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振超 | 家族、家谱及家事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作者简介

  

赵振超,男,1974年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平顶山市骨干教师,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相继在《香落尘外》、《行参菩提》、《陕西散文论坛》等网络文学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数篇,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每天醒来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交集中丰盈着自我,在学生纯真的笑语中净化者自我,在心灵和心灵的碰撞中提升着彼此的生命质量,我喜欢在这样简单而看似重复的教育生活里享受属于我的快乐。 

我的家事、家族、家谱


我是赵姓的后裔,对自家姓的渊源却知之甚少,只是在村里上小学时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知道了赵姓是《百家姓》的第一个的姓氏。了解到《百家姓》起源于宋初,宋朝的开国君是宋太祖赵匡胤,故而赵姓排在了《百家姓》的第一位,因而那时和别人论起姓氏时我总是爱把赵匡胤搬出来炫耀一番,我会写的第一个字可能就是“赵”字了,因而在老家残存的墙壁上,到处是我刻的、画的大大小小的花样百出的“赵”字。满满的都是儿时欢乐的时光,童年、童真、童趣洒满整个院落。

家     事

我的童年是爷爷的旱烟袋飘出的那一缕缕青烟,快活而悠长,清晨,在爷爷一遍遍赶牲口的吆喝声中苏醒,那声音粗狂而厚重。我喜欢爷爷烤的红薯,柔软香甜,爷爷会在我上学前把烤的最好的红薯用报纸包起来放进我的书包,把我送出大门后仍然不舍的看着我逐渐消失在他苍老的目光中,而我却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一路疯跑,丝毫没有在意过还站在寒风中的爷爷的爱恋和不舍,尽管爷爷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从爷爷在锅底捞出的煮好的鸡蛋的中,从爷爷走亲戚回来后把我拉到一旁像寻宝一样在口袋深处找到那颗大白兔糖的体温中,感受到爷爷对我关爱,我是爷爷的大孙子,有爷爷的地方就有我的影子。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依旧贫穷,黑面和白面掺和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偶尔看到门口同龄的小孩拿着油炸的鱼片一点一点品尝,生怕掉落一丁点或者不至于一下子吃的太多,他的咀嚼声过于夸张,他的眼神有一种炫耀和自豪。他油乎乎的双唇一遍遍刺激着我得不到更多营养的胃。贪嘴的我噙着眼泪拉着爷爷的衣角要鱼肉吃,当我的双手越拉越紧哭声变成嚎啕声时,爷爷撸撸袖子说,“走,下河”。结果是我终于吃到了满是香味的焦黄的鱼片,那是爷爷在冰冷的河水了用箩筐无数的轮回中的一点收获,几条小鱼让爷爷忙了一个下午,为了那个不争气的胃,爷爷感冒了好几天。

爷爷是农活的好把手,秋收过后,爷爷要去亲戚家帮忙耕地,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要带上我,就像他腰间挂着的旱烟袋,爷爷扬起鞭子赶着老牛车,我坐在爷爷的后面拿着长长的狗尾草赶着爷爷,我大声学着爷爷吆喝老牛的声音,爷爷便来了精神,爷孙两个比赛着赶牛的嗓音,悠长悠长的消失在老牛欢快的脚步声中。黑色的泥土在明光的犁铧上翻滚,我在低头拿着小树枝画着爷爷犁地的图案,爷爷的身影近了又远,远了又近。直到土地完全变了颜色,夕阳的余晖也罢爷爷的疲惫的面颊照成古铜色,像黄土的颜色。

童年在这样的日子中和爷爷相伴而过,如今。我已经结婚、生子,而爷爷在几年前因病驾鹤西去,繁忙的工作生活使我在爷爷晚年没有更多时间的陪伴,这也使深深的自责,爷爷每年的忌日,我会带着我的孩子在爷爷坟头,斟上几盅爷爷爱喝的老酒,点上一支爷爷爱抽的香烟,陪陪爷爷聊聊以前的事。

父亲给了生命,教会我书写坚强,我成长在父亲宽大而厚实的手掌中,父亲用这双手拍碎黑暗、拍碎饥渴、拍碎苦难,父亲用这双手支撑了一个完整的家,父亲的喜悦是成熟的庄稼在微风中飘来的阵阵香气,是院中的家畜即将出栏的时刻,是母亲的竹篮里慢慢隆起的鸡蛋,更是他的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快乐的叫着爸爸的声音。记得上初中时我走出的小村来到镇上,一周只能回去一次,每次返回学校,母亲就给我准备好一大包馒头和一瓶咸菜,出门时父亲又塞给我五角钱,再三叮嘱我别饿着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细细算来,我吃掉父母的上千个馒头,上百瓶的咸菜,我能想象父母在家自己生吃俭用,一次次早起为他的儿子准备一周的干粮,如今我依然能回味到馒头的面香和玻璃瓶中韭花或酱豆的菜香,只是很少吃到这样的美食了。今天丰富的食材很快让味蕾感到满足,但我依恋的仍是那包含亲情的简单的馒头和咸菜。

