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人,把佛学当宗教未免有些局限,当戒条未免太过称重,当鬼神之说又未免太迷信。 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逍遥出世、佛家的看破尘世,都在不同的阶段和际遇下影响着我们。 甚至有人说:“中国人头戴儒家冠,身穿道家袍,脚踏佛家鞋。” 所以,在中国,不能不谈佛学。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禅僧便将佛理写进诗词中,是为禅诗。 我们今天,不妨抱着学习一门人生哲学的心态来看佛学,读禅诗、染禅心、知禅理,懂一点儿禅的智慧。 何为“禅”也?佛祖拈花,迦叶轻笑。 禅不可说也,但或许可借诗见禅。 今日,翻阅几本旧书,从中择取几道禅诗,与君共读。 望在这寒冷冬日,如丝丝暖意,为你驱寒解忧,澄心见性。 《菩提偈》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传说,五祖弘忍年事已高,让弟子们把对禅的领悟写成佛偈,想从中挑选继承人。 某天夜里,大弟子神秀先去墙上题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慧能刚来寺里几个月,还没正式剃度。他听闻这首偈后,觉得不对,不识字的他便请人在旁边代写上面那首诗。 五祖弘忍一看,便知慧能明了佛法的意义。于是传其入内室,讲授《金刚经》,传袈裟衣钵给他。 后来,慧能建立南宗,被尊称为禅宗六祖。 在这个快节奏的,喧嚣的时代,人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的活儿。 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顿,越是会失去自我。 这时,听听六祖慧能的这句禅悟,或许就能“柳暗花明”许多。 都说“世间万物皆从无中来,到无中去”。 我们人生中的太多烦恼,是自找的,学会“悟空”,便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禅宗所讲的,一旦进入人与物一体,人无物,物无人的状态,许多事就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了。 苏东坡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汉卿说:“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鸟巢禅师说:“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终归黄土大地。 洒脱、自然,不争不斗,不忧不虑,任随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人生应皆能应得如云水…… ![]() ![]() ![]() 《无门关》 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所受磨难无数,创造的学术成是中华瑰宝。 季羡林先生曾被赞誉为“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为此,他特意写了文章请辞这“三顶桂冠”,不惑于名誉。 层次高的人,往往是平常人的代表,却不妨碍他们快乐幸福地过一生。 平常心,太难得,也不难。 不过是朝迎晨曦,晚送夕霞,秋月春花,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看花时看花,一期一会,过好当下。 ![]() ![]() ![]() ![]() ![]() 《禅悦》 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 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 在家还比出家闲。 提起修行,总会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的山林隐士,坐禅,吃斋,念经…… 其实,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红尘,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场。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时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都来安慰于他。 王阳明脸上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 一般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 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对人炼心,历事炼性,愿你在红尘中,历尽百劫,真性不迷,从容自在。 何为禅? 是哲学宗教,是态度心境? 不可太过直白,亦不求定义。 人生在世,愿求一颗禅心, 真切地感受,认真地体会。 从此,花开花落,云聚云散, 空山流水,明月清风, 皆可入诗,处处皆禅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