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势力严重,每个诸侯都希望在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当时,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国内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国内有多少优质的猛将。而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最不缺的就是猛将,这些猛将为了捍卫本国的利益和保护君主的安全,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三国时期的猛将数不胜数,各个身怀绝技,有较明显的个人特点,例如,拥有黄色京剧脸谱的典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凶猛残暴。 典韦的出身很平凡,可他身材健硕,天生就拥有神力,一开始在张邈手下工作,典韦一直改不了自己的暴脾气,突然有一天,他与帐中士兵发生冲突,一怒之下,杀了几十人后逃到了山里。 不过,幸运的典韦遇到了夏侯惇,而夏侯惇后来又将他介绍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一见到典韦高大挺拔的外表就非常满意,让他给自己当小保镖。 在曹操和吕布的一次作战中,典韦还救了曹操一条命,后来,张绣起兵造反,典韦又一次保住了曹操的性命,不过这一次,典韦终究寡不敌众,倒在了乱箭之下,草草地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典韦虽然残暴,但骁勇善战,而且他为曹氏集团做出许多贡献,此外,史书中也曾描述过典韦的武器,据专家们的调查,发现典韦所使用的武器乃是一双戟,大约有80斤重。 除了典韦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位能力卓越的猛将,可惜英雄气短,他究竟是谁呢? 一、心怀抱负的姜维 在姜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姜维对儒家经略特别感兴趣,且深受其影响,立志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姜维的父亲曾为曹魏政权卖命,最后献身于战场之中,作为儿子的姜维自然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天水郡的参军。 姜维也曾想过同父亲一般,一辈子为大魏卖命,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后却归降了诸葛亮,并且甘愿为其赴汤蹈火,很长一段时间,除了诸葛亮之外,姜维是蜀汉唯一一个可以与大魏相抗衡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曹操阴险又狡诈,周瑜聪慧又灵敏,司马懿善于审时度势,可他们终究敌不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作者偏偏创造出“姜维”这个小人物,让他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使得诸葛亮不再是无人能敌的参谋官。 这足以表明作者对姜维的喜爱与欣赏,也侧面证明姜维卓越的能力,姜维归降后,诸葛亮大喜过望,打算将自己所学的所有兵法都传授给姜维,也计划将姜维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 有一次,诸葛亮给蒋琬写信,信中大肆夸赞姜维的能力,称其是一个忠心、正直、勤勉、聪慧的人,连马良等人都不如他,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姜维是真的偏爱与器重。 其实,诸葛亮一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心中一直在构建一个宏伟蓝图,哪怕现实有多险峻,可他就是想试一试,此外,诸葛亮在姜维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知道这个心怀抱负的年轻人也想匡扶汉室。 姜维同诸葛亮一样,也是理想主义者,明知汉室无法匡扶,也要去试一试,自从投奔诸葛亮后,姜维就接受了诸葛亮的价值观,像飞蛾一般直扑复兴汉室的梦中。 二、姜维的十一次北伐 据说,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他的北伐无非就是为了完成诸葛亮一生的夙愿,诸葛亮生前几次北伐的风声和排场都很大,可就是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让他殚精竭虑、忧心忡忡,最后把身体累垮,命都搭进去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承继了诸葛亮的遗愿,开始新一轮的北伐之旅,从公元238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62年,姜维一共主导并参加了十一次北伐。 要说最成功的一次,应该是公元255年的第八次北伐,这是北伐打得最远的一次,直接打到了陇西的狄道城,相当于如今的甘肃临洮,距离汉中都有六七百公里。 狄道城是陇西最高大坚固的城池,也是后来李唐的发源地,更是一个军事要塞,姜维刚刚打到狄道的时候,甚至将曹魏安置在陇西的军队团灭。 可即便狄道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但终究地处偏远,还是上邽离长安更近,于是,就在曹魏派兵营救狄道的时候,姜维却撤兵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姜维开始进攻上邽,可这已经是第九次北伐的事了。 历数姜维的十一次北伐,其中打得最远的便是第八次,而最有取胜可能的也是第八次,而在这十一次北伐中,只失败过两次,且两次都和邓艾有关,大部分是僵持不下,即便是胜利,也和诸葛亮一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不管怎样,姜维的军事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姜维身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责任感也十分令人钦佩,只能说,北伐的失败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姜维也无力挽救。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原创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