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勇 | 庄子论名利之 得鱼忘筌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得鱼忘筌

 

【原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译解】: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名利从来不是中国人追求的对象,它是伴随着身体而诞生的内在于人的精神痼疾。如果说有些人试图摆脱它倒是真的。李颀说“高才脱略名与利”,关键是如何脱略,能脱略到何种程度。李颀的脱略之道是“日夕望君抱琴至”;而岳飞淡漠“三十功名尘与土”,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等,都显示出一种超脱功名的境界。窥视一下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穿梭于世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捡到芝麻丢了棒子,拾到棒子丢了西瓜,挖空心思的算计,到头来或许得到或许只是一声无奈的叹息,达到了得鱼忘名筌境界,又有多少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无形地在为自己挖着坟墓,名与利似乎已把太多人推向了深渊,吞噬着人们的原本拥有的那颗明净的心灵,腐败也因此而存在。

庄子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拘无束,不为名利不求金钱,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庄子那种逍遥豁达、积极乐观的思想造就了他成为一代圣人。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为此,庄子提出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观点,所谓的“无名”则是破自我而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这点对于那些在政治场上、商场上的争权夺利的人是相当有益的。让它们不至于被名利冲昏了头脑;所谓“无功”亦是破非我而非我的对立,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心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解,强调转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庄子不愿意“为留骨而贵”,宁可像神龟一样“曳尾于涂中”。这种把名利权势、荣华富贵看作是负累,并不是一种对权势的欲望被熄灭之后所产生的怪僻,而是庄子对人生怀有一种哲人的豁达

对名与利,历来就有着决然对立的看法。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是一种看法。然而,“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而已,何必曰利?”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古训。名兴许是利的资本,但是古代的传媒不够发达,信息传播很慢,除非著之书帛早晚都有被湮没的可能。比方说唐代知道李白的人跟现在相比绝对要少的多。杜甫诗早已道出了这种千古不易的真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由此可见,古人的名很少利及自身,往往是泽被后世。庄子的生活即使是这样贫穷,日子是这样难熬,但并没有消蚀他的清高和孤傲,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对苦难世界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给整个中国文化史留下深深的烙印。

于丹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在这个尘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追求名利和金钱,以至于忘记了内心的快乐.其实,人是没必要活得那么累的.人生难得是舒心呀!名和利,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勾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论语雍也》里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会少一些痛苦呢?其实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一种心态,一种活着的方式。

 

作者小传 :刘勇,男,本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庄子研究会常务理事。蒙城县政协常委、县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全国小小说高研班辅导老师。先后在《小说月刊》、《青春阅读》、《山西文学》、《文学港》等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1000多篇,著作品集《折子戏》、《寂寞心船》、《情语漆园》、《清廉庄子》《亲爱的寂寞花开》等。多篇散文、小小说入选《值得中学生珍藏100篇散文》、《中学生喜爱散文全集》《中学生必读的100篇成长小小说》、《情感读本》、《语文同步辅导读本》、《中外经典小说大系》等书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