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侯古寺庙

 zzm1008图书馆 2021-01-18
小众景点推荐

①【甘蔗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闽江之畔八闽首邑的甘蔗县城,寺院始建于唐禧宗中和元年(辛丑881年),距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慈恩寺,宋明清以来曾多次历经兴废。慈恩寺坐落于闽江之畔八闽首邑的甘蔗县城。寺院始建于唐禧宗中和元年(辛丑881年),距今有1132年的历史。宋明清以来曾多次历经兴废。

时逢盛世,因缘聚合,古刹重辉。2000年,慈恩寺在闽侯县佛教协会会长、雪峰崇圣禅寺方丈广霖大和尚的努力下得以修葺,新姿焕发。2008年,释传鹤法师受广霖大和尚之委托,前来主持寺院,并规划扩建。

②【甘蔗灵峰寺】

闽侯灵峰寺座落在闽侯甘蔗十字村北部,南距县城约2公里,地处僻静的群山坳,坐北进南,依山而建。据明王应山《闽都记》载,寺始建于宋庆历七年。灵峰寺历经岁月沦桑,1988年重修扩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楼,钟鼓楼、祖师殿等,布局合理,气势巍峨,蔚为壮观。

③【汉闽越王庙】

永丰汉闽越王庙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永丰村梅花山浦里71-6号,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现存为明清时代建筑,占地约2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戏台、看楼、钟鼓楼、拜亭、正殿及配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钟鼓楼飞檐翘角,工艺精湛,青石神龛上,云龙喷水浮雕及其考究,戏台和拜亭上装饰有精美的木构藻井,此双藻井为福州地区罕见。正面为牌楼式庙墙,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石匾二方,上匾刻“敕封汉闽越王”,下匾刻“临水境”。

④【永丰齐天府】

永丰齐天府位于福州闽侯荆溪镇永丰村梅花山浦里156号,始建于清初。

从浦里路沿丛林掩映中的一道石阶,就可通向齐天府的府邸,府前长春花开得极盛,郁荫幽静,禅香绕亭。永丰齐天府是从福州屏山齐天洞府祖殿分炉而来。旧时称为闽侯县玉浦梅花山堂。

齐天府倚山崖而建,各庙堂分布错落有致,虽然不大但别致有韵,远处望去红墙灰瓦,挑梁画栋极具南方寺院庙府的禅意阿弥。确实是修身拜佛的好地方。站在庙院里远眺闽江上淮安大桥的车来车往形成强烈的反差。

⑤【旗山石松寺】

石松寺位于福州闽侯县南屿镇中溪村西,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建。因僧人天石于石上植松而易今名。

石松寺在闽侯南屿旗山东麓的灵凤山下,初名灵凤寺,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后改名为石松寺。明成化、万历年间几经重建,曾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寺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大雄宝殿、宋代石刻群等。“文革”期间,石松寺惨遭破坏,殿内空空如也。1999年,雪峰寺广霖方丈募缘予以修复,并在临近寺侧建旗山万佛寺。新古两寺,交相辉映。

⑥【旗山万佛寺】

旗山万佛寺原来为石松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其系列仿古建筑如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学戒堂、斋堂、念佛堂、般若堂,还有依山势而建的百亩天然放生池等等,错落有致,淡雅寂静。名山与古刹辉映,钟声与风声交叠,花香与佛香汇聚,自然与人文齐合。

如今,这里是海内外佛教信徒朝拜圣地,同时,也成为东南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自古福州名寺就有“西旗东鼓,旗鼓相当”之说。

⑦【南屿福垆寺】

福垆寺位于福州闽侯南屿古镇大山堂边31号。南屿历史悠久,当地民风淳朴,百姓素有崇佛向道的风俗。据说,从唐末到清末,佛教在南屿尤为兴盛,在此建了许多庵寺,俗称“九庵十八寺”,有 “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之美谈。

