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疼痛指南 2021-01-19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临床中多 种上消化道疾病均可见胃脘痛症状,如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概述

····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也是一个主要症状,常 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 等症状。

 病因病机 

····

1、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劳逸所伤, 或因药物损伤,或素体脾虚是胃脘痛的主要病因外感寒、热、湿 等 邪,客 于 胃,致 胃 脘 气 机 阻滞。饮食不节,导致食物停积不化,损伤脾胃,胃气 壅滞。忧思恼怒,则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 降,甚则气机郁滞而致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运化失 职,气机不畅或中焦阳气虚弱,既易感寒受凉而见脾 胃虚寒,又易积食停滞,郁而化热,致胃阴亏损。 

2 “不通则痛”和 “不荣则痛”是胃脘痛的基本 病机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 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寒邪、 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 胃脘痛,则为 “不通则痛”。或禀赋不足,加之 后天失养,脾气虚弱; 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 或胃 燥太过,胃失濡养,则为“不荣则痛”。 

2. 3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 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 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故 胃病多关乎肝。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 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如劳倦内 伤,饥饱无常者,每多脾胃同病。 

2. 4 胃脘痛重者可见便血、呕血,甚则血脱; 胃脘 痛病久者入络致瘀血 胃脘痛初病多为实证,久病多为虚实夹杂或虚 证,其中虚多为脾胃虚弱,实多为气滞、食积、血 瘀,虚实夹杂多见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脘痛的 病理变化复杂,病机可以演变,产生变证。胃热炽 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 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 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 热,火热内结,可导致胃脘痛剧烈、拒按; 或日久成 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脘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 结胃脘,可形成癥积。 

辨证分型

····

3. 1 寒邪客胃证 

主症: 1) 胃痛暴作; 2) 遇冷痛重。

次症: 1) 畏寒; 2) 喜暖。

舌脉: 舌淡苔白; 脉弦紧。 

3. 2 饮食伤胃证 

主症: 1 ) 胃 胀 痛 拒 按; 2 ) 嗳 腐 酸 臭。次 症: 1) 恶心欲吐; 2) 不思饮食; 3) 恶闻食嗅; 4) 大 便或矢气酸臭。

舌脉: 舌苔厚腻; 脉弦滑。 

3. 3 肝胃不和证 

主症: 1) 胃脘胀满或疼痛; 2) 两胁胀满。

次症: 1) 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 2) 心烦; 3) 嗳气频 作; 4) 善叹息。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3. 4 脾胃湿热证 

主症: 1) 脘腹痞满或疼痛; 2) 口干或口苦。次 症: 1) 口干不欲饮; 2) 纳呆; 3) 恶心或呕吐; 4) 小便短黄。

舌脉: 舌红,苔黄厚腻; 脉滑。 

3. 5 寒热错杂证 

主症: 1) 胃脘胀满疼痛,遇冷加重; 2) 口干或 口苦。

次症: 1) 纳呆; 2) 嘈杂; 3) 恶心或呕吐; 4) 肠鸣; 5) 便溏。

舌脉: 舌淡,苔黄; 脉弦细滑。 

3. 6 瘀血阻胃证 

主症: 胃脘刺痛,痛处不移。

次症: 1) 胃痛入 夜加重; 2) 面色黧黑。舌脉: 舌质紫暗,舌体瘀斑; 脉弦涩。 

3. 7 胃阴亏虚证 

主症: 1) 胃脘痛隐隐; 2) 饥而不欲食。

次症: 1) 口干渴; 2) 消瘦; 3) 五心烦热。

舌脉: 舌红少 津或舌裂纹无苔; 脉细。 

3. 8 脾胃虚寒证 

主症: 1)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2) 得食痛减。 

次症: 1) 四肢倦怠; 2) 畏寒肢冷; 3) 口淡流涎; 4) 便溏; 5) 纳少。

舌脉: 舌淡或舌边齿痕,舌苔薄 白; 脉虚弱或迟缓。 

证候诊断: 主症必备,加次症 2 项,参考舌脉, 即可诊断。 

临床治疗

····

4. 1 胃脘痛以缓解症状,恢复脾胃功能,防止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胃脘痛以 “通”为治疗原则,以 “和胃止痛” 为基本治法。 

辨证施治

····

4. 3. 1 寒邪客胃证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主方: 良附丸 ( 《良方集腋》) 合香苏散 (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药物: 高良姜、香附、紫苏、陈皮、炙 甘草。加减: 恶寒、头痛者,加丁香、川芎; 胃纳呆 滞者,加神曲、鸡内金。 

4. 3. 2 饮食伤胃证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主方: 保和丸 ( 《丹溪心法》) 或枳实导滞丸 ( 《内外 伤辨惑论》) 。药物: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 皮、莱菔 子、麦 芽、枳 实、大 黄、黄 芩、黄 连、白术、泽泻。加减: 脘腹胀甚者,加砂仁、槟榔; 便闭 者,加芒硝; 胸满痞闷者,加紫苏叶、荆芥穗。 

4. 3. 3 肝胃不和证 治法: 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主方: 柴胡疏肝散 ( 《医学统旨》) 。药物: 陈皮、柴 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加减: 嗳气频 频者,加沉香、旋覆花; 反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 子; 脘胁胀满、便溏者,加党参、炒白术。 

4. 3. 4 脾胃湿热证 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主方: 连朴饮 ( 《霍乱论》) 。药物: 制厚朴、黄连、 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子、芦根。加减: 恶心 呕吐者,加竹茹、陈皮; 纳呆食少者,加神曲、谷芽、 麦芽; 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者,加薏苡仁、佩兰。 

