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绍先生】胃肠病漫话(三)

 wyfx100 2021-01-19

1

呕吐、干呕、哕逆、蓄饮、反胃、噎膈的治法

[蓄饮]

蓄饮也叫蓄水,它是胃里的水,没有很好的被吸收,有没有呕吐出来,以致停蓄在胃内所形成。蓄饮不一定都出现呕吐,但呕吐常常是蓄饮的特征之一。上面讲过吐涎沫,涎沫就是水饮,但不是蓄饮,水饮蓄起来,症状就变了。

凡呕吐一症,如果胃脘部按之似痞硬,或口干口渴,或头晕眼花,或心慌心跳(痞、渴、眩、悸),就大都是蓄饮所致。在中医术语中:

  • 痞硬叫做水饮结聚;

  • 叫做水饮阻碍,正津不能输布;

  • 眩晕叫做水饮阻碍,清阳不能上升;

  • 心慌心跳叫做水饮凌心;

蓄饮的形成,实际上是胃脘部或上消化道有炎症并且伴有炎症渗出物,这在祖国医学解释为“脾不散精,水停为痰”。也就是说,胃吸收水液的功能差,而且不断的渗出,逐渐积蓄而成痰成饮。

蓄饮的呕吐,一般是呕痰呕水,不常呕食,而且也不是天天呕,而是呕出一些宿痰宿水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又蓄到一定程度,再重新呕吐。这样的呕吐,容易使人和其它原因所致的“反胃”-如癌瘤等相混淆,往往抓不住病因,掌握不了重点,以致药不对症,缠绵难愈。因此还要掌握痰饮呕吐和其它原因的“反胃”之间的鉴别法。

痰饮呕吐,往往在将呕的前几天,口渴贪饮,饮不解渴。这是痰饮蓄积到一定程度,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功能的缘故,是将要出现呕吐的先兆。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的呕吐,呕后常感到口中多少有些干渴,这是因为呕吐后会耗伤胃中的津液的缘故,即使是痰饮呕吐也罢,呕后痰饮虽然去了,津液却必受伤,所以也会有这种干渴现象。如果大量呕吐之后,口中不干不渴,好像未曾呕吐一样,这也说明是蓄饮。这是痰饮未曾全部呕出来,而且呕吐之后,水饮又继续浸渍入胃的缘故。

先渴后呕,或者呕吐之后反不渴,以及胃脘痞硬、头晕眼花、心慌心跳等症伴呕吐而出现,都证明是水饮,用前面所讲的小半夏汤止呕,再加入一味茯苓把陈旧的积水渗出,这个方子就叫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12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蓄饮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比较顽固的蓄水证,渴而呕,呕后又渴,又饮水,又渴又呕,反复不已,这说明水饮不是呕一两次就呕尽了。水饮既然顽固难除,单靠小半夏加茯苓汤就不行了,还须要在除水的方剂中,加上能促使胃吸收水饮的药物---如白术,才能彻底的治愈。如古方中的猪苓散就是这样一张方剂: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以上共轧成细末,每次温开水冲服10-15克,每日服三次。

以上所讲的这些治蓄饮呕吐方,都是一些常用药,简单方,平淡无奇。正是由于平淡无奇,容易被人瞧不起,致使本来不是难治的一些病,却去追求大方、怪方、贵药、怪药,结果越治越重,或弃而不治,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

《金匮要略》“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饮者,猪苓散主之”。

例如:某地区有个内科资料,报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了一个诸药不效的多年的顽固性呕吐。既然说“诸药不效” “多年” “顽固”,可以想象这个患者,遭受了多少痛苦,浪费了多少药费,后来却服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好了。

又如《新中医》1978年第一期载有四川唐爱之医案一则,摘录如下:“杜某,女,29岁,呕哕、呃逆已7年,近几月加重。头眩、恶心、食则呕吐食物痰涎,呃逆,胁下隐痛,牵引肩背,胸痞、脘胀、食少,便溏,四肢不温,口渴,喜热饮。痰浊上逆而呕吐,宜温中、降逆、和胃、止呕”

不要把这个病例看的太复杂,也不要把7年顽固病得效看得太神奇,其实本案得呕吐,包括了痞、晕、呕、渴等症状,是典型的痰饮呕吐,其处方中就有小半夏加茯苓汤在内,所以取得很好得疗效。

把一般痰饮病当做重病治,越治越重,就连清代名医叶天士也犯过这样得错误。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洞庭有一个姓金的人,患呕吐症多年,他的先人和叶天士是最要好的朋友,所以叶老给他全心全意的治疗,用了不少的人参、干姜、附子等与治蓄饮毫不相干的药,治了一年多,越治病越重。后来这病人找到徐灵胎治疗,徐灵胎看了以后说,这是蓄饮,给他开了一张处方,服下就好了。这人因此拜徐灵胎为老师,跟他学医。

