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桦 | 苗山深处“闹鱼”欢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苗山深处“闹鱼”欢



远远地就听到欢呼声,我们赶紧加快脚步。

寨子边,一段百来米的小河里,只见人,而见不到流动的河水。两岸更是人头涌动。吊脚木楼里,砖房屋顶上到处都是人,就连岸边的几棵大树上,也站满了人。


此时,烈日当空,烤得大地直冒烟。

水中的人们翘首望着搭在岸边的主席台,有人焦急地喊:怎么还不开始!有人索性捧起一把水,往主席台狠狠洒去,惹得人们一阵哄笑。

忽然,悠扬的芦笙声由远而近,一队身着苗族节日盛装的芦笙队向河边走来,在河边一字列开,有韵律地扭动着身体,演奏起欢乐的芦笙曲。

 

 像接到了指令,“闹鱼开始!音箱里传出了令人兴奋的声音。紧接着,一条条鲶鱼从岸边抛向河里。瞬间,河水哗哗作响,水花四处飞溅,水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鱼儿落下的方向奋力扑去。有机灵者戴着棉纱手套,鱼儿尚未落入水中,就一跃而起,一把就把鱼儿抓住了,兴奋地呼叫着。更多的鱼儿落入了水中。

这时,整个河中,就呈现出一幅你争我抢的欢乐场面。抓到了,抓到了!有人从水中跳起来,高高地炫耀着自己的成果,但话音未落,鱼儿就又滑入水中。也有恶作剧者,在水中捉到了鱼后,猛地抛向空中,于是再次引来一阵抢夺。有人还把抓到的鱼抛到了岸上,于是岸边也是一阵骚乱。不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闹鱼的行列中,岸上水中,人群已连成一片,整个河面一片欢腾。此时,抓鱼已不重要,快乐才是第一位的了。

 

 不知不觉,太阳已跑到了西边的山头上,笑眯眯地着着河中狂欢的人们。

其实,洞头镇甲朵村正月十四“闹鱼节”的狂欢从昨天就开始了。从县城出发,驱车三个多小时,我们来到甲朵村的时侯,已是中午一点。村头的芦笙坪上,甲朵村高更屯的芦笙队正在进行芦笙踩堂表演。头戴银饰、身穿百褶裙的“达配”(苗族姑娘)绕着吹芦笙的“达亨”,跳着欢乐优美的踩堂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宾朋。

他们邀请来的“同年”( 苗寨之间的联谊活动),融水镇长赖屯和县芦笙协会的芦笙队也轮番上场表演。最后三队同时上场齐奏,表演达到了高潮,迎宾与答谢全在这欢乐的芦笙曲中了。

  

融水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素有“百节之乡”和“芦笙斗马之乡”的美誉。芦笙斗马是苗族同胞节庆日子里的重头戏。每到重要节庆,几乎是村村芦笙响,寨寨斗马叫。通过芦笙斗马,联谊各村寨情谊,期盼安康,欢庆丰收,促进民族团结。

  

表演结束后,我们才有时间到寨子里走走。只见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穿寨而过,两旁多是三四层高的小洋房,仍然有不少苗族特色的吊脚木楼,散落在这些楼房后面的山坡上。

商店,食品店及银行邮局的代办点随处可见。不远处,传来阵阵加油声,原来路边的一块篮球场上,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正在上演。走着走着,我开始有些恍惚,这是地处广西“省尾”, 黔桂交界处大山中的苗寨吗?

走出寨子,我们又来到一棵被当地人称之为“神树”的古枫树下。叮咚的山泉在脚下流淌,几只小鸟欢唱着掠过头顶,一大片稻田像金黄的锦缎铺设在眼前,再远处,便是线条优美、层层叠叠的梯田。天空中白云朵朵,稻田、村庄、小河和绿色的群山,美得纯粹,美得让人心醉。

 

饱览完美景,我们回到寨子时,寨子里已是饮烟袅袅,阵阵饭菜的香味飘来,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这时,我们才感到肚子饿了,该找地方吃饭了。

走到一家楼房前,一位三十多岁的苗族汉子从房子里冲出来,“进屋,进屋吃饭!”他热情地对我们说。见我有些难为情,同行的友人说,不用客气,这是苗寨的风俗,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主人乐呵呵地把我们请进了家。不大的客厅里,早已坐满了三桌客人,其中一桌是群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喝得高兴,见我们进屋,都站了起来,每人举着酒杯,齐声连呼 “呀--呜---”,然后把酒一饮而尽。

主人把我们拉到桌前坐下,就开始向我们敬酒。面对满桌土鸡土鸭,还有苗族特色菜肴“牛憋”,未来得及慢慢享用,我就被主人连灌了三大杯,一下就晕呼呼了。不到半小时,我就趁主人不备,赶紧溜之大吉。

 

坐在车上,身后的甲朵村被远远地留在了这青山绿水间,但人们闹鱼时的欢笑声,似乎仍在耳边回响。这“闹鱼节”闹的哪里是鱼,而是可爱纯朴的苗族同胞在欢庆丰收,欢庆今天的好日子吧。

 

(本文图片除图片4由韦淑芳拍摄影外,其它图片均由杨桦摄影)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