的重要位置和生理功能,头痛的病因和病机具有相对的特殊性。

头为人之首,身之巅,是人身的最高位,故最易受风邪侵袭,其他外邪如寒、湿、热等亦都借助风邪而上犯于头,即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因风邪侵袭于头,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脉络不通而致头痛。若风夹寒邪,入于足太阳之脉,寒凝血滞,阻遏脉络,血郁于内而多致头项痛;若风夹热邪,犯于太阳,进而入阳明或少阳,火热上炎,清空失司,气血逆乱而致前额或两太阳或全头痛:若风夹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头重痛如裹。

头脑为髓之海,诸阳之会,依赖于肝血肾精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若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则使髓海空虚,脑及经脉失于润养,脉道涩滞,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头空痛;若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胆之火亢盛,或肝郁不舒,郁久化火,上扰清窍,造成气血逆乱,头部脉道壅塞,可致头痛;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充脑髓,头脉失于润养,同时气虚不能帅血运行,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涩滞,可致头痛;若喜食辛辣之品,胃火炽盛,或外盛热邪入于阳明,火热上扰于巅,气血紊乱,壅滞脉道,可致前额头痛。

此外,外伤跌打,可致头部脉络瘀阻,而致头痛。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二、辨证与辨经论治

头痛按部位分经,可有足太阳后头痛、足阳明前额痛、足少阳侧头痛、足厥阴巅顶痛及全头痛五种。头痛的部位不仅由病变所在经脉决定,而且与病因和病性有一定的对应性,故此,治疗头痛首要的是辨明疼痛的部位,明确了头痛的部位不但可以辨出病在何经,而且还可以得出与哪些脏腑有关,结合症状还可以推出病因为何。

(一)后头痛

1.太阳头痛病

【主证】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加剧,或周身关节痛,或发热,或鼻塞流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

后头痛为风寒之邪侵于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下挟脊抵腰中”。经脉受寒则小络蜷缩拘急、脉道不通,气血凝滞,故出现头痛连同项背。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得宣通,故伴有恶风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一系列风寒表证的症状。此外,通过临床观察到,冠心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过度者,常出现一侧后头痛,以左侧多见,若出现于冠心病患者身上,头痛将会随冠心病得到控制,数天而缓解,而脑力劳动过度引起的后头痛,则需针刺治疗,具体方法可遵太阳头痛证的治疗方法。

【治则】

疏风散寒、通经络、调气血。

【取穴】

至阴。

【穴解】

后头痛乃邪客太阳之患,而至阴为膀胱经经气所出之井穴。针灸取穴有“越远越效”之理论,故至阴穴可疏散太阳之风寒,调理太阳之经气,以止后头痛。内因七情所致后头痛,针刺至阴穴,同样有通经络调气血之作用。

【典型病例】

例1 李某,女,46岁。

右后头痛5年,时轻时重,曾在神经专科某医院及某中医医院治疗,均未见效。近来发作频繁,头晕、低头时加重,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行经正常,脉沉细,舌苔白。

辨证:证系操劳过度,气血阻滞太阳经脉所致。

治则:通经络,调气血。

取穴:至阴。

经4次治疗痊愈。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井治满,对经络壅滞,气血不调所致后头痛具有相对特异性,疗效十分满意。

例2 张某,男,20岁。

主诉:头痛间歇发作近1年。

病史:患者自去年3月份开始头痛,即起为双侧太阳穴处疼痛,后觉后枕部疼痛,曾在外院做头CT、MRI均未见异常,脑电图示中度广泛异常。12月份又出现头痛剧烈,以后枕部明显,发作时言语错乱,在某医院做腰穿未见异常,昨日上午又出现疼痛,夜晚10点多疼痛发作剧烈,伴耳聋、言语不能,纳差、眠可、二便调。

