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片“兵心”在“玉壶”

 昵称12783715 2021-01-19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冯紫英先生的“新时代兵生活作品系列”,脑海中凭空跳出一句古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是唐初四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名句。意思是——请告诉洛阳的亲友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紫英笔下的新时代兵生活作品系列,流淌着“爱兵如子、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与王昌龄诗句中的清高自诩、个人洁身自好,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中所蕴含着的,却是一片兵心在军营”。在笔者看来,他的这一片“兵心”,可以从较大的层面去品味:一是指作者通过“士兵之心”的理解、分析、揣摩、发掘、探索推崇从而达到写真与彩绘;二是指作者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士兵之心”,因此才能与士兵们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方能写出新时代“兵心”的与众不同、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再造和重塑
通过“士兵之心”的理解、分析、揣摩、发掘、探索推崇从而达到写真与彩绘
冯先生的这些作品,内涵极其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名人名将,哲言警句,不胜枚举,文化底蕴尤为深厚,这是一大特色。如他的《一路军歌》,其中所涉及到的:从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西汉时期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汉魏之交“稳坐城头,操琴弄曲,吓退曹兵三十里”的诸葛孔明;盛唐时期破阵的秦王、讲武的玄宗、“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薛仁贵;“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岳武穆;和衣而卧、眼神迷离,号令犹响,疾起身、就剑光、挥毫书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被“小米碾子战法”弄得如同瞎眼拉磨的胡宗南像狂奔野牛一样“兜圈子”“捉迷藏刘戡;再到马上常吟“西风烈,长空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仗之后,让卫员送上一红烧肉毛泽东——个个都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神兼备,耳目一新。

作品中,从远古时期到现当代社会,兵将如云,“兵心”千差万别。古代戍边士兵的心,“胡天八月即飞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风撩起衣角,罩在王兵的身上,王兵的衣角罩在张兵的后摆,如此一个一个地连接着,巍然如山岳,浩然如干城。兵们挥戟直行,仰天长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信念如衣,袍泽如衣,同心如衣,战歌如衣啊,予以信念、温暖、希望和胜利。”字里行间,透露出戍边士兵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意志”,也是他们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现当代士兵的心,绝然“‘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祖国的胜利,向着人民的解放……’旋律里充满了太阳的光辉,炽热而雄浑。歌唱——千军万马的呼喊,锻造的每一句歌词、每个字都似铁如钢;战火硝烟的洗礼,让每个音符、每个节拍……如同千军万马奔腾着、呼号着,骤远骤近、渐近渐远……激荡多少英勇儿女为革命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同样是革命的军队,北伐军与人民解放军,有着本质的不因为是子弟兵,所以“兵心”与“民心”紧贴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有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及解放军的奋斗、奉献与牺牲,也才有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幸福美满、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冯紫英的笔下,新兵、老兵、农村兵、城市兵、大学生兵、老板兵,会唱歌的、会画画的、身怀各种绝技或特长的,形形色色,“兵心”各有不同。那些刚从农村入伍的“新兵蛋子”,最最“萦怀于心”的事便是想家,“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耳边回荡着:‘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想家的念头便禁不住袭上心头。日夜操劳的父母,村头的老槐树,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想家,有点苦涩,但更是一种温馨和甜蜜。”
