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轶事

 河洛娃 2021-01-19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在历史上,司马光除了爱民忧国惟清白,不负青史有朴忠的典型事例以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给人以启迪的轶事。

司马光轶事

一、“警枕”的励志故事

司马光自小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宋史》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时人称司马光的文章“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司马光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 ”,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让人传颂的是司马光“警枕”的励志故事。据说某年的一天,司马光随同母亲回夏县拜访亲人,在叔父司马沂的床头,他看到了一块三寸厚的木板,婶母告诉他那是叔父的枕头。原来为了不睡懒觉,早点下地干活,其叔父总是将木板侧枕着,木板侧翻时惊醒自己,便起床下地。叔父侧板而卧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司马光。回家后,他让人将一截圆木做成枕头,取名“警枕”。夜读十分困倦时便枕着圆木而卧,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到地上,“砰”的一声,司马光就会马上醒来,立刻起床,点燃蜡烛继续读书。从此,“警枕”陪伴着司马光度过了勤奋的一生。

司马光轶事

二、“司马光砸缸”的聪颖机智故事

《宋史》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光山县,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在这里做知县。幼时的司马光机警过人。一次,司马光与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由于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就要被水没顶了。但是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进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来历,它体现了幼小的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后来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绘成图画,广为流传。

司马光轶事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上官尚光。关于上官荣光正史上记载很少,只是在上官的家谱中,记载了这件事。上官尚光获救后,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是将自己的原名上官尚改为上官尚光。这是他为了感谢司马光救命之恩,特意在名字后面加了一个“光”字,表示自己和后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司马光。

二是特意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其喻义为感激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轶事

三是将这件事写在了家谱中,教育子孙后代们要积极向善。据住在光山县的上官后裔上官同胜说,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在他们家现存的族谱中有记载,上官家族的后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上官同胜还说,当年的感恩亭早就不在了,但上官家族的后人一直没有忘记感恩。现在他们不仅成立了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上学,而且还照顾孤寡老人。

三、“拱手对妾”的高风亮节故事

这个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1载云:“司马温公从庞颖公辟为太原府通判,尚未有子。颖公夫人言之,为买一妾,公殊不顾。夫人疑有所忌也,一日教其妾:‘俟我出,汝自装饰至书院中。’冀公一顾也。妾如其言,公讶曰:‘夫人出,汝安得至此?’亟遣之。”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拱手对妾》中的记载是:“温公未有子,清河郡君为置一妾。一日,乘间俾盛饰送入书房。公略不顾。妾思所以尝之,取一帙问曰:‘中丞,此是何书?’公拱手庄色对曰:‘此是《尚书》。’妾乃逡巡而退。”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德行门》亦记有此事。见丈夫对美女不感兴趣,从此,张儒秀再也不敢再提这档事了。据《邵氏闻见录》卷18云:“公(司马光)无子,以族人之子康为嗣。”

  传说司马光夫妻的感情很好。但一直有件事在困扰着他的夫人,就是他们一直没有儿子。为此,司马光的夫人一直心存歉疚。

为了弥补缺憾,夫人瞒着司马光,为他讨了一个侍妾。有一天,夫人将侍妾妆扮得光彩照人,乘司马光高兴的时候送入书房,但是司马光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埋头读书整理资料。时间过了很久,司马光还是对侍妾仍然是无动于衷。为了引起司马光的注意,侍妾就从书案上拿起一部书,走到司马光身边,故意娇声问道:“中丞大人,这是什么书啊?”司马光一惊,猛然抬头看见一个娇媚的女子站在自己身边,便赶紧起身,双手打拱行礼,庄重地回答说:“你拿的这部书是《尚书》。”说完以后,又继续忙于读书整理资料了。

侍妾看到司马光这样不解风情,很是尴尬,只好偷偷地退出书房。

四、“典地葬妻”俭朴的故事

由于家境清贫,司马光妻子张氏亡故之后,司马光无钱埋葬,只好将几亩薄田卖掉。《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五、以“孝道立身”的家风家教故事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孝道立身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对自己的双亲特别孝顺。朝廷授予他奉礼郎,因父亲司马池在杭州做官,为了照顾父母,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并获得了朝廷的恩准。不久,司马光的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他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

另外,司马光关心照顾哥哥的故事更是被传为千古美谈。司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当司马光退居洛阳后,每次返乡探亲,总是要探望兄长。

当时伯康已经八十多岁,而司马光的年龄也不小了,但是他侍奉兄长就如同事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特别是哥哥体质羸弱,消化不好,为了健康常需少食多餐,因此,照顾起来颇为费心费神。但是,司马光在每次餐后不久,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

司马光的哥哥最怕着凉,因此每当季节交替、天气忽热忽冷特别是天气稍稍转凉时,司马光便随时注意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够保暖,他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嘘寒问暖:“衣服是不是太薄?会不会冷?”

由于司马光对父母兄弟的关心爱护无微不至,天下的人都很敬重他。在陕西、洛阳一带,人们都以他为榜样,如果有人不孝敬父母,人们就会说:“司马君实的俸母侍兄的事,莫非你不知道吗?”

在司马光的熏陶下,其家风淳厚朴实。其子司马康继承父志,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通晓经史,而且侍奉父母极其孝顺。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

良好的家风,使连司马光的家奴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一天,司马光经过独乐园,见新盖了一间厕屋,就问守园者,建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守园者答,我用的是游人给的赏钱。司马光说,为什么不留着自己用?守园者说,这是相公的钱,我怎么能用于自己,难道只有相公您不需要钱吗?

司马光不仅注重言传更重视身教,其家族后人也都以贤德立身,流传至今的《温公家范》就是证据。《温公家范》广泛收集了治家有方的实例,系统阐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处世之道,为历代推崇的家教范本。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司马光轶事

司马光一生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他“爱民忧国惟清白 不负青史有朴忠”。我想,其墓园碑楼檐柱上的“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正是司马光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