望诊:舌黯红、苔白。

切诊:脉细涩。

辨证:气滞血瘀,清窍失养。

治则:行气活血,通经开窍。

取穴:百会、神庭、本神、中脘、内关、涌泉。

刺法:毫针。

经12次治疗,临床症状消失。

2.发际疮

发际疮即后发际毛囊炎,此病除其他感染症状外,还有一个主要的痛苦,即是后头局部疼痛,这一症状一般药物很难控制,而针灸可以征服它。其效甚速。

【主证】

沿后发际长有散发的或连成片的红结节,有时有脓点,有时流黄水,伴严重的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

后发际疮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病人,主要是由于个人情志抑郁不舒或个人卫生保持不好,热毒之邪乘机入于分腠之间,壅滞气血,脉络受阻,瘀久化腐成脓,并且出现疼痛。

【治则】

泻热解毒,条达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取穴】

大椎放血。

【穴解】

大椎为督脉之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在此处放血可以宣泻毒热阳邪,以起条达气机、泻热散结、活血化瘀、通经治痛之效。

【典型病例】

李某,男,45岁。

项部生小结,先从左少阳经太阳穴处起,逐渐向后发展至项部,此伏彼起,连绵不已,痛痒兼作,先在山东治疗,后来北京某医院、某医院外科治疗两月余,均未获效,脉滑数、舌苔薄黄。症系肝郁气滞、热毒之邪凝聚肌腠。大椎放血,肝俞毫针点刺。一次显效,两次痊愈。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二)前额痛

【主证】

头痛以前额部为主,口干渴欲饮,大便干结,面红赤,或伴发热大汗出,或伴牙龈肿痛,牙宣出血,口臭,善食消谷,舌质红,苔

黄,脉滑数。

【分析】

前额头痛一般由阳明胃热所致。足阳明胃经“从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阳明热盛,气血失和,脉道壅塞,可以导致前额痛。阳明热盛,有两条途径,即可由外邪内犯引起,正邪剧烈相争,热迫津液外出,伴有身大热,大汗出,口干渴等症;另一个原因可由素体阳明热盛,恣食辛辣之品引起,伴有口干、口臭、善食易饥,牙宣出血等胃热症状。

【治则】

泻阳明胃热、清理气血。

【取穴】

中脘。

【穴解】

前额痛为阳明经之患,中脘虽属任脉之穴,但为胃之募穴,是胃腑之气注输于胸腹之处,故泻中脘可清胃腑之热,理阳明之气血,从而止前额痛。

【典型病例】

例1 栾某,女,8岁。

5天来高热39℃,不退,头痛项强,默默不欲饮食,经某儿童医院治疗无效,怀疑脑膜炎,欲做腰穿检查,家长不同意,转来本院求治。

来时仍高热39.6℃,神志不爽,面垢,倦容,自述前额剧烈疼痛,心中烦躁,口苦,溲黄,昼轻夜重。

检查: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阳明热郁于里,风热阻遏于表,表里并证。

拟泻热宣散法。

取穴:大椎,攒竹,手足十宣放血。

第2日复诊体温降至38℃,诸症均减轻,已进饮食,再以原法治之并加刺风池、风府穴。三诊时,体温已恢复正常,诸症亦告痊愈。

按:此例之头痛,痛处在前额,为风热毒邪侵于阳明,邪毒循经上攻清窍所致。采以清泻阳明热之法,致邪热去,头痛自愈。

例2 张某,女,20岁。

主诉:头痛9年。

病史:自10余岁开始无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及双侧太阳穴处跳痛为主,2~3个月发作一次,自服止痛药,能缓解。近1周持续疼痛,伴头晕沉,纳眠可,二便调。

望诊:形体消瘦,舌淡、苔白。

切诊:脉沉细。

西医印象:神经性头痛。

辨证:阳明少阳经头痛。

治则:通经止痛。

取穴:中脘、太阳、攒竹、内关、足三里。

刺法:毫针。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三)偏头痛

1.外风型

【主证】

头半侧持续性胀痛,每遇风寒则加重,更有风池部位疼痛拘紧以及项强,畏寒咳嗽,全身骨节疼痛等症,脉多浮弦。

【分析】

外风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素问·风论》记载:“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其侵袭途径,或从俞穴入,循经而上,或并入少阳经而致脉道不利等多种方式,造成半侧头部经络凝滞,发为偏头痛病。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风,汗出当风等显著发病因素是辨明本证的重要根据。

