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台作者:向凉英[报告文学]荡上人家的起落繁华

 凉城文苑 2021-01-19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荡上人家的起落繁华

文//向凉英

  

序:南乡子.苏马荡巨变
虎凼无人烟,锣鼓咚咚建场喧。遍地黄连声誉远,翩迁。弹指一挥六十年。
大荡换人间,玉栋仙阁矗顶颠。绿水青山新概念,欣然。典范脱贫又领先。
苏马荡位于湖北利川谋道镇。如果需要我们来画了一个坐标,坐标的中心为谋道镇的“天下第一杉”,东边为齐岳山、都亭山、磁洞沟大峡谷,西边为鱼木寨、铜锣关;南边为百丈沟大峡谷、女儿寨;北边为船头寨。苏马荡受到市、州、省及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它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苏马荡规划总面积为806.25公顷,规划按照“生态优先、综合协调、发掘文化、把握市场、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该区域分为:土家风情度假区、国际风情度假区、生态休闲度假区三个功能片区。该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为“以高山避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集观光、探险、揽胜、猎奇、科考功能为一体的,兼具行政、教育、商业、服务、购物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3年10月起,苏马荡有了更高大上的名字:“利川苏马荡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我喜欢苏马荡的“云卷云舒”̖“月圆月缺”,也喜欢他变成“仙山琼楼”̖“云中新城”,更热爱荡上人家的乡邻们,我想用我的真诚记录下他们的笑语辛酸,起落辉煌。 

 


(一) 四十年播种“灵芝仙草”的人们  
曾经青葱岁月的我们,在1974年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激情满怀地走进了神秘的苏马荡。 我们好奇地在山崖边的“老虎包”找到了那个传说老虎喝过水的泉凼。我们与老场场部的乡邻们结下了深情和不解之缘。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将青春的汗水洒在了深山密林和黄连叶下。我们曾在那栋1956年修建的倒L型土院木房吊脚楼上休息歌唱。左边有当时长坪公社党委副书记谭万东,他像部队政委一样又严又疼我们这些小兵; 右边住着一对新婚夫妇胡仁友和徐姐(胡仁友是孤儿),他家常常为我们烧起一坑熊熊的大火帮我们度过寒冬。楼下马毓海支部书记一家5口欢声笑语在林涛呼啸的夜晚给我们壮胆。后面一排房子里住着会计赵昌朴一家,他们热情关爱的问候让我们一点感觉不到陌生;杨丛武一大家子孩子活泼可爱,是我们逗玩的对象。前面一排房子左边住着赵昌毓(已提拔为公社武装部长)总是从上面带来各种正面的好消息。中间住着向益健,谭连香(妇联主任)一家,那是我们馋了饿了蹭吃蹭喝的“第二伙食团”。右边住着李传民夫妇(李传民是孤儿),他家的小宝贝是我们逗弄的开心果。10位男知青住在后面一栋单独的加工房,傍边小坡上有一个马车房,马车师傅朴元富最后成了男知青的师傅,4匹马儿成了男知青的好伙伴……第一个教我们烧煤做饭,蒸扣碗煮汤的是程启健师傅;第一个教我们点雷炸炮,开山修路,栽种黄连的是张天斌老队长。还有常常为我们包扎伤口的邓医生,保管员李廷海就住在场部旁边一排的诊所和保管室。他们就是那时凼上人家的乡邻们。
1975年,在老场的旁边修建了一栋知青楼。它是由国家拨款5000元,选址在老场的后面(杨正龙家左前方),知青们自己挑土打墙建成的二层楼房,房子的设计是宾馆单间样式,男女厕所在楼的两头。男女知青统一从加工房和前面的阁楼搬进了知青楼,成了苏马凼的又一户“凼上人家”。 
住在荡上,我们又是刨根问底的年龄,苏马凼三合药材场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当年是哪些人在这荒山野岭创造了奇迹 ?书记马毓海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原来海拔1500米的苏马凼,隐匿在莽莽群山之间,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耕种,1956年前12平方公里内只有一户吴姓人家在此以编竹器为生。 1956年春天,恩施地区专员石源和利川县县长石敬到此考察后,决定创办国营药材种植场,由国家买下了苏马凼和老火山周边的山林和荒地。1956年秋天,利川县建设科李朝海主持招工办场。从此有了第二国营药材场,名谋道三合药材场。从1956年创办药材场开始,苏马凼上开始沸腾起来,第一批人敲起锣鼓,扛着红旗走进苏马凼;第二批人携老扶幼,喜气洋洋的走进苏马荡,从此在高山之巅,密林深处开荒种药,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他们与寂寞为伴,与冰霜雪雨的抗争,让整片荒山长满一种称为 “灵芝仙草”的黄连, 还兼种桔梗、贝母、丹皮、芍药等六十多种药材。建场初期,修建了一批木房作工房和宿舍。房屋设计为两层土家吊脚楼。还修建了几个马棚,牛圈和猪圈。管理干部和技术员从外地调来。1963年,由于规模扩大需要更多工人,县政府将雷打坪的新农村和技术站合并到药材场,由谋道区代管,改名为利川县国营马合药材场。1975年撤区并社,由长坪公社代管,更名为三合药材场。 凼上人家的人们苦中有乐,曾经创造过辉煌,药材场的主打产品黄连,不管是品质还是种植技术全国闻名。全国的三次大型黄连药材现场会都在三合药材场召开,还拍摄过黄连种植加工的专题片。1987年,国务院和农业部多家机构组织了一次齐岳产品评比展销,该场参评的黄连获得银奖。我经多方打听,得到了当年药材场的人员名单:


