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诗书中的腊八节

 杏坛归客 2021-01-19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说文》也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正是腊八日,可见腊八祭祀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腊八节自古就被文人墨客用笔雕刻得柔情万千,吟唱不绝。古往今来,尤其是岁终腊月,尽是催生诗的意象,腊八节的粥食、习俗、寒风、腊梅、飘雪、火光,诸多年俗风物都成了人们诗歌吟诵的对象。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人杜甫的《腊日》寒意渐去,暖日将至,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大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乱极而将治”的喜兆。杜甫在腊八日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举杯邀月间却无奈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因此不能辞朝还家,思乡的忧伤在这冰冻全消、气候温和的节日里缓缓醉上心头。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诗人李贺的这首《十二月》以喜悦的心情描绘年终岁尾大地渐暖,依稀冒出了一点初春的苗头,尚未完全融化的薄薄的冰霜挂在枝下,垂垂欲下,阳光正在排走冬日的严寒,令人舒适。冬春更替万物生,李贺笔下的腊八节充满了生机。

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清道光皇帝也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清代,朝廷有赐粥的习俗,想想腊八日这天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大街小巷弥漫着腊八粥的味道,所有的不如意已不算什么,只留下美好日子的香甜,让人一点点回味品咂。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节多了些摇曳生姿、楚楚可爱,他在《腊八粥》一文中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细品之间,犹如缓缓展开一幅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画卷,置身于童年的腊八节,欢声笑语跃然纸上,赋予了这个节日独有的况味。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足以让人人回味无穷。

一碗腊八粥,诉说着人间烟火的味道。《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记忆中,腊八节是家乡人尤为重视的节日,母亲会在这天做好粥食。母亲所做的粥食,不过是在原本就清汤寡水的汤面里加入各种粗粮谷物罢了,熬制许久,香飘四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却是吃得有滋有味。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一切看似平平淡淡,却将真情融汇于美味的腊八粥里。

作者:李 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