列兵的心,又有不同。“红红的领花,闪光的帽徽,橄榄绿的军装,映着一张张略显幼稚的英俊的脸庞,有几分自豪与甜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了,举起右拳在火红的军旗下,庄严宣誓;换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照相,军旗下,雪松旁,手持钢枪,立正散礼——这一颗“兵心”,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而且也准备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退伍老兵”的“兵心”,既有惆怅、遗憾和失落,也有收拾行装再出发的勇气和胆将要离开这里的山石,树木,离开相处两年的战友和陪伴他的战
车,再也听不到号声、坦克的轰鸣。临行前一天晚上,兵整整一晚上没睡好觉。他静静地坐在训练场边的沙坑里,不时用双手捧着凝着他血汗和朝夕相处的沙砾,捧了撒,撒了捧,然后,他将一捧沙砾装进自己的衣兜。第二天,他又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一套新军装,由于训练强度大,过去发的军装全都磨破了,他要穿一套新军装回家。
元帅也依然是“兵”,只不过他的“兵心”,经过枪林弹雨的考验,更加炉火纯青,品格更加高尚,意志更加坚“德高望重的彭德怀,他的坦诚品格令世人仰慕,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他还教育自己的侄女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坦诚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应该说坦诚使他人受益的同时,也增长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力等”尽管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无论逆境、顺境,都始终“兵心不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高山仰止,永远崇敬。

紫英的这些作品,写作技艺老到,功底深湛,文学色彩十分浓郁,可读性和可感性强,这是其第二大特色。“‘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别了!’新四军九千余人声声长啸。歌毕。‘王老五’任光随部队冲下山去。一颗流弹,击中了他,他倒在叶挺将军的身旁,化为江南一叶……”作品中关于音乐家任光英勇献身那一刻的大段描写,既如诗又像画,字字似铁,句句滚烫,仿佛将一颗血红而且鲜活的“兵心”,双手捧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你去抬头瞻仰,尽情地深思和反观,从而比照出自己灵魂深处的渺小与可怜。
 “一次齐步走训练时,营院外正有‘卖糖葫芦——卖糖葫芦嘞——’美妙的声音把女兵们的眼神都吸引过去了,班长‘齐步走——’的口令一落地,一队女兵不自觉地循声向卖糖葫芦的方向走去,要不是及时喊立定,怕是女兵们不撞南墙不回头了。女兵们热爱零食的精神,最终感动了班长,专门特批买了一串,七个女兵,列队站齐,一人一颗,吃着吃着,不知怎么的,泪水却情不能自已地滚落下来,一颗颗地挂在睫毛上”作品中对于“女兵馋糖葫芦”的这一大段描述,简直到了探察入微、妙到毫巅的地步,将女兵们特有的“娇媚堪怜”,抒写得淋漓尽致,可见可感。同时,也写出了女兵与男兵教育管理上的“同中有别”——毕竟性别不同,“兵心”肯定有别,“吃颗冰糖葫芦也能掉泪”,这样的细节,军营外的人难以想象,也会觉得好紫英的这些作品,曾经获得过冰心散文奖和解放军图书奖,由此看来,不仅实至名堪称文学大腕,而且也具备了“心理大师”的水平。
“女兵们喜欢唱歌。绿色的军营、纯真的友情,灵动、敏感的、小小的女儿心骚动着、激动着,好像一张嘴歌儿就情不自禁地飞了出来。”这些句子仅能让军人们读来妙趣横生,平凡之处见真功,乏味之事露真而且能够让地方的读者们,感受到军营的那些“女兵之心”,既有火的温暖,也有水的柔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更热爱和平和祖国的安宁。为了亿万民众的安居乐业和健康幸福,许许多多的女兵和男兵,不惜投身军营,不惧流血牺都是这个时代最最可爱的人。
“雪山顶上,女红军士兵在唱:‘走上前去啊,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高山缺氧,下来呼吸困难,再加上憋气一唱,有的女兵的鼻子流出了鲜血,胸口像塞了棉花一样难受,但仍然大声歌唱:‘勇敢向前进,稳住脚步,高举革命红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红军的精神,在一代代男兵和女兵的“心”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并且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从上所引可知,紫英“士兵之心”的理解、分析、揣摩,是多么精确,几乎到了闭着眼也能闻声而知“谁是谁”的度;他不仅对“士兵之心”进行了深入地发掘、探索推崇而且“兵心”与社会、时代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穿越时空,感知“兵的情、兵的意、兵的职责与兵的魂”,从而实现“兵心”的写真与彩绘。

者始终保持的那一颗纯真的“士兵之心”
冯紫英原是个农家孩子,走进军营之后,得益于他自己的勤奋努力,以及数不清的兵头们关爱与培养,“水滴石穿”,终于成长为军中的高级政工干部。身份变了,权位重了,但他仍然“兵心”不改,经常与士兵们“泡”在一起,心灵相通,心心相印,因此才能写出新时“兵心
