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原文】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归武及马宏等 【译文】汉使来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国,匈奴假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来到匈奴,常惠暗中面见汉使,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块写字的绸缎,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湖泽之地。”使者大喜,按常惠之言责问单于。单于环视左右侍从,大吃一惊,然后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这才将苏武及马宏等人放还。 【解析】匈奴人让给了苏武一群公羊,让他在北海(疑似贝加尔湖)放羊,说只要生出小羊来就放他回去。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而上面这段材料是苏武归国过程。在苏武的问题上,汉朝是希望把苏武搞回来,匈奴是不希望。所以,上面的材料汉使提及苏武问题的表达方式有两次转变,而匈奴同样在态度上也两次转变。1.汉朝迎回苏武的刚需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苏武作为汉武帝使者出使匈奴,代表的汉武帝、汉朝的脸面。从外交的角度来说,汉朝作为区域性大国,他的使节被扣押,而汉朝却不声不响,容易让别国轻视。但是如果A国不做声,那么别的国家会说,你看看代表你们国家的大使被打了,你都不作声,你个怂包。其一,苏武为国家做事,扣留多年,把他找回来也是对内一种安抚。这就好像,员工为你办事出工伤,你不管不问,只会让其他人心寒。但是你负责到底,其他人感同身受,也会觉得你值得效力。其二,如果,苏武投降了,那么后面的材料不会发生,必定是冷处理,就当他死在匈奴。但是如果真找到苏武,且苏武没有投降,把他迎回来,能够做一波宣传。2.匈奴的拒绝面对汉朝的要求,匈奴单于不想把苏武放回去,可能的因素有两个。苏武在匈奴十几年,可以说对匈奴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要是把他放回去,匈奴内部的情况就会为汉朝这边获悉,比如美国扣着钱学森,道理都差不多。3.汉使的切入点就好像,你知道别人偷了你家的东西,但是你没证据,你能怎么说?所以,转变点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常惠是苏武的副使,偷偷见了汉使,并把苏武的详细情况进行了通报,并且为此设计。“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这一下,不但点明了苏武在匈奴,还活着,而且还用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让汉朝皇帝知道。所以,“单于视左右而惊”,这个动作说明,匈奴单于此刻知道,自己身边有人泄露了消息。继续围绕这个说法,为什么要用天子射箭知道苏武?有三个好处。其三,相比起直接戳穿说匈奴单于在骗人,这个方式更温和。4.匈奴单于的抉择为什么匈奴单于一听汉朝使者如此说,就立马就认了呢?另一方面是,泄露这件事说明匈奴内部有人和汉朝勾结,亦或者说匈奴内部有分裂。而且这个分裂还离的匈奴单于很近,否则为什么要“视左右”匈奴单于的“惊”,并不是因为苏武如此离奇的被汉朝知道具体情况。而是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匈奴内部有人要搞事情,他匈奴单于有危险。【启发】其实这段材料很有意思,汉使的话诈到匈奴单于,更多是歪打正着。但是,汉使的这番诈人的话,其实非常有意思,是启发的重点。首先一点就是,你这话要半真半假,当然三分真七分假也行。这样两个相对起来,就能够把这个真的效果,顺延到假的内容上,让对方以为假的也是这真的。其次你说的假的东西,对方没办法去求证,这样半信半疑之下,再加上你说的真的那部分,他大概率会信。最后,这种话术,并不是用来提要求的,而是瓦解对方心防御,以及取得信任。这些铺垫够了,然后提要求亦或者带私货就水到渠成了。比如,某人和领导出差,回来后他和你说,领导提起你了,说你不错。他和领导出差是真,领导提起你说你不错是假,但是后面的你没办法求证。这种话说得多了,你会认为,他和领导关系很近,能够为你说话,于是你就会大概率巴结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