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新生 | 山迷离,号神奇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山迷离,号神奇

  江苏句容,因有茅山,便被很多人熟知。8年前,我曾入山,访仙不遇,只留下一篇抒情散记。今年中秋,新媒体的文友们热传李鸿章一幅名联,与茅山相关。上联为: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下联是:祈年寿无需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李中堂所说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正是在茅山隐居的世外高人。恰巧,喜爱研读文史的镇江市旅游委领导蔡主任热情邀请前往采风,故此,与茅山又有了“重逢之缘”。

  
 

按常规而言,中秋之后,多见朗空悠云,可那天清晨却是天色暗沉。如此也好,峰峦间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给人一种仙幻感。

被道教列为第一福地的茅山,并非高耸巍峨,主峰大茅峰也不过海拔372.5米,难与主峰高1524米的泰山相比。但论起茅山的神奇之处,泰山便凸显逊色。面对已入选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高的老子神像,我仰视崇敬。与此同时,一段趣闻入耳,于是,我眼前旧景重现。那年,老子铜像落成,天际间忽见一群马蜂飞来,在老子神像的左手掌心内筑起蜂巢。光阴荏苒,蜂巢随风而长,竟然成为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群蜂聚集地。导游的话很有趣,说这是寓意八方游客“蜂拥而至”。


   

下山途中,听到泉声淙淙,心中又是一爽。大凡名山,多居住过享誉八方的历史名人,多有拨动心曲的清流名泉。茅山也不例外。“喜客泉”,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

近看喜客泉,似乎没有奇特之处。忽见一游客在喜客泉边击掌,清泉表面蓦然升浮层层气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随着击掌之声节奏加快,上扬的泉波如珠玑翻滚,似玉珠漫洒。无色胜有色,无声胜有声,那灵动的泉波,分明是一位纯情少女,面对远客到来而喜不自胜,在笑的时候,竟然溅出了晶莹的泪珠……

进茅山之前,我曾针对这泓喜客泉做过功课。明代墨客陈沂在诗歌集《茅山识泉》中,对此现象解释为:“池上一鼓掌,池下泉自溃。问喧觱沸起,散乱如珠碎。为问何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与人通,气动随謦欬。我来方肺渴,掬取聊一溉。”

走下山来,原以为观景过程该画个句号。于是,在山下品茶时,让遐思插上翅膀飞上云端。不料,望母山山下,忽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开始以为山里人家在办婚事,侧耳细听,时断时续的爆竹声里,竟然夹杂着短促、激越的军号声。嘹亮的号角,让吟唱的秋虫倏然而静,让栖息的鸟儿同时惊飞,迷蒙的山谷似乎也颤动了一下。

于是,我穿林寻声,很快来到近前。但见一座高耸云端的纪念碑矗立于斯,正面刻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苍劲豪放、气韵雄奇,碑前数百人面色凝重,仰望着在碑顶端接连炸响的鞭炮。电光石火闪动之间,纪念碑上空传来了清脆、嘹亮的冲锋号声!

   

陪同我行游的“名导”看我那副既痴迷又困惑的样子,便给我讲了一段往事。随着故事的延展,我似乎看到感人且神奇的一幕。

时光仿佛飞速倒转,定格在1938年4月。改编不久的新四军奉命东进苏南敌后,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有个出色的小号手,每当枪声响起,第一反应就是迅速抓起军号,每到决战时刻,都能听到他那鼓舞士气的军号声。在一个风雨如晦的梅雨季节,年仅16岁的小号手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直到心脏停止跳动,身形仍保持着吹号的姿势,手中仍紧紧地攥着那只擦得锃亮的军号……数十年后,纪念碑落成那天,当人们放鞭炮庆贺时,奇迹发生了:在第一挂鞭炮炸响后,碑上方便传来响彻云霄的军号声。

  

为此奇异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到此探究根源,都是摇头叹息无功而返。其实,乡亲们也不希望用光学、物理现象解释“碑下放鞭炮,碑上吹军号”之谜。他们宁可相信,小号手没有走远,听到鞭炮声,以为是枪声突起,又习惯地吹响了军号……


与这处不同寻常的景观挥手作别时,秋阳已经西斜。车窗之外,茅山披上一件淡金色披风。我很想对当年“山中宰相”连同那位舍弃相位、扬弃名利,为今人留下“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抱朴子》的作者葛洪说,只有你们这样的超逸高隐、旷世奇才,才能解析茅山的诸多奇景。我还想对有时沉睡、有时跃起,以军号声激发国人民族情怀的小号手说,请你吹的再嘹亮一些、再激越一些,让那些淡化亡国之恨的数典忘祖者、淡化民族精神的痴迷贪腐者,能在号声中猛醒。



冯新生,生长京城胡同,幼时贪恋书墨。少年读书习剑,青年始发习作。中年报社采编,出版文集数册。北京作协会员,醉后不思功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