“秦时的明月,那抹清辉,似袅袅歌声,如魂似魄,如烟如缕,弥漫天上、人间,飞腾着、流传着。那长髯苍须的曹孟德面对长江无垠,江水浩荡,想必是一声浩叹,仰天抬眼处,苍茫烟波间便有袅袅歌声传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冯紫英有关曹孟德的一段描述,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既是出自于内心对曹氏业绩的赞扬,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更是他自己“爱兵之心、忧国忧民”大爱情怀的直接流露。
紫英写士兵拉歌,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指挥者赤膊上阵,二目圆睁,志在雪仇,活脱脱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官兵们已齐刷刷地站立起来,脑袋高昂,拳头似戈矛样挥舞。!!!嗓门大张,直吼得脸红脖子粗,直吼得嗓音嘶哑,上气不接下气,像公鸡打架,似粘牛斗角。两支队伍像两股汹涌的潮水一样哗哗作响。兵歌”让人听得心情振奋,让人听得热血沸听着歌儿,仿佛便能触摸得到那一颗颗生龙活虎般的“兵心”。
与其说是在拉歌,不如说是在喊歌,与其说是在比赛,不如说是生活的常态,是周末的一次会餐,是大包子,是红烧肉……热爱与激情,宣泄和倾诉,一起迸发,响遏行云……的比喻,好像是信手拈来,却匠心独运;既朴实无华,又出神入化;笔下的场景,真实生动,而又气势宏阔,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紫英写新兵学叠被子,“军被一抻,一拉,一扯,一折;再折,抠角,活像一个手艺娴熟的豆腐工艺师描述女兵的心理活动,如同工笔画,那么笔法密细致而又清新脱俗,别具飘逸华丽之风格。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兵的这质朴的、火热的生活,了冯紫英的笔下,就是诗了,就是歌了!他写士兵起床、着装、早操、整理内务和洗漱,早餐、及操课、学习、谈心……直到晚点名、熄灯就寝,将简单而枯草乏味的士兵生活,写得充满情趣,雅俗共赏。
紫英的笔下,“兵味”别具一格,“兵味,该是钢铁淬火的腥甜,惊涛拍岸的咸涩;雨后初晴浓浓的泥土气息,含苞绽放时淡淡的百合花香…”“一兵一世界,五味悟人生。兵的世界,味外味更长、更浓、也更香。他写出了火热军旅生活“万花筒”般的景象抒发了部队官兵“敢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壮志豪情,展示了成千上万颗“兵心”在新时期强军之路上磨砺成长的心灵历程,并且获得了军营内外广大读者颂。
和平年代的兵,如何去带?这是每一个带兵之人,所无法回避和必须思考的问题。冯紫在他的《带兵记》一书中,通过讲故事、谈体会、教方法、给思路等方式,借鉴古今中外的兵法与兵道,从新时代平凡与普通的军营生涯中,去发现士兵们身上的优秀素质与闪光之点,不断探索思政工作的奥妙与诀窍,采取卓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并且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和升华为普遍性的规律,从而开创了新颖的思政途径。
他觉得,带兵之人,必须善纳兵言,学会十”。古代的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明了政治、经济、军事,也明了天时、地利、人和。后来,大体上根据诸葛亮的“一席话”,复兴汉室、谋取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面。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平时一贯谦虚谨慎,经常向别人请教兵法;战时,崇尚勇敢,同时十分讲究策略,注意采纳下级的建议。率军从国都邯郸出发,与秦军交战,因为听从并虚心采纳侍卫许历的建议,战胜偷袭的秦军,最后取得大战的全胜,率部凯旋,立功受奖。
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但敏知之人,自然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卒成名将。明代戚继光的带兵名言,为冯紫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带兵良方。他认为,作为带兵人,只有真切地感知和把握基层官兵哀乐,更广泛地察兵情、知兵心、听兵言,多听听战士说什么”,并从中不断地吸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耳聪目明、扬长避短、知得明失。  
他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带兵人,要积极适应改革要求和形势发展变化,必须历经“凤凰涅馨”的“思想阵痛”,自觉换脑筋、破误区,来一场灵魂革命;积极转变观念,把视野边界拓宽到世界和未来,赶上时代潮流,主动来一场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努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标准,奏响改革强军的时代节拍。 
同时,也为他的军营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他的兵生活作品系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冯紫英那一番滚烫的“爱兵之心”,而且足以揣摩得到他对新时代“兵心与军魂”的再造和重塑那一份如火的热情和磐石般的执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殷切地期望冯紫英,“兵心”不改,“兵心”永存,巧用“兵心”的眼睛,观察生活,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讲好“中国兵”的故事,撰写出更多感情深挚、诗味隽永、军共赏的作品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