2.实热型

【主证】

偏头动疼痛,痛裂如割,面红目赤,性情急躁,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劲。

【分析】

肝胆郁热为本病发病的基本因素,肝属风木,藏魂,在志为怒,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风;更有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胆火盛,郁热生风,发为偏头痛病。在病史多为禀性刚毅,肝火旺。

3.虚弱型

【主证】

偏头钝痛,胀闷如裹,多兼胸脘痞闷,恶味少食,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或迟滑。

【分析】

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夹痰上逆,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脾胃虚寒,中气不能运化水谷,痰湿阻滞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阳经脉夹痰上逆,或更夹少阳虚火上浮发为偏头痛。

以上三种偏头痛的治疗法则就是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选用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配用风池、曲池、绝骨等穴为一组。本组各穴有宣通手足少阳,疏风止痛的作用。从穴义说:丝竹空为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穴位本身就治疗偏头痛,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强了疏通手足少阳经脉的作用,这是因为率谷不仅仅是足少阳经脉的穴位,主治偏头痛,而且它又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交会穴,具有疏散少阳风热,使其循太阳经脉达表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丝竹空透率谷这一针为宣散少阳经脉风热的主穴,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主穴。在元代王国瑞氏所作《针灸神应玉龙经》中就记载了这一透针对治疗偏头痛的卓越效果,临床实践证明了前人这一总结的正确性。在此类病历中,90%以上的病例都采用过本穴,而且都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合谷、列缺:合谷是手阳明经的原穴,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是临床常用而行之有效的穴位,具有镇静安神止痛的特性,而且根据五腧穴中以俞代原的原则,合谷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五行属性是属木,所以它对疏通少阳更有突出的效果。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疗偏头患”,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的意义。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腧穴,按其五行性质亦属“木”。因此在疏泄少阳风热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它位于足第四、五蹠骨上陷中,具有远离病所,引热下行的作用。《类经图翼》说:“木有余者宣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也证实了本穴在泻火方面的重要性。

上述配穴,不仅适应于外风型的偏头痛,也是虚弱型、实热型的基本配穴法,后者只要适当配以健脾化痰、平肝泻火的穴位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虚弱证偏头痛,笔者常配以悬颅、颌厌、中脘、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与灸并施。从配穴意义上说,悬颅、颌厌二穴均位于曲周颞颥部分,除了在经脉循行上对偏头痛有突出的效果外,还是足少阳、阳明两经相交会的俞穴,兼有疏导胃府、振奋中阳的作用。至于中脘,它是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对温化中焦痰湿,降胃气的上冲,尤有卓效,配以足三里或丰隆,其健脾化痰之功就更加强了。取气海是利用它主治真气不足,疗诸虚百损的作用,用来培补下焦气化,则中土自受补益。加用灸法,就更增加了它的温补效果。

对实热证者,常配以丝竹空、内迎香放血,针刺四神聪、行间等穴。丝竹空穴义已如前述,锋针刺入放血,疏泄肝胆火炽。内迎香对热邪上攻头部而造成脉络壅塞,血滞不通的偏头痛,效如桴鼓。《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最早记载了放血治疗头痛的方法。古籍中更有“丝竹空治头风,宜放血”的记载。临床病历也证明了这种经验,确有实用价值。

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这四个穴位除了局部排除壅塞止痛作用外,在平肝疏风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再配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平肝作用就更为明显。也与《灵枢·厥病》中“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的原则相一致。

笔者把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这组穴位,作为治疗各型偏头痛的基本配穴,对各证偏头痛均获得了一定的效果,90%以上的病例使用过这组配穴,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组穴作为基本配穴是适宜的、有效的。

