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在毒害当代年轻人?

 吴主任 2021-01-19
图:Georges Seurat

最近突然多了不少媒体的特稿,内容是那些陷入债务的年轻人。主角都是化名,但平台却给亮出实名。阅读时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微妙但明显的倾向,某些网贷巨头和直播平台正在腐蚀一代年轻的孩子。

家长权威式的意识形态下,媒体和一些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总是忍不住要让一切悲剧有个嫌疑犯。问题出现了,得有人负责。谁呢?贪婪的资本和巨头,就扑面而来的字眼都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如果文章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不克制了,经不起诱惑,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还款能力又低估了利息的威力。似乎意思不大,没啥可说的。不够劲爆,不够煽情。

但无论故事多么曲折,多么令人难过,问题的症结确实都在个人。

如同我们不能因为把自己吃成“三高”怪今天的食物便宜又丰富吧。

想起长期以来都有一类知识分子反思,过多的自由是不是坏事?过去人们受苦于匮乏,今天的人们陷入了选择焦虑。这种担忧的姿态很好看,最好仅限于此,因为说到底,是理不清自由和责任的一体两面。因为一直以来,我们习惯的秩序环境其主线力量来自权力,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号称是自由主义的人也习惯地要呼吁管一管,背后也是对个体的不信任: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没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事实层面,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底洞,一旦满足的手段变得无比便利,堕落走向毁灭也就是一闪念。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本就是贫困家庭,刚出社会就欠下数万债务,哪有什么未来,眼里也只剩绝望了。

但平台有错吗?没有。正如会迅速让人发胖的垃圾食品同样无辜。

网贷这门生意其实一点也不邪恶,就是一个更加便捷的金融工具而已。对于突然急于用钱的人来说要比抹不开面跟朋友借要好。的的确确是多出的选项。所以无论如何都没法怪罪这些平台,除非有证据表明它们有明显的欺诈。

自由和市场经济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知识分子和专家们的怀疑,能理解,但其实不在点上。这不是市场的错,或者什么资本和巨头的错,这是人类个体自我学习能力尚未跟上时代的变化。

好比我们的身体还是渴望高热量,身体不会知道今天的食物丰富程度要饿死人是很难的。我们渴望拥有,热爱囤积各种商品,我们有虚荣心,试图在朋友圈里过得比别人更好,如何证明呢,就是晒出自己的“财富”。我们孤独寂寞,我们需要存在感,为了博直播里的美女们一笑,不惜豪掷千金。总之一切都要金钱作为后盾。

可悲的是,越是没钱的人越在乎这些虚幻。

也就说,当下的人类的确要面临更加无孔不入的诱惑,需要有更强悍的自我克制。如今感觉整个手机每个app都在卖货,都在做活动,都是最低价,都在刺激你买买买,都在告诉你,你可以更美更时尚,你值得拥有什么样的东西,这样的你的生活会变得如何不一样。

不会的,你的生活品质不取决于这些。在清理杂物的时候只会萌生悔恨和困惑,自己当时为何要花钱买这么多垃圾回家积灰。物质上的满足很容易就到头了,而且物质刺激带来的快乐是一次比一次短暂。为啥很多爱情故事在怀念过去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描述,再高级的餐厅也唤不回过去一起吃路边摊的幸福。这些陈词滥调之中是有很深刻道理的。

所以往往根本不需要克制,因为这样似乎在压制欲望,要抵抗,显得很累,只是彻底认知,识破虚幻,也就是看清这些商业宣传的幻觉,一身轻松。当然,这需要反复地训练,但起码从先有这样的怀疑开始。

所以要如何建议欲望满满但意志力薄弱的年轻人不要轻易走上借贷之路呢?

哪有什么新鲜的,也只能重新复习古训,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除此之外,或许要加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欠缺的教育,就是自由意味着责任。给了你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总期待着政府出手来给你兜底。

也许在中学时候就得加入这样的教育,告诉大家自由是什么,责任是什么,不是我们熟知的集体责任,而是个体的责任。

那么我想,与其期待外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个父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时刻提醒他们,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诱惑,包括不限于借贷、赌博、毒品,这些东西沾上了可能这辈子就毁了。

上篇:一些读者评价以及一位神秘嘉宾推荐

推荐:闺蜜好友什么的相聚一起养老靠谱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