李朝海,利川县福宝山药材场调进的技术员。
赵昌毓,利川县鱼龙人,黄连技术员,第一届场长。
冉光清,利川县团堡人,第一任药材场支部书记。(1964年)
马毓海,利川县长坪人,工人。1970年8月,任药材场党支部书记。
谭万东,利川县长坪人,1972年谋道区委党委委员,下派药材场任书记。
李廷海,利川县团堡人,贝母技术员。
黄朝孝,黄连技术员。
杜之云,黄连技术员。
赵昌朴,会计。
杨崇武,利川县下磁人,工人。
杨崇能,利川县下磁人,工人。
覃吉章,利川县上磁人,工人。
殷文华,利川县长坪人,工人。
程启见,重庆市万州人,工人。
向益建,利川县长坪人 ,药材场红专中学毕业分配。
谭年湘,利川县长坪人,妇女主任。
张天斌, 罗祖国,罗祖林,宋国潘等都是由新农村迁来的工人。
冉龙芳,吴代刚,技术工人。后调利川市中药材公司。
胡仁友,牟来均,张茂国,蒲元富,属孤儿安置人员。
 改革,总有成功和失败,也有欢喜和伤痛 。1993年,三合药材场企业改制了。市场经济放开后一段时间里,由于药材价格跌落, 国营农场曾一度经济效益持续滑坡,亏损的“包袱”一直背在政府和药农身上。时逢国企减负增效改革, 药农的生活苦如黄连。杨正龙(老职工杨崇武的儿子)组建过谋道林药总公司任总经理,罗德权(老职工罗祖国的儿子)任保安经理,他们尝试着改变家乡面貌,改善药农生活。但是1993年—1996年的三年时间里因种种原因药民生活起色不大。 