福垆寺,俗称泰山堂,背靠垆峰山,面临锦江水,坐南朝北,与名胜旗山遥相呼应。旧时南屿镇水道纵横,有码头直连江河,古人经常自此泛舟入海,出海经商的里人多成巨富。他们为了答谢海神妈祖娘娘的一路庇护,遂在明永乐年间建造了天后宫,时刻焚香祭祀,此即为福垆寺的前身。

⑧【南屿八角楼】

福垆寺前的锦溪直通乌龙江,寺庙门口还有旧码头,远远望见福垆寺背后垆峰山上的八角亭,就知道到了南屿。八角亭又名三省堂,位于福州闽侯南屿古镇大山堂边31号。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邑人陈维传个人捐建。它是旧时南屿环江第一名胜。

2011年,福垆寺八角亭修葺一新,新建的八角亭造型精美,其格式仿古重建。八角亭坐北朝南,为三层木质结构,高14.2米,分设八只亭角,上下檐角相对应,形态别具一格,重现了早年间寺亭辉映 “环江第一胜”之景观。

⑨【沈峰候潮寺】

乌龙江畔枕峰寺,俗称“候潮寺”。一千多年来,一直驰名在通往广东的古驿道上。明学者王应钟诗:招提千切倚高峰,上界平临浩劫空;万垒西来云海尽,一灯东度粤南通。

乌龙江渡口古称西峡,是福建省沿海南北交通咽喉。这里峡窄、水深流急,多风波之险,古时过渡翻舟,时有所闻。因此南来旅客在此候潮,均向老佛求乞保平安;北去行人,安全渡江,亦入寺答谢。自改为轮渡后,寺渐衰落,至大桥建成,寺已荒废多年。

枕峰寺在枕峰村玉枕山麓,座东朝西,面对五虎山,南有凤巢山,北有卧龙岗,气魄雄伟,环境清幽。与江神庙为邻,背靠山,三面围有风火墙,额题:“枕峰禅寺”。中轴建筑物有两进,均木构七间排。入门过庭院为大雄宝殿,殿系清康熙间重建,内供三世佛,是三个不同世界的象征。长度达4.9米的石槽为福州所罕见,可见当时寺的规模相当大。

⑩【洋下周都督庙】

周都督庙位于福州闽侯洋下村企头顶315号。

洋下村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关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当时孙权遣女婿、车骑将军刘纂发兵闽中,刘纂遂称霸福州。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刘纂置典船都尉于福州开元寺东直巷,领谪徒(罪人)造船于马江,造船工厂设于马尾中岐、祥谦镇洋下村灞水边等地。

洋下湾灞水坞的造船史,可以从岸旁新修葺的周都督庙中遐思出一二。周都督,即三国时期的周瑜,字公谨,安徽省庐江县人,因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名声大震,被后人敬之为神。东吴的船工们在灞水坞造船时,为求顺风顺水、平平安安,从安徽周瑜家乡分炉而来,建庙宇奉“周都督”神位。

⑪ 【洋下钟鹤亭】

钟鹤亭位于福州闽侯祥谦洋下村,始建于宋。钟鹤亭内供奉着的是五位水仙王。

水仙尊王,是内河水域重要的水神信仰。传说中的水仙王有五位,勤恳治水的大禹、自刎乌江的楚霸王、潮神伍子胥、木工祖师鲁班,还有殉国投江的屈原。对于以船为马、以水为田的洋下人来说,水仙王信仰同他们血液里的闽越舟辑记忆是相通的。

洋下村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关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这里原来是一块平原,因为本地人称平原为‘洋’,村子在这片‘洋’的下游,所以称为‘洋下’,村子形似飞凤,所以过去也称作‘凤洋’。

⑫【洋下感恩寺】

洋下感恩寺位于福州闽侯祥谦洋下村企头顶317号。始建年代不详。

感恩寺里主祀三十二应观音,三十二应是佛教中场用于形容观世音菩萨的专门用语,即三十二应身,指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根据其种类和根性所示现之三十二种形相。

