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刑满释放,我回来了

 吴主任 2021-01-19

图:George Bellows

朋友们,好久不见。

不少人在后台上问咋回事,为啥不更新了。答案不意外,号被封了一个月,登录都登录不了,所以也就没法及时回复大家的关切,非常抱歉。有一小部分读者是知道的,但更多人不知道,就老有人从不同地方问。

很多年前更新不积极,也不曾有过一个月不更新的情况发生。而过去两年,几乎日更,突然一个月不更新,我以为会有什么不适应。没有。如释重负。

过去大部分的文章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存在时效性问题,理论上我可以继续写,等到解封之后逐篇发布。但我这个月来一天都不想写。开始的几天脑子里一直浮现荣格那个细思极恐的断言:如果你不知道某行为的动机,那么从结果上推测。

无论是此前门户的经验还是近年来接到的删文通知,多少都会让我比一般人在尺度上更敏锐一些,我大致是知道风险的大小。比如过去很多文章下面都有网友提醒我小心被封号,你可要保重。但其实那些反而还好。不管怎么说,结果不意外,一点也不值得震惊,正如很多读者一天天警告的那样,始终都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自己活该,看起来我就是想被封。为什么,可能我的潜意识就是在抗拒表达,要自我毁灭。

没什么可抱怨的,抱怨就是装外宾了。生活就是这样,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但你必须冷静接受,并及时感谢。感谢国家,让我休了一个月的假。

损失也是有的,比如一些预定好的广告,我的损失我认,但客户的投放节奏被打乱责任也在我。所以这个月会变本加厉。理解万岁。

这一个月来的被迫停更,我发现相比表达,自己更喜欢当一名读者。捧起好久不看的长篇文学作品。看了三本格非老师的小说。短篇小说集《相遇》真是太好了。另外还有一本读库出的《乌托邦年代》也十分好看。

有时候坐在电脑前,新建文档,跟自己说要不写点什么。面对空白,脑子里也一片空白,好像突然丧失了写东西的能力。我甚至还会翻一翻过去的文章,倒也不是自恋,只是感慨,居然写了这么多。

想起十五年前在宿舍里羞涩地写博客,既希望有人看,又不希望身边的同学知道。写的什么,一堆无谓的愤怒和强行呻吟。很快就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后来机缘巧合成了编辑,借助门户的流量优势做专题,感觉平台赋予了自己天大的能量,可以为朴素的观念传播贡献一份力量。眼界狭隘,不知真实世界为何物。

经过这么些年,如今全民短视频和直播,刷着眼花缭乱的资讯。那些惊人的数据。以前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啥样子,今天倒是知道了,但好像也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看到的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渺小。

在被禁言期间,虽然失去了表达的动力,但当意识到每天登录看看后台读者的提问和留言成为一种习惯,就有种跟熟悉的世界失去联系的感觉。而且还不允许我通知读者一声。所以这个平台已经不仅仅是我在表达,严格说这部分仅对我有价值,写多了发现其实表达本身就是自娱自乐,自我梳理,自我发现。但文章在公开平台上一经推送,读者的阅读、分享、反馈等行为参与,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更新。文章本身在被人看到之前仅对自己有那么点价值,更有价值的是每一天跟大家随便聊聊互相交流的过程。只是看起来是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我是赶上中国农村凋敝、乡村文化瓦解前的一代人,插秧、割水稻、晒谷子等农活从小都轻度参与过。街坊邻居,有裁缝,有养猪的,有卖豆腐的,有开小卖部的(在供销社消亡之际)。小朋友可以放心地去打酱油。当然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恶劣,物质匮乏,但乡里乡亲熟人社会的那种生活气息无法不让人怀念。城市里的环小区常去的便利店、水果摊、菜市场,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很自然形成的熟悉,成了过去乡村生活的一种替代品,是生活烟火气的重要部分。其实我们也知道就算没有这些店铺,多走几步就有了,更大的超市有更齐全的商品。或者打开手机下单更方便。

每个人整天握着的手机里,刷不完的资讯、短视频、直播,层出不穷的游戏,足够打发一个人几辈子的时间。这个公众号本身更是信息世界里尘埃中的尘埃,所以不奢求人们能从阅读我的公众号里获得什么(尽管不时有读者反馈对其本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公众号就是熙来攘往信息流里的很多人熟悉的常年就在你身边的便利店,就是一种陪伴。买个东西,打个招呼,看看彼此的变化,聊聊这聊聊那,日子一天一天过,给乏味的日常一点颜色。我们彼此都需要对方。

总之,我回来了。还请各位奔走相告,在看、分享操作起来。

而且命运也真是妙不可言,今天刚好是我35岁生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