4. 3. 5 寒热错杂证 治法: 辛开苦降,和胃开痞。主方: 半夏泻心汤 ( 《伤寒论》) 。药物: 半夏、黄 芩、干姜、人 参、炙 甘 草、黄 连、大 枣。加 减: 湿 重、口黏较甚者,加薏苡仁、佩兰; 脘胁胀满者,加 佛手、香橼。 

4. 3. 6 瘀血阻胃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和胃。主方: 丹参饮 ( 《时方歌括》) 合失笑散 (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药物: 丹参、蒲黄、五灵脂、檀香、三 七、砂仁。加减: 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 四 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加黄芪、桂枝; 口干咽燥、舌 光无苔者,加生地黄、麦冬。 

4. 3. 7 胃阴亏虚证 治法: 养阴生津,益胃止痛。主方: 益胃汤 ( 《温病条辨》) 合芍药甘草汤 ( 《伤寒 论》) 。药物: 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白芍、甘 草。加减: 嘈杂者,加黄连、吴茱萸; 胃脘胀痛较剧 者,加厚朴、玫瑰花; 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火麻仁、 瓜蒌仁。 

4. 3. 8 脾胃虚寒证 治法: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方药: 黄芪建中汤 ( 《金匮要略》) 。药物: 黄芪、桂 枝、白芍、甘草、饴糖、大枣、生姜。加减: 泛吐痰 涎者,加白术、姜半夏; 反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 子;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附子、蜀椒。 

中成药运用

····

4. 4. 1 气滞胃痛颗粒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 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4. 4. 2 达立通颗粒 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 滞。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 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及动力障 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4. 4. 3 胃苏颗粒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 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 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 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 4. 4 摩罗丹 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痛、胀满、痞闷、纳 呆、嗳气等。 

4. 4. 5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制酸止痛,理气化瘀, 温中健脾,收敛止血。用于胃酸过多,胃脘痛,胃溃 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 

4. 4. 6 东方胃药胶囊 舒肝和胃,理气活血,清热 止痛。用于肝胃不和,瘀热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嗳 气、吞酸、嘈杂、饮食不振,燥烦易怒等,以及胃溃 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 4. 7 金胃泰胶囊 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 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等。

 4. 4. 8 荆花胃康胶丸 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用于 寒热错杂症,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嗳气、 返酸、嘈杂、口苦; 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4. 4. 9 延参健胃胶囊 健脾和胃,平调寒热,除痞止 痛。用于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 见胃脘痞满,疼痛,纳差,嗳气,嘈杂,体倦乏力等。 

4. 4. 10 三九胃泰颗粒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 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 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 浅表性胃 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 4. 11 胃复春片 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慢性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慢性 浅表性胃炎属脾胃虚弱证。 

4. 4. 12 荜铃胃痛颗粒 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 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 慢性胃炎见有上述症状者。

 4. 4. 13 胃康胶囊 行气健胃,化瘀止血,制酸止 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疼痛、痛处固定、吞酸 嘈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4. 4. 14 香砂平胃颗粒 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 

4. 4. 15 补中益气颗粒 ( 丸) 补中益气,升阳举 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体倦乏力,食少 腹胀,久泻。 

4. 4. 16 甘海胃康胶囊 健脾和胃,收敛止痛。用于 脾虚气滞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反流 性食管炎。 

4. 4. 17 安胃疡胶囊 补中益气,解毒生肌。用于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溃疡愈合后的维持治疗,对 虚寒型和气滞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4. 4. 18 附子理中丸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 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4. 4. 19 温胃舒胶囊 温中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 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 食少、畏寒无力; 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 4. 20 虚寒胃痛颗粒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 脾胃虚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 冷或空腹加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 见上述证候者。 

4. 4. 21 小建中胶囊 ( 颗粒) 温中补虚,缓急止 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 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针灸疗法

····

针刺

取足阳明经、手厥阴经、足太阴经、 任脉穴。处方: 足三 里、梁 丘、公 孙、内 关、中 脘。配穴: 胃寒者加梁门; 胃热者加内庭; 肝郁者加期门、 太冲; 脾胃虚寒者加气海、脾俞; 胃阴不足者加三阴 交、太溪; 血瘀者加血海、膈俞。操作: 毫针刺,实 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胃寒及脾胃虚寒宜艾灸。 

灸法

寒邪客胃和脾胃虚寒者,取中脘、气 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穴施行艾条灸法或隔 姜灸 ( 中脘、气海、足三里穴还可施行温针灸) 。

外治疗法

····

4. 6. 1 外敷法 对脾胃虚寒胃痛,可以采用外敷法 治疗。将肉桂、丁香研为细末,用纱布包扎,外敷中 脘穴,每次 10 ~ 20 min。将吴茱萸用白酒适量拌匀, 用绢布包成数包,蒸 20 min 左右,趁热以药包熨脘 腹、脐下、足 心,药 包 冷 则 更 换,每 日 2 次,每 次 30 min; 或以疼痛缓解为度。除脾胃虚寒证外,其他 胃痛用此法疗效欠佳。 

推拿疗法

····

采用行气止痛治法。用一指禅推、 按、揉、摩、拿、搓、擦等法。取穴及部位: 中脘、 天枢、肝 俞、脾 俞、胃 俞、三 焦 俞、肩 中 俞、手 三 里、内关、合谷、足三里、气海,胃脘部、背部、肩 及胁部。

诊疗流程图

····

预防调摄

····

预 胃痛发作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劳累过度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饮食、寒温、 劳逸等的调摄。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 粗糙多纤维饮食,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 等诱发因素;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