通过这一段故事,我们可以想到,有不少肠胃病呕吐,本来不是难治的,只是诊断不明确,或责任心不强,才把一些本来很容易治愈的病,当成顽固病,使病人遭受了不少痛苦。

[反胃]

反胃,或称“翻胃”,或称“胃反”,都是一回事。它和蓄饮的呕吐不同,蓄饮是呕吐痰水,并且是蓄到一定程度才吐,反胃是呕吐所进的食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只要进食,就必吐出,并且必须吐尽,象是把胃反过来一样。除此之外,蓄饮呕吐,多兼有渴、痞、眩、悸等症状,而反胃没有这些症状,蓄饮由于不常呕食,且常能间歇多日不吐,饮食物一般可以少量进入大肠,所以对于大便的影响不大,而反胃则由于呕吐频繁,每日必吐,饮食不能进入大肠,就会数日或十数日、数十日大便一次,而且艰涩异常,形如羊屎,人们多认为这是胃脘干枯。

胃反的形成,实际是胃下口---幽门梗阻,可能是炎症产物,如瘀血、稠痰,或炎症变形,如瘢痕狭窄、水肿,肿瘤或其它脏器肿瘤压迫等,此外,胃反病人往往大便干如羊屎,排便不通畅,大便不畅又反过来更使饮食不入,食入即出,形成恶性循环,也是胃反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大便不畅也是反胃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疗反胃,就离不开消除梗阻和润肠通便,或止呕的同时又润滑大便等几个方面。

1.消除梗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一治反胃方:柿干三枚连蒂捣烂,酒服(黄酒)甚效,切勿以别药杂进。它又引用《经验方》一段记载:有一家三代,都死于胃反病,后来到了子孙辈,得了一个秘方,用柿干和干米饭天天吃。绝对不喝稀饭,也不喝水,结果治好了。根据“绝对不喝稀饭、不喝水”,而且柿干烧灰外用能治镰疮腿,敷在舌上能治鹅口疮,内服能治大便干燥或下血,可知柿干有清热、润便、燥湿、化痰、收敛愈合溃疡面的作用。所以这样的反胃,可能是食道或胃有糜烂面,或有粘液性分泌物的缘故、

2.止呕与润便同用

《金匮要略》记载:“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大半夏汤是:半夏120克,人参20克,白蜜200克。用水600克,加入白蜜,再用勺扬水几百遍,使水和蜜混的极匀,用此蜜水煎上面的三味药,使水减一半后,取下,分两个服。

本方用半夏止呕,用人参养胃,并且蜜内加水,扬之几百遍,使水与蜜融合的均匀,以润肠胃,通大便。

这就为后世治胃反病提示了治疗原则。如朱丹溪治反胃,用韭菜捣汁搅在牛奶里喝,或韭汁兑入童便喝。韭汁能散结气,和半夏的作用有些相似,牛奶润肠,童便滋润,也和大半夏汤水内加蜜的作用相仿。不过韭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如果梗阻部位充血、郁滞,用韭汁就更为相宜。

3.润肠通便

《局方发挥》有这样一个故事:台洲有一个医生,得了噎膈病,这人工作很勤,经常的喝酒。面色白,脉搏涩,重按则大而无力。朱彦修叫他辞去工作,住在一个养牛的人家里,每天都取新牛奶用火加温饮之,每次饮一杯,一昼夜饮5-7次,别的食物一概不用,逐渐加量到每天8-9次。这样,半个月以后,患者的大便就不干燥了,约有一个月的时间,病基本上都好了,仅仅有时口中发干,这是酒毒未解,令其在口干时饮以少量的甘蔗汁。

从这个病案看,朱彦修认为,患者由于工作劳心,又嗜酒,耗伤胃肠津液,以致大便干燥,因为大便干燥又使食物难以下大肠,才出现噎膈病。所以只用牛奶润肠胃,使大便通畅以后,饮食也就正常了。

这个医案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 一是治反胃证的大便燥结,单靠草根树皮不行,牛奶是动物药品,最能治肠胃枯燥,而且要持之以恒,较长期的服用。

  • 二是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避免燥烈辛辣的饮食,以保持胃肠的津液。因此苦寒泻下药、辛燥止呕药,都不利于肠胃津液,都必须禁用。

胃反这一病名,有时很近似现在医学所讲的胃下垂。

《普济方》治胃反呕吐,用刺猬皮焙焦,研末,酒服,或者加入调味品浸渍后煮熟了吃。

《叶氏摘玄方》治大肠脱肛,用刺猬皮500克,焙;磁石,煅,15克;桂心,15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米汤送下。

