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凤娥 旅游日记,7月14日——西安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7月14日   杨凤娥


旅游日记,7月4日——西安


杨凤蛾

西安第一日游。路线是华清宫、兵马俑,秦始皇陵。导游是早请好的,九三年的小女孩,可是又黑又瘦,同事说看起来像八三年的。可见做导游,也是辛苦的职业,一天下来,尽管服务质量差强人意,我们念着她辛苦,为人又老实的份上,给了她好评。

7点半,我们聚在在宾馆一楼大厅,听候导游安排。她希望给我们联系旅游车,把我们送到景区,结果对方要一千元的车费。于是我们可以开车去。

第一站,兵马俑博物馆。去得较早,所以找到好车位,停在树荫底下。从停车场到售票厅,有一段长长的距离,中间陆续有游客来,到导游替我们领了票、发了讲解接收器、排队入馆的时候,广场上人数明显增加一倍。导游说:这还不是人数最多的时候,到八月,那是顶高峰。难怪后来听里面专职讲解员说:兵马俑博物馆一年的收入是八九个亿。

进到馆内,导游就把我们移交给馆内讲解员,四十左右吧,个儿高,语速快,但思路清晰,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与导游天壤之别。领着我们进到兵马车展厅禸,空间有限而游者众,中间玻璃环抱的外围,密密的人群。讲解员密语传音:在馆内,无论哪个景点,记住一点,见缝插针!

不必站在讲解员身边,所戴的接收器,就能把她的声音及讲解禸容送到我们耳内,而且接收范围控制在30米以禸,现代科技真是神奇!

秦始皇,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真是霸气十足,生前统一六国,死后也要创造地下霸业。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陵园,六千多陪葬坑中,兵马俑,仅是其中之一。目前开掘的一号厅,展示的恢弘的气势足以震撼世人,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各个陶俑身形高矮与真人无异。讲解员说:秦始皇从十三岁登基,就开始策划,寻得这方风水宝地,原本希望传福万代,无奈人算不如天算,龙脉之威并不能替他世代永葆江山,一场地震断了龙脉,秦王朝只存了短短二世。

告别讲解员,我们随着导游前往华淸池。

烟波浩渺中,我们仿佛看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到盛世大唐。这个历史上可圈可点的朝代,留给西安无尽的繁华,也留给后世津津乐道故事。华清池,便是其中尤为浪漫的一个。

相对兵马俑坑的人头攒动,这里游客少多了。导游断续的讲解,使人失了继续听下去的欲望,索性许多时候神游状:站在池前,扶栏俯瞰,池干阶冷,多少有些失望。只能凭空去想象绵绵碧池,杨贵妃和她沉湎的儿女情长。从时光的镜像里,看一个女人由盛及衰的命运。

走出华清池,已经下午四点,导游说:来到西安,不可不了解西安事变!于是我们每人花160观看《12 12》,这是一场大型的实景影画演出。

该剧取材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华清池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历史故事。全剧通过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即、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等十幕剧情,全剧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剧情细节感人,剧时长60分钟。300个高科技场景,3600秒黑科技演绎,以令人震撼的视觉、听觉效果,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一个民族在最危难时刻的命运抉择。在故事原发地演绎真实历史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原貌。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影画”,节目表现形式以山水风光、历史实景以及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高度结合,运用高端科技灯光、音响、机械装置设备以及多媒体投影技术、剧院技术和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达到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融合、电影画面与舞台戏剧融合的创意效果。

这样类似话剧的演出形式,是第一次观看,感觉无比震撼,一节课的时间里,心绪紧紧被剧情抓住,直到灯光亮起,走出剧场,才回到现实。

看完影画,又去看了西安事变的第一现场:兵谏亭,甚至爬到山前,察看蒋介石被捉的山洞。

晚餐,就在酒店旁边的川菜馆。大家吃得很尽兴,喝了西凤酒,连我们几个不沾酒的女同胞,也表示了一点。饭后,大家兴致勃勃去逛夜市,购买明天去华山的食物。我们几个腿酸脚疼则回宾馆休息。

作者

曼苓,原名杨凤娥,中学高级教师。热爱文学,喜听音乐,钟爱旗袍。.三尺讲台,是我的职业舞台,一轴书卷,是我的精神家园。

请参加杂志征文的作者加微信:shuai_pengju以便保持沟通

《文学百花苑纸刊杂志征稿正在进行时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关于赞赏返还新规定

即日起,每篇作品七日内打赏金额20元以内者不返还,20元之外全部返还。

1258873875@qq.com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