在针灸治疗偏头痛时,笔者常常施以放血疗法,放血是针灸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灵枢》中有《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及《血络论》等数篇对放血的作用、辨证和手法进行了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放血能够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以及解除由郁积而造成的脉络壅滞现象,因此,放血有去瘀滞,强迫通经络的重要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正是以此理论来指导临床。凡是由于肝胆风热上攻头部,造成了少阳经脉壅滞,通过放血治疗,可以使局部经络通利,热邪外出,恢复少阳经脉正常运行。由于偏头痛在局部是一种闭塞不通的证候,而通过放血有调节经脉之气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不仅对实性偏头痛患者有用,对虚性的也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操作手法,就不会犯“虚虚”之过。在放血部位的选择上,我们大多采用了丝竹空,因为此穴对疏通少阳经脉是最为适宜的。根据《灵枢·厥病》:“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的原则,有时选用内迎香穴放血。在操作时,实性的放血次数及每次的放血量可以多些,针具粗些;虚性的则不可连续放血,血量不可过多,针具要细些。两种虚实不同方法,不可互混。

【典型病例】

例1 周某,男,55岁。

主诉:左侧头痛11年之久,经治未愈,时轻时重,近1月来因工作劳累,疼势加重,连及左目胀痛,影响入寐,伴有耳鸣、眩晕,左侧半身麻木、知觉迟钝。纳食尚佳,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证系劳心过度,气血暗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邪乘虚入客少阳,引动肝风,上扰清窍。

治则:先拟疏风以祛邪,通经以治痛。

取穴: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足临泣、翳风均针患侧,俱用泻法,留针20分钟。

二诊:10月17日,针后偏头痛未作,再以原方针两次,而易调理气血平补平泻手法,再针2次获痊愈。

按:此例获效较速是由于患者纳食尚佳,脾胃较健,气血易于调理,所受外风亦浅,故只针3次而痛止,5次而痊愈。

例2 侯某,女,52岁。

主诉:左侧头痛,目胀,下齿亦痛,剧痛时不可忍耐,眠食俱废,为时半载,久治不效。患者体胖,面潮红,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呻吟不已,舌苔黄,脉弦滑有力。

辨证:证系阳明胃热,夹肝胆之火,上冲头目所致。

治法:治当祛肝胆风阳,泻胃府郁热。

处方:穴用太阳、下关、颊车、大迎、翳风、合谷、颧髎,用泻法,行捻转术,留针30分钟,疼痛基本缓解,但1小时后患者又来门诊,谓回家后约50分钟突然左额剧痛如裂、目胀痛似脱,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因痛不可忍,抱头号啕大哭,当即予速刺内迎香出血,血未尽而疼已止,患者转悲为喜,欣然而去。后经追访,病未再发。