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姐姐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我师范毕业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弟弟当兵复员后也有了自己的工作,我们有了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父母渐渐变老,他们相互搀扶着为我们姐弟三人轮流看管孩子,一刻也没停下来歇一歇。拉着父亲的手,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本人生的书。

家  族

   说起家族的故事,就像村北的一条河流,时而缓慢时而快速的往前流淌。爷爷同胞兄弟四人,父亲一代的同胞兄弟21人,我这一代同胞兄弟52人,而后的下一代还在增加着,家族在一代一代的延续,而家族老人们终将离我们而去,而很多老人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和亲人的团聚,前几年,我和家族中几个兄弟商量着举行个家族聚会,定下了日子和各项程序,我们几个分头行动,这是第一次,从来没有体会过。以前在电视里看过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热闹非凡,感人至深,在书里看过一个家族的从始至终,百味杂陈。这次,终于切身体会到了。很多家族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听说,之前都是从父辈那里听的零星故事,今天我听着并记录着那些隔着厚厚的时光无法触摸的故事。
    

聚会上,父辈们敞开胸怀喝酒,在这难得的时刻,他们拉着手唱一曲《老爸老妈》,在断断续续的歌声里,在座各位无不动容。不少人几次埋头擦泪,断了旋律。一首简单的歌,全是感情,因为过去的回忆把大家都包围了,全是子女对父母的怀念,对亲人已不在的痛惜。我们都已成人,甚至已为人父母,能够体会那些不曾深入感受、不能切身理解的情感。很多不曾想明白的事情,不懂的情感现在一下子全都自然顿悟了。这才是成长的路,这是家族的亲情,这是血脉相传的亲情。二爷也被邀请上台发言,想起小时候我缠着他给我讲故事,他总爱眯着眼睛说,让我想想啊,而后重复以前他当兵时的一些琐事,二爷打过枪,我挺佩服他的,如今仍是慈祥的笑容,二爷追忆当年他们兄弟几人的生活。虽然那是我们无法触及的时间,可是,他在回忆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陷入过去,会因怀念手足而伤感吧。仔细想来,祖辈的特点,真的好像随着血液代代相传。他们身上的善良、坚强、真诚、坚韧、正直,在父辈身上清晰可见,在孙辈身上也是有所呈现。尽管所存在的时间不同,但是每代都有每代所受的苦难,欣慰的是,不管是熬过还是成功的跨过,我们都度过了,在幸福的生活着。
     

岁月的变迁,人生的变迁,如今年轻的一代人有的相隔千里,走在不同的轨道上,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当全都围坐在祖辈生活的地方时,家族的隐约可见的力量传递给大家一种包围的感觉,身在其中,明白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明白共同走过的时光。尘埃漂浮的空气里,似乎能够感觉到他们还在,他们明明看着我们,得知后代继承了他们想留下的,终于欣慰的笑了。家族的感觉,是在遇到困难时,或许更能感受到。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想办法帮忙度过难关。散落各处的亲人赶回来相聚,又急匆匆离去。带回来当地特产,带走家乡的味道。依依作别时,长辈无不轻声抽泣,默默拭泪。祖辈的长辈很多都走了,这样的大聚会,不知多年之后才会再现。渐渐老去的长辈,或许还担心的是,不知何时再相见,因为不知何时自己也会离去。很多时候,不舍的,是情感的牵绊。
                   

家  谱

对于赵姓家谱的了解,源于和平顶山教育学院的一位叫赵玮的朋友的交谈,他平时研究《周易》,对姓氏也有很深的研究,听他娓娓道来才知道,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代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据说出自赢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宋朝皇帝姓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更好的消息传来是在2015年3月20日,赵姓宗亲祭祖典礼在鲁山县赵村乡宽步口村造父墓前举行,来自来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国外及我省豫南、豫中、豫北各赵氏宗亲代表团队及我市赵氏宗亲共计千余人,齐聚宽步口村后的造父墓前。上午10时,2015年赵姓宗亲祭祖典礼正式开始,经过鸣炮、敬献祭牲、上香、宣读祭文等环节,祭祖典礼取得圆满成功,我有幸参加,用相机认真记录祭祖典礼的每一个环节。

人生不过百年,家庭不过数人,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有辉煌,有衰败;有幸福,有悲伤;有欢乐,有忧愁,我们不能忘却家庭里、家族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更不能让这“宝贵财富”随着时间一起流逝,我在记录着、分着享、延续着、传承着……

郑重声明

根据腾讯对微信平台的最新规定,本平台自2017年1月15日起,实行新的打赏结算标准和制度,望新老作家认真阅读细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隔阂。

1、作者所投稿件无论是否在纸质媒体刊登过,在微信平台必须是原创首发。

2、作品自推出之日起,七日后向shuai_pengju索要稿酬,平台只统计七日内打赏金额,七日后不另行发放。

3、单贴10元内不返还(包括10元);100元以外(包括100元)返还作者百分之五十;200元以外返还作者百分之六十;300元外返还作者百分之七十。

4、 投稿时请附带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诗歌、诗组不低于三百字。 凡大作已被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过的,请勿再投《 文学百花园》及《小说大世界》 谢谢支持。

投稿邮箱:1258873875@qq.com

稿费发放:shuai_pengju

注意事项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