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军山下武侯墓

 昵称53281735 2021-01-19
巍巍秦岭,绵绵巴山,两山携手,围成了秦巴盆地。定军山,位于盆地西端,山不高大,亦不险要,却因山脚下长眠着一代智星诸葛亮而声名远播。清代王世贞诗曰“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公元234年,诸葛亮54岁,此时距离他初出茅庐已经过去28年,无论多长的岁月,都是弹指一挥间,诸葛亮也毫无例外地步入了人生暮年。此时的蜀国,偏安益州,夷陵一战,蜀军大败,刘备忧愤成疾,病逝白帝城,蜀国由盛转衰,而此时的魏国,拥有北方十州,兵多将广,国库充裕,老对手司马懿锋芒渐露,气势如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诸葛亮北伐曹魏的结果可想而知,当年十月,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诸葛亮油尽灯枯,病逝于岐山五丈原,一代智星由此陨落。
诸葛亮在生前,明确交代过后事,“死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需器物”,三国时期崇尚薄葬,这一安排,也算是顺天应人,对于身后事,想必诸葛亮经过了深思熟虑,首先,对于定军山,他是很有感情的,定军山是蜀国的北方门户,前沿阵地,数次北伐,这里都是前线指挥所,公元219年,老将黄忠占据定军山,以逸待劳,刀劈夏侯渊,使得刘备占据汉中,设坛称王,拥有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其次,五丈原距离成都路途遥远,又有秦巴大阻,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气温尚高,遗体运往成都恐有腐烂之忧;其三,诸葛亮的爱将马超公元222年死后,葬于定军山对面的天荡山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还率众祭拜了马超,现在两人遥遥相对,想必一定不会寂寞。

定军山下的武侯墓,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远远望去,油然一股森严庄重之气,54株柏树,象征诸葛亮享年54岁,大多数为1000多年前所植,粗壮挺拔,直抵蓝天,蔚为壮观。墓为覆斗式,墓前有康熙17子果亲王允礼题写的墓碑,清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奉命护送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返回西藏,途径勉县,特意渡过汉水,祭拜诸葛亮,以皇亲身份亲书此碑。墓的一角长有一棵黄桷树,亭亭如盖,相传是诸葛亮妻子黄阿丑化身而来,遮风挡雨,陪伴自己的丈夫,墓后,有两棵千年树龄的桂花树,虽老态龙钟,但枝繁叶茂,民间奉为“送子神树”,每年十月,丹桂盛开,十里飘香,前来捡拾收藏桂花者络绎不绝。墓前的大殿里,诸葛亮正襟危坐,手持兵书,天庭饱满,面如满月,当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导演组专程前来武侯墓,根据这一塑像,选定唐国强出演诸葛亮,才有了电视剧里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的智星形象。武侯墓山门悬挂汉中知府赵洵书联“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这幅对联,借墓前定军山,墓后汉江水,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堪称经典。
对于诸葛亮,鲁迅有句评价“多智而状妖”这种多智,这种状妖,一半源于历史典籍里绘声绘色的描写,一半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三国志里,他身长八尺,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自比管仲、乐毅,颜值高,学问大,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舞台上,一亮相便不同凡响。三国演义里,他身居陋室,心忧天下,知天文,懂地理,会夜观天象,会呼风唤雨,会推演八卦,会木牛流马。在民间传说中,他能撒豆成兵,能死治司马懿,还能化作神兵吓退白莲教。是一个全才、奇才。所以有人在勉县武侯墓大殿上方题了一方匾额‘三代遗才’,意思是夏商周三代才诞生了诸葛亮这么一个人才。诸葛亮有幸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山东到湖北、四川,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上,从躬耕陇亩到征战渭水,他始终没有放弃阅读和思索,在手不释卷的阅读过程中,认识了特立独行的屈原、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司马迁、认识了思想大师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认识了军事家孙子、孙膑,走进了一个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他顺流而下,捡拾一枚枚美丽的贝壳,思想世界日渐丰盈,才会有自比喻管仲、乐毅的自信,才会引来刘备的三顾茅庐,才会有指点江山的《隆中对》。
历朝历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诸葛亮推崇有加。公元263年,蜀国朝廷下诏,“近墓而立祠”,在武侯墓旁修建武侯祠,后来为了方便人们祭拜,将祠迁建于著名的川陕要道----金牛道旁,为天下第一武侯祠,也是世界唯一官办武侯祠,墓、祠的大殿里,都悬挂着岳飞手书的出师表,遒劲豪放的笔体之间,透着一种慷慨激昂之情。每年清明,通往武侯墓、祠的大路小径人流如潮,一年一度的武侯清明庙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特别是近几年,诸葛亮家族的后人,浙江兰溪诸葛村村民每年都会派代表前来,以隆重虔诚的仪式祭拜自己的前辈先贤。

纵观古今,对于诸葛亮,朝廷用其忠,民间崇其智,诸葛亮的忠,有多重表现,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若儿不才,君可自取”,而刘备死后,诸葛亮非但没有非分之想,反而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始终不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蜀国兵疲将寡之时,依然引军北伐,第一次,因错用马谡,败于有中原第一枪之称的张郃;第二次,出散关,围陈仓,久攻不下而退兵;第三次,先占领武都、阴平,后因久日大雨,道路阻塞而退兵;第四次,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据险坚守,蜀军粮草将尽,无功而返;第五次,诸葛亮危急之时,“调以州郡,多不相救”,在自己蜀国同僚的冷眼旁观下,积劳成疾,逝于岐山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中,他忧心忡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倅,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他对朝堂之事详尽安排,“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他对后主亦相亦师亦父,苦口婆心劝导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读来,无不为其忠肝义胆而落泪。诸葛亮一生清廉,除了主动要求薄葬外,还公示家产“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十余亩,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张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教育子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儿子诸葛瞻忠厚勤勉,年轻有为,最后为国尽忠,战死沙场。
世上从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他始终防范抑制益州本土人才,导致蜀国后继乏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了迅速充实国库,他主导发行“大钱”,致使蜀国后期通货膨胀率高达四百余倍,天府之国经济一片萧条;他不顾国力,多次发动战争,导致集团内部怨声四起,“连年出军,调以诸郡,多不相救”,成了他为相治国的最大败笔,公元1902年,四川盐茶道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体现了对诸葛亮治蜀得失成败的冷静反思。

然而,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道德楷模,需要行为标杆,以引领世人言行,诸葛亮,他的忠心,他的清廉,他的勤奋,符合一个封建人臣应有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于是乎经过小说出神入化的描写,经过一千多年来多出戏剧的精彩表现,通过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颂扬,通过各个朝代官方的推崇,诸葛亮这个忠心、勤奋、廉洁的人臣形象变得越来越丰满、高大和挺拔,到了近乎神的地步,他和蜀国另一位道德模范关羽一起,一文一武,一忠一义,成了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化符号,不但在中国妇孺皆知,在全世界也是声名远播。
今天的定军山,花香鸟语,风光迤逦,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今天的武侯墓,香火缭绕,游人如织,行走在苍松翠柏之间,只听得松涛阵阵,送来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