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永明 | 过年(1)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作者简介

田永明,男,汉,1970年7月16日出生。1991年毕业于乌盟师专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二中语文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爱好写作。  

难忘的记忆

——过年

 

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也称小年节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隆重的传统节日。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本来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者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文化,已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贸易化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年轻的一代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民俗文化非但没有很好地发扬传承,反而大有逐渐衰弱之势。崇洋媚外,盲目效仿方思潮迅猛抬头,诸如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 大有压倒我们传统节日之势。

这几年,逢年过节常接到同学朋友的电话,短信,他们都何尝不感叹现在过年没啥意思,缺少年味的气息。尤其是在生活快节奏的都市里,这种感慨尤甚。今年春节接到一位朋友从南京打来电话讲,在南京根本感受不到过年氛围。除夕那天,仅仅就是一家三口围坐电视机前,看看春晚,到了午夜下楼去放一点烟花爆竹,然后上床睡觉。一觉醒来,年已过完,仅此而已。

我也有此同感。自从搬到县城里,住进了四面隔壁的楼房。虽说居住条件,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每逢过年却再没有往昔的欢愉与兴奋。特别是对于远在异地他乡和身边缺少至亲的人们,过年反而比平日更显孤寂与落寞。有时我想:或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总之是特别的怀旧。时时忆起在故乡那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过年的情景。那时生活虽然是清苦,但内心却很充实。于是想叙说叙说我内心的这份美好的记忆,以聊慰我心!

(一)

腊八节

记忆中的过年,那是孩子们最期盼,快乐,幸福的事了。每年一进旧历腊月,孩子们便掰着手指头数着盼望新年的到来。盼着盼着,腊月初八到了,新年的第一个记忆走来了。因为这一天,孩子们便能饱食一顿用小米,红豆等熬煮成的腊八粥了。小米,红豆是自家生产的,自不消说了。有时遇上丰年,经济稍宽裕还可以在粥里放一些买来的红枣,这更加垂涎可口。虽然比起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八宝粥”之类的粥食品要差的远,却也是甜美可口,回味无穷。现在花样繁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其根源还是源于我国有一千多年过年要喝腊八粥的历史。不仅如此,腊八本就是过年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间历来就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俗语。

(二)

小年节

腊八节过后,大人们便开始为置办过年的事忙活起来了,而小孩子们却又在心中期盼下一个节日来临。随着孩子们日夜期盼,腊月二十三,即“小年节”如期而至。“小年节”到来,我们不光能吃上糖糕、油饼、猪肉炖粉条等美味的饭食,还可以跟大人一起来祭拜灶神。虽然那时并不明白灶神是何等神仙,也不知道大人们因何要那么虔诚的祭拜他。但这样的活动也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一天,清早起来,各家就在灶台上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摆上供品,插上香柱,每吃一顿饭先要去祭拜灶神。傍晚饭后出去响一根“二踢脚”也俗称“大炮”,意思是送灶王爷上天,等着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会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吉凶祸福,与其它保佑平安的神或财神或送子观音等诸神一同来到人间。村中家族较大的富户,祭神仪式更为隆重。虽说这样祭神是不是真的能得到神的恩赐与眷顾,我并没有亲见,但人们的那份虔诚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三)

除夕前夕

“小年”节一过,过年的气氛愈加浓烈了,大人们则更加忙活了。而孩子们的脸上已整天洋溢出要过年的喜庆的笑容了。家家户户都像是约定俗成一样,有序的进行着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四、二十五扫尘,我们这里俗称“打扫家”,室外屋内、庭堂院落、房前屋后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扫。“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腊月二十六,挂年画、贴窗花、写春联。年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画面各异,这与家庭的文化层次与时代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挂领袖伟人画像的,有挂古代美人图的,有挂《观世送子》、《连年有鱼》、《招财进宝》,总之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总之是为了喜庆吧。孩子们这一天则是东家进,西家出,欣赏着各家购买的新年画,除大饱眼福外,有时也还会品头论足,大家评论一番,甚至还争论不休。争论归争论,绝不会闹到面红耳赤地步,因为大人们告诫过,过年喜庆的日子里是不允许我们吵架的。

这一天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写春联。父亲那一辈的人们多半不识字,我父母都曾教过书,因此这一天我们家是最为热闹的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墨砚纷纷涌到我家,求我父亲写春联。有时人多的时候,父亲从早饭后能一直写到上灯的时候,那是我虽看到父亲忙碌一天很是疲惫,但内心很是仰慕和敬佩他。后来我大哥读了高中后,写春联任务的接力棒自然从父亲的手里传给了他。那时村中的人们并不在乎春联的内容,只要是红纸上写上浓墨的黑字就满足了。所以春联的内容大抵都是自己编的,诸如:“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抬头见喜”之类的。后来我们兄弟读的书级高了以后,就买一些关于编写春联内容的书回来,春联内容自然也就丰富起来。我真后悔我没有练就一手毛笔字,但至今我还为我曾借鉴编写的贴在我家大门口的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而自豪。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两天,便是蒸花馍、炸麻花了。这是该村里妇女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与其说是帮忙,倒不如说是厨艺的比拼。大家边做年饭,边点评夸赞着各人的手艺。说说笑笑,那种氛围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全然忘记了劳动带来的疲劳。平日里邻里之间的一些闲言碎语,矛盾纠纷这时也都烟消云散了。

未完待续……

 投稿须知

  《文学百花园》是由三百多位文学爱好者,和几十位国内知名小小说作家组成的作家联盟;也是河南省微篇小说协会唯一指定的微信公共平台,平台推出的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的文学爱好者。本平台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公平原则下,大力度推广新人新作。所有来稿都要通过编委会审查、校对后逐步推出。对于那些立意新颖,手法奇特,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首推纸质杂志刊用。来吧,朋友,这里是您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您的加入,我们的队伍会更加美丽壮观!

请谨记:

        投稿时请附带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诗歌、诗组不低于三百字。 凡大作已被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过的,请勿再投《 文学百花园》及《小说大世界》 谢谢支持。

投稿邮箱:1258873875@qq.com

稿费发放:shuai_pengju

郑重声明

根据腾讯对微信平台的最新规定,本平台自2017年1月15日起,实行新的打赏结算标准和制度,望新老作家认真阅读细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

1、作者所投稿件无论是否在纸质媒体刊登过,在微信平台必须是原创首发。

2、作品自推出之日起,七日后向shuai_pengju索要稿酬,平台只统计七日内打赏金额,七日后不另行发放。

3、单贴10元内不返还(包括10元);100元以外(包括100元)返还作者百分之五十;200元以外返还作者百分之六十;300元外返还作者百分之七十。

注意事项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