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士祯“神韵说”和董其昌“南北宗说”

 中土闲鹤堂 2021-01-18

清代还存在着多种其他色彩的思潮。康熙时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在诗歌领域提倡“神韵说”。其观点的主旨是:诗写景尚“清远”,诗抒情贵“朦胧”,诗用词宜“明隽”,而诗“总其妙在神韵”。

王士祯倾心推重司空图和严羽的诗论。他的诗论象严羽一样,十分赞赏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特性,十分推重诗的蕴藉含蓄。

司空图《诗品》

如果说,严羽强调诗美在“兴趣”,旨在纠正宋诗“以理入诗”之弊,那么,王士祯强调诗美在“神韵”,旨在纠正清初诗坛模拟复古之偏。

因此,王士祯“神韵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他代表的是官僚地主的政治利益和艺术趣味,将艺术和审美看作排遣闲情逸致的玩艺儿,所以他的“神韵说”又有意无意地起到了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作用,因此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王士祯志》

活动年代略早于王士祯的画家董其昌在山水画论上倡“南北宗说”。董由审美经验出发,认为古今画坛上,写北方山水者多雄伟气象之美,写南方山水者多平淡天真之美。

董其昌其人政治上代表官僚地主利益,在绘画创作上迷古成癖,带有明显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艺术趣味。但是他在艺术欣赏方面颇具眼力,他由审美经验出发,将中国山水画分出两种风格美,这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董其昌画像

王士祯、董其昌等人的美学观虽然缺乏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内容,但在明代后期至戊戌变法之前这一历史阶段中,并不属于与李贽、袁枚等人的进步美学思想尖锐对立的封建正统美学思想范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