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付出毕生努力学书法,最后一无所获,你还愿意吗?

 周松涛图书馆 2021-01-18
邱振中先生

帮主斯唔嗯·超:“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点小成绩而骄傲,也会因为一点小挫折而灰心丧气,事实上,这些波动本身可能就微不足道,要做的只是更努力,更真诚的面对学习。”
一剪梅 费玉清 - 围炉音乐会 第2期



我觉得传统中有一种东西,它是由数千年以来,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员、最有天分的成员所创造的最优秀的作品凝聚而成的一种东西,它包含这个领域所有重要成就,也包含后世对它们一切合理的阐释,它就像一个异常坚韧、密度极大的,它就在那里,一个存在。

任何解释都无法穷尽它的内涵。我觉得这就是传统。大家可能说这样的定义太简单了,不,我有我接下来的阐释。


比如说,大家学习书法,读了四年本科,接着读三年研究生,或者再读三年博士,你会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传统这个东西了。山水画也一样,古典诗词也一样。若十年的学习经历,使人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谈
论传统。但是我要说:
      

一个由几千年最有才华的人所创造的最优秀的作品构成的这样一个核,你觉得就那么容易进去吗?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你学了八年、十年的有关知识,接受了八年、十年的训练以后,你就有把握去解析这个核,进人这个核吗?能吸取其中所有为自己所用吗?

我认为,没有把握。


这就是我跟很多人对传统的认识不一样的地方。当我们一伙人开个讨论会,讨论山水画传统、书法传统的时候,我要问,我们真的有资格谈它吗?很可能没有,我们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去,我们只是凭着我们仅有的一点知识,在说外围的东西、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触及到这个核。
    

谁能够进去?要有几个条件:第一,才华相当的才华;第二,刻苦;第三,长时间的沉浸;第四,机缘

大家会觉得这太难了,提高到这种要求,我们也许根本没有资格去讨论传统。谁在年轻的时候会有这种自信心?
    
不对。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点,一个人的才华,你的可能性,只有过极端刻苦的训练之后才能显现。我们上学的时候,每个班上都有些极聪明的人,学什么东西都那么快、那么灵。这是才能吗?还不是。
 

茨威格在《纪念里尔克》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真正诗人的天赋必然是通过难以估量的辛劳又一次重新挣得,即男子汉有责任把天赋开头仅仅是作为儿戏送给他并仿佛是借给他的一切,持续地变成坚韧不拔以至令人难以承受的严肃事业。

表现出某种灵气的年轻人,在艺术院校里挺多的,而在这些聪明人里边,日后能取得杰出成就的很少。我常常想,这是为什么?当你读到茨威格这段话的时候,就会知道原因在哪里。

这或许可以与我刚才说的对传统的认识相印证。那么多优秀的人,每人提取几件代表作品凝聚成的一个东西,我们花十年就能够进去吗?我们或许有一些感受,但那离真正的进人还差得很远。
   

第二点,如果我们真的一生都努力了,但没有到达那个核心的地方,怎么办?很正常。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跟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年龄差不多,二十岁左右,那时我就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付出毕生的努力,但最后一无所获,你愿意吗?

我想,我愿意。

我觉得这是我必须承担的风险,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没有这种决心,不肯付出这种代价,最好不要去想什么与理想有关的事情。如果我们努力一生,仍然没有做到,那么它意义何在?

你面对你选定的领域,它有一个那样的核在那里,它无限精彩,让我们魂牵梦萦,牵挂不已,这便是一件值得你去做一生的事情。你一生都在努力地接近它,最后你没得到,但是你由此而成为一个不断朝理想进发的人、一个有向往之心的人。你的生活,你的精神状态,将因此而与众不同。
    

在我对人的分类里,只有两种:一种有理想,一种没理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如果我们把标准定得很高,到达者将非常罕见,但列身于为这种理想而努力的一员,我一生没有遗憾。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我们努力奋斗,但绝不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只是希望与人类那些最优秀的人们并列而无愧。在这个层面上,不是以成就来判断的,用来判断的是另一些标准。
    

现在我讲讲,如果我们有幸触及到这个核的边缘,或者把握其中一部分,或者进入它的核心,这时会发生一些什么。因为传统这个东西非常坚韧,与我们相距遥远!

注意,这里所说的“遥远”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切近的传统也不断加人其中,然而一旦加人其中,它也就成为这个坚韧之核的一部分。
    
在这个获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你的感觉全部用上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它,把你所有感受的能力、剖析事物的能力全都用上去,你就有可能揭开它一点秘密,然后是一点,再一点。


这种接近、获取,一定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一个感受、分析、思考、重新组织,然后不断地试错、检验的过程。你进入了,消化了,你获得的那一点,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它与你血肉相连。

当你由此出发去进行创作的时候,你已经不再是对传统的模仿,创造中必然带着你的个性、你的标记。模仿马蒂斯画一张作品,聪明的人很容易做到,但这里所说的不是。

传统中的要义、经验、技巧经过与你的化合融通,已经变成元素、气体,渗透在你的存在之中,一日一碰触适当的题材,便会生成全新的,既包容个性又包容传统精粹的产物,个人风格同时出现。
    

实际上这里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临摹字帖、学习传统还有点办法,但一到创作的时候全部都用不上。谁跟我说这种话的时候,我不需要看你写的字,我便知道你临摹根本没进去,不管你写得多像!

我在年轻的时候,说不出这些。像你们这种年龄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些。但是今天,当我回顾自己做过的事情、所走过的道路、所犯过的错误、所遭遇过的挫折,知道这是一条有用的、有意义的道路:竭尽全力深人那个核,从那种艰难得来的收获中,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收获中,将生长出与众不同的、真正属于你的果实。
    

人没经历的事情,谁跟你说都没用。我不指望我说的这些对你们有什么用处,只希望你们能记住,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跟你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猜想,人们会问,你这么仔细地去学习过去的杰作,你自己的个性在哪儿?是不是最后专业学出来,自己没有了?不是的。在我所说的这样一个过程中,仅仅是学习!

深人的学习,就需要一个人顶尖的才华、顶尖的智慧。而这种“顶尖的才华和智慧”,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个性”“聪明”“才气”,它既包括深人传统的能力,也理所当然地包括深人中外艺术、思想的能力,破除陈见、迷信,打破自身习惯与既有成就的蔽障,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在我们所交往的人群中,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极为罕见。榜样到哪里去寻找?帮助如何获取?

我觉得,只有到书里去寻找,首先是依靠那些一流人物的传记,依靠与他们有关的书籍、文献和作品,看别人是怎样深人艺术、深人事物、深人人心的。



节选自《书法》
原题:《书法:传统的前世今生》
作者:邱振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