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管的无奈与温情(这是一封表扬信)

 信披一点通 2021-01-18

风险提示

没有正文,纯属扯淡。

既然是扯淡,会涉及各种着调、不着调,靠谱、不靠谱的诗歌、杂文、规则解读、市场感悟、拍脑门预测等等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错不敢保证,也可能很幼稚,只为图个乐儿。

不过今天这篇建议你瞅瞅,我好不容易说点监管机构的好话,哈哈。

闲言碎语

财务数据是上市公司商业动作的会计表达,过程相对模糊,结果无比精确;那么以公告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递则是公司经营行为、战略意图、内心欲望的”资本化翻译”,讲究“意群对应”,是带着镣铐的舞蹈。翻译有5个层级的规则约束(暂且把中上协也给算上),翻译也有多层境界,我认真的琢磨过规则体系的九字箴言“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证券知识体系的搭建与重构》;也琢磨过“怎么办”中怎么做好一些《公告即文字文字有意境》《年报中的文字》。

可是,这些维度的思考都是基于上市公司的“主体假设”,无论站的多高,也只能“登东山而小鲁”;当你换个视角,从监管去审视同样的问题,会感到因为站位不同、诉求不同、机制不同、逻辑不同,答案可能截然相反。大家都在冲突、磨合、妥协,再冲突、再磨合、再妥协中坚定前行。

量化的标准一定合理么?

从2016年开始在一点通趴窝的原因复杂,其中之一便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胡说八道。监管机构没少骂,有几篇还被删了,幸存的有《没想明白》《快枪手》《庙堂与草莽》等,可以说从减持骂到回购,从资管新规骂到再融资,从咨询易骂到窗口指导。以前的我,还会骂规则中超级多量化的标准。想过为啥么?真的合理么?

担保大家都熟悉哈,触发股东大会的担保有一条: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这是证监会2005年颁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中规范的。

从上市公司角度,你说这70%合理么?我觉得不一定。

比如行业,行业不同,经营特性不同,有些行业资产负债率就是特别高,比如银行、房地产等等。如果一个银行的负债率特别低,那这银行就快完蛋了。为啥?因为他们的资产负债是反的(你往银行里存的钱是他们的负债,没有负债就没有生产资料了)。再比如房地产,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那说明一个特别吃资金的企业债权融资没用足。我觉得,这类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率过低时严格审议披露的要求。

比如资产和负债的质量。两个极端例子:

牛X的负债

这是茅台的报表,里面趴着超级多的预收款项(现在叫合同负债)。啥意思?就是想买我的产品,需要交钱排队。但是由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在存货控制权没有转移(新收入准则)前,需要企业确认负债。这是负债,但是超级体现行业地位的负债。

作为股东,我希望这样的负债越多越好,负债率超过100%才好,资产端只有长投、存货、现金,天天分红玩儿。这样的被担保方负债率再高,一丢丢风险都没有,开董事会都多余,披露下就好。

垃圾的资产

同样的逻辑,需要考虑另一个极端:一家公司负债率不高,但你扒开资产看,好么,一大坨应收+另外一大坨商誉+一堆不知道是啥的无形资产,现在是“资产软、负债硬”的世界。如果应收账期很长了,或者商誉很可能雷,那这些可辨认、不可辨认的资产都没个卵用,只能后期扛不住提减值玩儿。这样的被担保方,哪怕资产负债率再低,也有风险。即使负债率只有30%也应该开股东大会,还最好是特别决议事项。

所以说,理想状态下:对担保事项的审议决策程序不应该生硬的卡着资产负债率、单笔担保金额、担保总额等纯量化指标;而是应该结合行业特性、进一步考量公司资产、负债质地,综合判断担保的风险与经营需求,做到不放过一个风险点(资产垃圾的),也决不给风险可控的企业(负债牛X的)增加额外负担。这段合理么?合理。当然,这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合理,实践起来问题太多。

细思极恐的是:同样的逻辑可以质疑几乎全部的量化监管要求。

监管的无奈

还用担保的例子换个角度想:现在你是监管员,需要制定担保的制度,你会考虑什么?

投资者:因为担保是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对第三方(多是金融机构)的义务和承诺,这个商业行为本身风险确实大一些,万一触发了担保责任,或有负债就变成真实负债了。公司股价会跌,一跌投资者就有损失,一有损失就会闹。还是稳妥一些好。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比如卡了很久的IPO23倍市盈率,这也不太合理对吧。但让中小投资者抽个彩票,会把赚钱效应最大程度的扩散。数钱的时候都开心,开心才会继续配底仓,继续关注这个市场。这是“散户不能吃亏”的根本原因:让老子赔钱我就不玩了。看你圈谁的钱。

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不容易。我在国企、民企、大企业、小公司都待过。干实业真TM不易,挣的都是血汗钱、辛苦钱。即使在某个细分领域中成为龙头,那也是有着超凡的资源、能力和运气。大多数(包括上市公司)都是在坚持。

前前主席说,ZF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资本市场。为啥?因为有些产业的发展靠政府的钱不够,靠银行的钱不行,必须依靠在资本市场发行权益类产品解决钱的问题。热钱涌进一万家公司,烧出来一个台积电就不亏,如果再冒出个华为就赚大了。所以,管的不能过于狠、限制的不能过于死,几百个字的处罚干下去,可能几十亿、上百亿的市值就没了。勒的太紧,人家不上市了,那就不好办了。

领导要求:D要管D,从严治D,矫枉必须过正。

打住,再说又删了。当然,这也是更高层次的无奈。

自身尽责:一边要考虑投资者,否则市场没有热度就全完蛋了;一边要考虑支持企业发展,否则谁上市啊。既要考虑领导要求,又得顾着实际情况。管央企、国企、民企真的能是同一个尺度么?这个度太难拿捏了,真他娘不好干

所以,你说”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需要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合理么?为啥不分行业?为啥不看资产负债质量?为啥不是69%或71%?

要我说,合理,特别合理!

监管的温情(问询函)

理解了监管的无奈再看温情就好理解。有对市场的、有对投资者的、也有对上市公司的。篇幅关系,捞几个对投资者的说说。

几年前我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咱们哐哐写公告有啥用?口冷点说:公开信息对于合格的投资者的第一个作用是用来排除企业的。能看出问题的一定有问题,看不出问题的不一定没问题。

在这点上,监管的无奈在于他们已经看出了问题(要保护投资者,说这家公司可能有雷,你们小心点),又没法直接说(在天朝的商业土壤干企业不易,处罚搞大了,万一股价狂跌、客户跑路、银行抽贷,员工失业,谁负责),同时又必须尽到监管责任,咋办?监管的温情就是用问询函、关注函等需要披露的监管函件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疯狂暗示(说明示都不过分),可以说,既是温情也是智慧。

温情的说:这家公司自身货币资金减少,但撬动短期长期负债去帮大股东支付利息。建议投资者考虑大股东占上市公司便宜的企图、以及公司自身偿债能力。

温情的说:我在怀疑关联采购存在利益输送。大家小心。

温情的说:存贷双高,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