例3 范某,女,30岁。

主诉:左侧偏头痛牵及眉棱骨处,时轻时重,烦躁口渴,欲吐,胃脘不适,苔白,脉弦。

辨证:证系土虚木乘,肝胆虚热夹胃气上逆,累及少阳。

治则:拟平肝降逆,疏经止痛法。

处方: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合谷、列缺、太冲用泻法。针患侧,留针20分钟。

二诊:针后头痛减轻,唯烦躁口渴未减,胃脘作痛,时时欲呕,脉弦。取前方加中脘、足三里。

三诊:头痛显著减轻,胃脘亦不作痛,烦躁口渴亦轻,仍欲呕,脉稍弦。据此症情,审系少阳经脉已通,但肝木尚未平复,予平肝降逆为主。

取穴:中脘、期门、足三里、太冲,配以合谷、列缺,手法同前,期门、足三里、太冲俱针双侧,合谷、太冲针患侧,留针20分钟。

四诊:针后诸症显著减轻。再以原方针1次而痊愈。

例4 王某,女,75岁。

主诉:左侧偏头痛1周。

病史:患者自上周6晨起醒来,即出现耳后跳痛,后涉及左侧偏头部跳痛,伴头晕沉,眠差,二便调。

望诊:舌黯红、苔白腻。

切诊:脉弦滑。

辨证:肝郁化火。

治则:疏肝解郁,泻火。

取穴:丝竹空透率谷、曲池、合谷、列缺、足临泣。

刺法:毫针刺。

一次症减,二次痊愈。

例5 陈某,男,47岁。

主诉:左侧偏头痛2周。

病史:患者自2周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偏头痛,自左侧前额至左侧颞部,顶部疼痛不适,头摇时即出现疼痛,纳可,眠差,二便调。

望诊:舌黯红、苔白。

切诊:脉沉细。

病因:劳累。

辨证:气血亏虚,髓海失养。

治则:扶正止痛。

取穴:阳白、风池、头临泣、瞳子髎、合谷、列缺。

刺法:缪刺。

经一次治疗,即告痊愈。

(四)巅顶痛

【主证】

头痛以巅顶为主,干呕,吐涎沫。

【分析】

巅顶痛为厥阴肝经感受风寒之邪所致,或肝阳亢于上亦罹此证。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阴寒随经上逆,清阳被扰,或阳独亢于上,两者均能造成气血受阻。头痛以巅顶为主,肝木夹浊阴之气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而伴干呕,同时胃中的清涎冷沫随上逆之气而呕出。

【治则】

柔肝散寒,降逆化湿浊,疏通经络。

【取穴】

四神聪,合谷,太冲。

【穴解】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之原穴,根据同各经理论和大小肠皆属于胃之说,合谷具有和胃化湿之功。太冲为肝经的原穴,是肝经原气所汇聚之处,可疏理肝气,两穴相配称之为“四关穴”,共济疏肝散寒、降逆化浊、疏通经络之功,和四神聪这组局部穴位共治巅顶痛,肝阳上亢采用四神聪锋针点刺放血,即刻奏效。

【典型病例】

例1 王某,女,18岁。

主诉:头痛4年。

病史:1999年前因学习紧张压力大,后出现头痛,以头顶部正中为主,有重物压顶感,头痛重时多伴有头麻木,双眼发涨,流泪,看书1~2分钟即感头痛难忍,不能继续看书。现头痛,睡眠差,纳可,二便调。

望诊:舌淡,苔白。

切诊:脉沉细。

既往史:脑囊虫病史3年。

西医印象:神经性头痛。

辨证:肝郁化火。

治则:疏肝解郁,通络止痛。

取穴:百会、前顶、后顶、囟会、上星、太阳、攒竹、中脘、内关、足三里。

刺法:毫针刺+火针。

经治疗,症状迅速缓解。

例2 熊某,男,47岁。

主诉:头顶部隐痛30余年。

病史:述1岁多时,曾从二楼楼梯滚下摔伤,七八岁时开始出现头顶部右侧疼痛,有时针刺样疼痛,有时隐痛,局部重压感,阴雨天、劳累后加重,做头MRI、脑电图、脑血流图均正常,曾在当地予针灸放血疗法,症状有所改善,纳可,眠差,记忆力差,二便调,晚上口苦。

望诊:舌黯淡,苔白。

切诊:脉沉。

辨证:瘀血阻络。

治则:化瘀开窍,通络止痛。

取穴:①局部;②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

刺法:①火针并放血;②毫针。二诊:诉症状大为减轻,又诉有慢性鼻炎史,刺法再加缪刺列缺。后告之诸症消失。

【附1】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偏头痛是原发作性神经血管头痛之一,其特点为发作性、中或重度搏动性跳痛,位于一侧或双侧的头痛,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如用止痛药物或改善脑供血药。笔者采用贺普仁教授提出的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同时与西医对照组38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96年国际头痛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均为无先兆性偏头痛或有先天性偏头痛,经系统检查除外器质性疾患而确诊。其中门诊40例,急诊46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简单随机分类法(投币法),按病人就诊顺序,投掷硬币,以硬币正面为治疗组,反面为对照组,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贺氏针灸三通法组),对照组38例(西药治疗组)。治疗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30年。对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8年。