《普济方》治胃反呕吐,也应当是治胃下垂所致出现的呕吐。记得有个老药工,传一治胃下垂的秘方:刺猬皮,剪成小块,另将白矾入铁勺加热溶化,登白矾见热发泡,好象将沸的时候,把刺猬皮倾入矾中炸酥,成老黄色,再急倾入铁筛中,使矾从筛孔中漏下,净剩猬皮,取出研成细末,每服9克,米汤送服。

由于刺猬皮能治胃反吐食,所以寇宗爽在他所著的《本草衍义》中说:“蝟皮能治胃反,蝟这个字,一旁是虫,一旁是胃,很有道理。”

[噎膈]

噎膈,是食难下咽的意思,它和胃反在病理方面有时相同,如炎症、炎症分泌物以及食道狭窄等,但病变部位有差别。反胃的病变部位多在下部幽门或十二指肠,而噎膈多在食道或胃上口---贲门。所以反胃是食入一段时间后,又复吐出,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噎膈是食不得入,或食入之后即时吐出。

由于噎膈和反胃的病理有时相同,所以治疗方药有时可以互用。周慎斋把噎膈分为痰膈、血膈、气膈等,就是根据炎症渗出物有的是痰、有的是血,而痰血又能阻碍气机升降的缘故。

徐灵胎曾说:“膈乃胃脘干枯之症,百无一生。”陈修园也说过:“膈症既成,只不过尽人事而已。”徐、陈两人之所以说膈症绝对不能治,这是指现在的恶性瘤说的。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出现的噎膈,在目前来说,确实仍无办法,但是有不少的噎膈患者,之所以食难下咽,并不一定在肿瘤本身,而往往是受阻于肿瘤的大量分泌物。辩证用药,虽然不能消除肿瘤,但是消除这些分泌物,改善症状是有可能的。

下面列举一些治噎膈的简郊方。用这些小方消除炎症渗出物,消除癌瘤的分泌物,或消除由癌瘤阻碍所引起的瘀滞物,使食道暂时畅通,也是有益的。

1.《中医验方汇选》:威灵仙30克,水煎,三付。每煎分两次服,四小时服一次,一日服完,连服七天,停药一天。全疗程为1个月。

2.《千金方》 常吃干粳米饭。

3.《得效方》 治翻胃,惟食干饭饼饵,尽去羹饮水浆,药亦用丸,自不反动,调理旬日,奇效。有人三世死于胃翻,至孙收效于此方。

4.炭末,罗细,丸如弹子大,含少许,细细咽津下。

5.一患者,年过五旬,患噎膈,在济南某医院X光片,诊断为食道贲门癌,表示无法治疗。笔者处方,用月石9克、杮霜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少与温开水送服。服后大吐涎沫,满口不断,进食即觉通畅。

6.常庄公社一噎膈患者,多方治疗不愈,后因不断饮大量浓茶,自愈。

7.《证治准绳》记载:“得药不反,切不可便与粥饭及诸饮食,每日用人参15克,陈皮6克,作汤细啜,以保胃气。”

以上诸方可以看出,噎膈是由于痰的阻碍,但痰有浓稠、清稀、粘、滑的不同,所以用方也不一样。 

除以上治湿痰方外,还有治和血方。据文献记载,有的膈患者,饮生鹅血后,呕出大量瘀血而愈。这应当是食道内血肿。《医学衷中参西录》引杨素园的话说:“此症与失血异症同源,血之来也暴,将胃壁之膜冲开,则为之吐血;其来缓也,不能冲开胃膜,遂瘀于上脘之处,致食道狭窄,即成噎膈。”至于为什么血会郁滞在胃膜之下,常见的原因是:用力过猛,或卒经撞打。

古人称噎膈病为神思间病,神思间病,就是思想不解放,有顾虑,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劝导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些开郁理气的药物,也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下列诸方,有利无弊。

和中畅胃汤 (《易氏医案》)

炒香附2.4克,苍术2.4克,贝母2.4克,连翘1.5克,川芎1.8克,炒神曲3克 ,沙参3克,桔梗1.2克,南木香0.15克。大剂煎,徐徐呷之。

启膈散 (《医说》方)

沙参,丹参,茯苓,川贝,郁金,砂仁,荷叶蒂,杵头糠,共捣细末,清水煎服。

以上两方,药量不要过大,过大反影响疗效。

徐灵胎批《临症指南医案 反胃门》云:“果糸膈症,百无一生,不必言治”。又说“此症年过五十者不治”,这是指恶性肿瘤所形成的噎膈症,但是临床所见,肿瘤的发病率,老年人确实比年青人多些,但是青壮年也不是绝对没有,老年人的噎膈,也并非全是恶性肿瘤。因此我们对于噎膈病的诊断,有必要藉重于现代医学,但在治疗方面,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被个别的西医诊断所吓倒。因为有不少被西医诊断为癌瘤而宣判死刑的患者,却运用民间流传的单方、小方治愈,或症状得到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