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衣哥与村民们的共生关系

 吴主任 2021-01-19

图:Aristarkh Lentulov

9年前山东菏泽的农民朱之文在某选秀节目一举成名,因其舞台上固定的军大衣形象,因此被称之为大衣哥。

第二年,大衣哥就上了春晚。虽然也就8年前,但那时的春晚还是颇有影响力,有资格上春晚意味着得到了某种认可,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名气。当然,过去数年上过春晚的草根艺人几乎都销声匿迹了,比如谁还记得旭日阳刚这对组合?

前几天大衣哥突然又火了。原来是家里的门被踹了。真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大衣哥还红着呢?

媒体很快跟进采访,想不到大衣哥这些年的演艺事业红红火火,演出不少。钱没少赚,也没少撒钱,给村里修路,为疫情也捐了几十万。大衣哥是个好人。

通过媒体的采访,在镜头里我们发现,原来大衣哥每天都要被村民们围观。村民们以直播大衣哥作为副业,赚点零花钱。大衣哥非常配合,总是笑眯眯的,甚至还会穿当年上过春晚的大红唐装配合大家的直播。

想想就非常累,大衣哥也对记者说,今天是9年来最清静的一天了。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为啥不搬家,随便去哪里。不要住那个村了,没一个好人。大衣哥是真的难,处处忍让还被这样欺负!一人成名,一村人吸血,穷山恶水出刁民。不要住那个村了,没一个好人,一个个都像蝙蝠一样吸大衣哥的血。何必呢,你一次又一次的忍让,只会加深他们嚣张得寸进尺的火焰。要是我这种村风,我是断断不会留在那里的……

这时你可能会遇到的回复是,换位思考下,大衣哥50多了,离不开故乡。大衣哥自己也是这么对记者说的,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有感情,不会离开的。

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吧。如果你是大衣哥,一个农民突然爆红,享受想都不敢想的拥戴,赚到普通农民这辈子都不敢奢望的财富,搬家去城市里生活易如反掌,没有任何阻碍。平常演出,剩下时间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多么美妙。

但是为什么不呢?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先强调两个毋庸置疑的结论:第一,大衣哥是好人;第二,同村的不是东西的村民必然不少。

然后换位思考下,想象一下大衣哥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买了房,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钱够花,然后呢?在北京不会有邻居或者路人举着手机直播大衣哥。这不仅是这个城市你可能随时遇到明星艺人,还有这里的环境不会有多少人对大衣哥感兴趣。在大衣哥他们村就完全不一样了,村民们是靠直播大衣哥赚了点零花钱,与此同时这些直播和宣传都是在精准的市场维持大衣哥的热度,这一维持就是九年时间。抛开受众的不同,要获得同样的热度,一般的什么流量小鲜肉都得羡慕。

这一现实问题大衣哥本人是否考虑到了不得而知,毕竟大衣哥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但在事实的利益层面,这个选择是对的。也许是大衣哥“歪打正着”。

大衣哥被称之为“最没距离感的公众人物”,这是一个矛盾组合。公众人物跟他的粉丝必须有距离感,否则就不是公众人物。对全国各地大衣哥的粉丝,也就是大量的乡村老年人来说,他们跟大衣哥依然有距离,隔着屏幕可能也期盼着有机会去看看大衣哥,还真有不少外地专程去山东看大衣哥的,因为去了就能见到。大衣哥毕竟有求必应,每天都在接受大家的围观,不差多几个外地慕名而来的粉丝。

所以,如果仅仅看着村民们举着手机围观就说大衣哥是“最没距离感的公众人物”,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那些村民不是他的粉丝,看久了都会腻,村民们需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收益。要不是直播的收益或者是某种老年团体里的虚荣心(拍到大衣哥了美滋滋),谁有事没事天天去看大衣哥?想象下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村民们对同村大明星的新鲜感最多维持一个礼拜。别说大衣哥了,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王一博们,若是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饭圈女孩们一个星期就不想围观了。

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怎么做,而不是他怎么说。大衣哥说九年来没有一天能安安静静休息一下。与此同时,大衣哥依然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有求必应,每天对着数十台手机配合村民们的直播需求。

大衣哥和村民们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共生关系。

至于大衣哥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动机,仅仅是舍不得离开故土,还是其实非常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以至于完全可以忍受伴随而来的骚扰。又或者大衣哥甚至完全明白如上所述利益层面的选择。这就没人知道了。反正我不知道。

荣格提出过精神分析领域最为犀利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那就看看结果,并以此推断动机。

这句话确实非常“狠”,它可能揭露的真相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当然这不是一个经过检验的科学定理(无法证伪)正如Jordan Peterson所说,荣格的这句话就像一把心理手术刀,虽然并不总是最合适的工具,也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切得太深或者切错地方,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它仍然可以带来非常有启示性的结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