1.2 诊断分级标准

对照1994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三届头面痛学术讨论会(杭州)制定的偏头痛疗效评定标准[2],头痛程度可分0~3级:头痛出现,工作能力不受影响为0级;轻度头痛,工作能力受部分影响为1级;中度头痛,工作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或不能工作为2级;重度头痛,卧床休息为3级。

采用贺氏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分别应用于每位患者。

(1)微通法:

穴取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风池、中脘、悬钟,用32号1~3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日1次。

(2)温通法:

将痛点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5mm长4cm的钨锰合金针,将针身的前中段烧至通红,对准痛点迅速刺入并拔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隔日1次;气海穴用温和灸,每日灸15分钟。

(3)强通法:

取头维、太阳、攒竹穴,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挤压针孔,使出血3~5滴,然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隔日1次。

2 典型病例

景某,女,27岁,干部。初诊日期2002年6月8日。主诉:左侧偏头痛10余年,加重1月。病史:于10年前因紧张出现偏头痛,以左侧为主,每遇情绪或环境变化而发作,工作能力受部分影响(属1级),服止痛药、按揉及转移注意力能缓解,但效果不稳定,经常反复。近1个月来,头痛加重,每天均有发作,工作能力受严重影响(属2级)服药及按摩效果不明显。全身症状:急躁易怒,口苦、夜寐可,纳可,二便调,月经调。舌质黯,苔薄黄,脉滑。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辨证:邪阻少阳,经脉不通。治则:疏通经络,缓急止痛。采用针灸三通法治疗,针治1次后症状减轻,头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停用温通法、强通法,只用微通法,继续治疗2个疗程,随访3个月未复发。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此为标;其多因风邪袭于少阳,或肝虚痰火郁结上逆,引起经络闭阻所致,此为本。古典医籍对偏头痛有很多论述。《名医类案·首风》:“偏头痛,五七年,大溲燥结,双目赤肿,眩晕……诊之急数而有力,风热之甚也。此头角痛,是三焦相火之经,乃阳燥金胜也。”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优势在于既治标又治本。《灵枢·厥病》云:“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所以笔者临床治疗以平泻肝胆之火,潜摄浮动之肝阳,化痰通络止痛为法则。

微通法即毫针法,取丝竹空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处,也是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率谷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交会穴,两穴都位于头侧,因此,丝竹空透率谷是宣散少阳经脉风热、通络止痛的要穴;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具有镇静止痛作用,列缺为手太阳经的络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治偏头患”,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之意;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木穴,《类经图翼》说:“木有余者宜泻此,使火虚而木自平”,故针之疏泻少阳风热;风池、悬钟两穴加强了清泻肝胆实火的作用;用肝经的行间起到柔肝育阴潜阳的作用;中脘是六腑之会,对温化中焦痰湿、降胃气有卓效。

温通法即火针和艾灸治疗法。火针取痛点,《灵枢·经筋》上说“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病在头侧,经络不通则痛,故火针痛点,通过温热作用,达到通络止痛的作用。灸气海,能加强中焦运化、下焦气化,从而清化痰湿,通络止痛。

强通法即放血疗法,《灵枢·厥病》中说:“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所以笔者取头维、太阳、攒竹,祛邪泻热,通络止痛。针灸三通法在临床上配合使用,可正邪兼顾,标本兼治。

西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尼莫地平可抑制脑血管收缩,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防止缺氧所

致的及损伤和反应性颅内外血管病理性扩张引起的头痛发作。谷维素可使脑血管处于受缩与扩张的相对平衡状态。以起到治疗作用。

经过临床观察发现,西药治疗存在副作用,且复发率高。针灸三通法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复发率低,疗效持续时间长。显示了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优势。针灸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附2】火针毫针并用治疗枕神经痛80例分析