应以何种身份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在佛教文化中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是“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苦难众生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的名字,菩萨就能立刻“观”到这个人的声音并会马上前去拯救,给他解脱苦恼。

⑬【洋下灵凤寺】

凤灵寺是一座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综合性寺庙,位于福州闽侯洋下村企头顶1号。始建于民国初。也叫佛堂、学堂、祠堂,主祀“五灵公”。作为一个多姓氏群居的村落,洋下村的村民不约而同的将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都定在凤灵寺。

过去,在凤灵寺的东面,有一座用几十块花岗岩石拼接砌成、造形似宝塔的字纸炉,炉整体为六边形,对角长约1.5米,高近3米。整个字纸炉造型精美,是洋下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现在虽然已经看不出字纸炉的原貌,但洋下村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都在。

⑭洪恩灵济宫

“欲识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这句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是人们对闽侯县青口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济宫的赞誉。

灵济宫始建于五代,初名大王庙,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后赐名灵济宫。传说明永乐皇帝的母后身得疑难之症,后颁诏天下,寻医求治,闽侯青圃人曾神孙揭榜进京医治,手到病除,永乐皇帝龙颜大喜,逐赐令重建青圃大王庙,建成之时御手其额“灵济宫”,当时该宫建筑壮观,规模宏大,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⑮青口穆岭寺

闽侯县青口镇,有一座穆岭寺,现存的古籍及碑刻都称它为“穆岭庙”或“天仙府”。寺外碑廊里有一块刻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石碑,上刻:“天仙府大帝神灵显应……”,落款是:“住持僧道龙仝募缘主修”,住持是“僧”,而供奉的却是“天仙”,说明了这座寺的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据传,穆岭寺最初是佛教活动场所,大约在明清以后,因民间祭祀“五帝”的信仰而形成释道结合、神佛共祀场景。

穆岭寺位于青口镇前洋村穆岭山上,因山得名。山不高而峻峭,寺不大而巍峨。不久前,乡贤陈泽其在寺前捐建了一座山门,山门上匾额的正面题“气象穆然”,背面写“山不在高”。“这两方匾额既写出了穆岭寺的森严气度,也阐明了古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底蕴,对穆岭寺来说,其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就是寺院的‘仙’。

⑯玉山叶氏宗祠

叶姓是大族。据族谱记载,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我们的先祖就从侯官甘洲(现闽侯县荆溪镇白头村附近的江岸沙洲)迁居本地,开基已逾千年,族众繁多。与村里村相邻的沪屿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祠堂,叫玉山叶氏宗祠。这是玉山叶氏的总祠堂,曾入选《八闽祠堂大观》等辞书,又曾被评为“福州十邑名祠“。玉山叶氏宗祠的堂号为“俭德堂”。青口镇当地的村里村、沪屿村、船尾村以及附近祥谦镇的富沙村的村民大多数都是玉山叶氏,都是源于玉山叶氏始祖叶延的直系后裔。

⑰青口白鹿寺

在福州闽侯青口镇,有一座以“白鹿”为名的寺院,座落在鳌峰山下,历经千余年历史,隐于粉墙黛瓦之间,既有出尘离世之风姿,又不乏与民相连之地气,它就是白鹿寺。

白鹿寺宇依山坡度而筑,层层升高,殿堂宏伟,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现在殿里有设有白鹿讲堂,可容纳数十人,定期开展讲经活动。

关于白鹿寺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一位叫做道洪的永嘉僧人自泉州来到此处,在他准备结庐定居的那天,正好有一群白鹿前来道洪的草庐边徘徊,因为鹿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心情大悦的道洪禅师,遂将此处命名为白鹿寺,作为他今后弘法的道场,以纪念这段特殊的缘分。

小众景点推荐
1.4万篇内容 17.8万人参与
更新于 2020-10-25
来自作品集福州古寺庙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