枕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笔者自1995年起,采用火针毫针并刺法治疗枕神经痛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计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46例,女7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6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9年。

1. 2 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受凉、感染或落枕史。

(2)常见一侧或双侧枕下及乳突后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放射性疼痛,并向枕上、耳及顶部放散,呈阵发性出现,多数间歇期为钝痛。

(3)枕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减退,枕神经出口处压痛明显,并向同侧头顶及耳前方放射。

(4)少数病例有颈椎病或颈胸神经根炎症状。

2.治疗方法

2. 1 取穴

局部取风池、天柱、玉枕、脑户、百会、率谷等穴。风寒外袭加外关穴,劳伤气血、经筋受损加后溪穴。其中治疗组加用火针点刺阿是穴。

2. 2 毫针刺法

患者取坐位,穴位消毒后,取1寸毫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口角方向斜刺0. 5寸;天柱穴直刺0. 5寸,提插得气,使局部酸胀感适度即可,忌向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玉枕及脑户穴向下平刺约0. 5寸,百会穴向后方斜刺0. 5寸,局部呈酸胀感即可,率谷穴向后方平刺0. 5~0. 8寸,针感呈酸胀。留针约25分钟1次/天,5次为一个疗程。

2.3 火针刺法

起针后,使用贺普仁教授监制的中等粗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阿是穴速刺,视疼点多寡,每次刺5~10针不等,不留针;出针后,速压针孔以止痛。如遇出血者,等恶血出尽,擦净后方按压针孔。火针疗法隔日1次,每个疗程针3次。

3.病案举例

张某,女,47岁,后枕、颞及头顶部作痛1周。1周前因洗头后外出,继则头痛。近日来时如刀割样疼,后枕部疼痛常向头顶及颞部放散,痛苦难忍,项强酸楚,恶寒喜暖,夜卧不宁,舌苔白,脉弦。既往有颈椎病史。取坐位,毫针刺风池、玉枕、天柱,脑户、百会、率谷、外关穴,留针25分钟。起针后行火针速刺阿是穴7~8针,毫针共计治疗5次,火针3次,枕神经痛痊愈。

4.讨论

枕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项痛”、“头风”范畴。《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又指出: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可见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分布区域恰与枕神经分布区域相合,故枕神经痛当属太阳头痛和少阳头痛。因其有疼痛性质与经筋病疼痛相似,故神经痛亦属经筋病范围。本病多由劳损、气血郁滞、阳气不畅、经筋失于温煦,或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经络不通、经筋拘急而作痛。

火针疗法属于温通法范畴,不仅具有毫针深刺微通的特点,又具有火热温通的效果。此法借助火力,助阳行气,祛寒止痛,是治疗经筋病的较佳方法。《灵枢经》多处记载“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著名针灸专家贺普仁老师亦用此法治愈许多疑难顽证。笔者受老师学术思想的启迪,通过运用火针毫针治疗枕神经痛80例的分析,再次说明火针可提高针刺治愈率。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五)全头痛

全头痛即整个满头作痛。全头痛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肾虚精随不足头痛和气血两亏、清阳不升、经脉失养头痛。

1.痰湿头痛

【主证】

头痛昏蒙,伴有重胀感,胸闷脘痞,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分析】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上升,经络阻塞,故全头痛,昏蒙胀痛。痰湿内盛,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上逆则呕恶痰涎。

【治则】

燥湿化痰,降逆通络。

【取穴】

中脘。

【穴解】

中脘为任脉之穴,任脉总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故针刺任脉之穴可燥湿化痰。又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能强脾胃,助运化,使痰湿无可生之机,痰湿祛则经络通,故头痛止。

【典型病例】

许某,男,45岁。

主诉:头痛多年,以前额为主。严重时满头作痛,并有胀感,恶心。曾在本地经各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效。食欲尚好,经常大便干、小便黄。既往血压不高,伴胖面色赤,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阳明蕴热,夹气上扰,气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

取穴:中脘,1次显效,4次痊愈。患者自述本法优于其他方法。

中脘为任脉穴,为胃之募穴,刺中脘可泄胃中之实,导热下行,使气血和,经脉通,而头痛自止。

2.肾虚头痛

【主证】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分析】

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精髓不足,不能上营于脑,脑海空虚,头之血脉失于濡润,气血运行滞涩,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酸软,肾虚则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失眠,舌红少苔,脉细均是肾阴不足之征。

【治则】

滋补肾阴,濡润脉道。

【取穴】

灸百会、上星、关元。

【穴解】

百会,上星,都为督脉之穴,百会又为三阳五会,与上星都位于头,可以引气血精髓上达于脑,营养脑络,促进血行。关元为补肾要穴,补关元可以滋补肾元,肾元足则脑髓得养,头痛自止。

【典型病例】

张某,男,52岁。

头痛连绵不已1年有余,且头晕,脑内发空,不能转侧,经常耳鸣,时重时轻,腰酸腿软,双手指及左下肢麻木。食欲欠佳,二便正常,舌苔白,脉沉细而滑。证属肾虚髓海不足,经脉失其濡润,经络不通则痛。

治则:补肾填精,通经活络。

取穴:百会,上星,关元。针灸并施。

患者灸百会后头痛即刻减轻,头脑有清醒之感。

第二次加神庭,头晕骤减。

后又灸关元以振奋元气,上濡煦清窍。共12次,1个月诸症消失。

3.气血两亏

【主证】

头痛头晕,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

久病体衰,或失血过多,劳累过度,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不利,肝血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脑脉失于濡润,气血运行涩滞,故头痛,头晕。劳则气伤,故劳累时更甚;中气不足,阳气不布,运化失职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血虚心阴不足,则心悸怔忡,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是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

补养气血,促进气血运行。

【取穴】

补中脘,灸神庭。

【穴解】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脘为胃之募穴,故补中脘可以强健脾胃,促进气血生化。神庭为督脉之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灸神庭可补阳,阳气盛则促进气血运行。神庭位于头前发际边,灸神庭可以改善气血运行,故两穴相配,补益气血,促进运行,从而头痛自愈。

【典型病例】

高某,女,15岁。

主诉:头痛两余月。病起于用脑过度,复加情志不遂,而致前顶胀疼两月余,时发时止,发则连及顶巅部胀痛不休,闷而不爽,夜寐欠佳,平素少食,二便尚可。苔薄白、脉右滑左弦滑。

辨证:证系脾胃失运,中阳不升,上不能温养清窍、中不能宣化五谷。

治则:通经活络。

取穴:神庭、合谷、中脘、足三里,共针5次而愈。

健肾穴:调治水不涵木的好穴位

(六)瘀血头痛

【主证】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或细涩。

【分析】

久病入络,血瘀气滞,瘀血内停,阻塞脉络,或头部外伤,脉络受损,气血运行障碍,瘀于局部,故见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疼痛如刺。舌质紫,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则】

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取穴】

局部放血,或局部火针点刺。

【穴解】

放血是笔者常用的针刺方法,把放血归于“强通法”。通过刺络出血,可使瘀血祛除,经络疏通,从而头痛可止。

此外,曾用火针治疗几例脑震荡后遗症,伴有严重头痛的患者,疗效颇佳。

【典型病例】

李某,女,20岁。

主诉:劳动时不慎跌倒,摔伤头部,当时昏迷数小时后苏醒,但头痛头晕,不敢睁眼、睁眼则旋转欲倒,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改善出院,但头痛一直未停。体稍胖,面赤但无华,舌质黑黯,脉涩,证属瘀血停滞经络不通所致。

治则:局部放血。

1次局部放血后症状稍减,继续局部放血,头痛稍减轻,但不全除。考虑该症瘀血日久,非温通则不化。改用火针刺局部,温通经络气血,而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