(二)  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众村民 
1996年底,政府解散了药材场,改名药材村。 谋道三合药材场走过40年的历程,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两代国营药材技术工人也变成了农民身份。苏马凼从荒芜到辉煌,从顶峰到了低谷…… 
药材场变成药材村,国有土地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转换后,国营职工一夜之间变成了农民,全村土地面积20平方公里 ,共 7个组,105户,435人。村民们每家只有不到一亩的耕地,没有稻田。怒吼的山风在山颠谷底狂卷,太凉的气候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 完全养不活一方人,村民失去生活来源。 3名退休干部每月30元的工资、7名老工人每月7元的医药费没着落 ;105户有52户杀不起年猪;390人由国家供应粮改为吃中价粮,每年吃政府救济粮4万多斤;百分之八十的人外出打工, 村干部报酬及村里运转也难以维持。罗德权(老职工罗祖国的儿子)通过选举走马上任村主任,郎世全代理村支部书记。这一年帐上现金只有2元钱,欠款余额40万元。 当时森林属集体所有,村干部工资从“三提两统”中支付,每人全年2000多元还拿不到手。村里在1997年还动员大家发展了一年烤烟,因土质不适合,加上当年雨水过量,投入的资金全部亏本。由于老工人的工资没有来源,集体森林护林员工资也发不出。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村委写报告,请示谋道区党委,向利川市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的方案得到批准,将集体森林分到户,人平1.7亩 。只留下崖边的防护林(现在的杜鹃长廊)和不成规模的小块林做为集体所有的公山。痛心的是在2000年又取消了老工人退休工资。很多家庭靠卖一点木材维持基本生活。人们如果继续待在村子里的,看不到一点希望,外出务工成唯一出路,全村180个劳动力,就有150人在外打工 ,连60岁的老人也背井离乡。有5户举家迁到钟祥,有14户迁到利川城和谋道镇上,有四个女人因贫困离家出走。 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处于“老子出门向儿子借裤子穿”的境地。村民罗祖国,家有4个儿子,1个女儿5个孩子一家7个人,日子过得艰难,共分得2.4亩地,4.5亩山林,3个儿子只得出去打工,夫妻俩在家苦苦坚守……直到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成了湖北有名的贫困村。连村主任罗德权都外出打工了。到处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破烂房屋、 萧条院落 ……


(三 )  掀起大荡风雷的引凤筑巢人
是谁在苏马凼又一次打破了寂静,搅起一坑涟漪?是从什么时候打响了旧房改造“引凤筑巢”第一炮?2006年,“谭府酒楼”在药材村开业了,宾客满座,人来人往。村民们相互打探, 谭老板何许人?他就是当年“药材中学”毕业的学生,从苏马凼参军进部队,退伍后在谋道工作过七年,然后一直在万州税务局就职的谭年高。他为什么逆流而上,敢在这里开办酒楼?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探亲。那是2004年夏天,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特大干旱,他全家身居火炉万州,闷热难忍,很多天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了。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苏马凼,那个狂风呼呼的原始深林,它的夏天会是如何的清凉呢?于是带着全家老小到三合村探望大姐谭连香,大人孩子们到了山里,来不及吃饭都各自睡着了。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方起床吃饭。谭年高漫步在苏马荡,寻找当年的伙伴和同学,看见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过去的厂房变成了破烂不堪的烂房危房。个别人家还住在原来的马圏,加工房中。他想:改革开放都28年了, 怎么这个地方与外界相差这么大?谭连高突发一个大胆设想并付诸行动,他将妻子梁国菊的户口从万州转到三合村,与当地亲戚协商,买了一块宅基地,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办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于是就诞生了集休闲,避暑,观光一体的第一家农家乐,起名“谭府酒楼”。从2006年开业后,这40个房间的生意特别火爆,赚了第一桶金十万元。谭连高一家就这样成了苏马荡第二批凼上人家。万州的同事和领导知道后,纷纷要求入股分一间房,作为夏天避暑的另一个家。2008年,谭连高马上从这个要求中发现了商机,再与一村民联合建造了80年代第一个避暑小楼,名紫鹃阁。这小楼还没有竣工就被万州党校老干部们签订了廉租协议 。这个时候的谭连高有工作单位,安顿好了一家老小,赚了几个钱,也没有雄心大略,依然保持低调。于是,新村几家村民找到谭连高,要求将自己家的旧宿舍,马圈,牛圈进行改造。其中罗祖国,罗德琼,袁建国,严家珍,程地华,程地祥等18户人家共同进行旧房改造,修建了“云林”小区,“朝闻林海席地来,暮观祥云漫天飞”,修建成功后的“云林”坐落于苏马大道,风悦豪庭A区与B区之间,由18家人统一管理,收取物业管理费。云林的300户业主也成了凼上人家。接下来的2008年-2009年间,由“万州人出钱、苏马荡村民出地”的民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除了自住,这些民房更多地租给了闻风而来乘凉的万州人,甚至更远一些的重庆市区人。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到避暑地产的巨大需求,就开始通过土地流转的办法,购买苏马荡村民的宅基地, 例如:原大庄村刘树和,刘树清与万州修建了“万州人社区”,杨姓村民与万州人合建的“森林别墅”。住进这些小区的“候鸟” 也成了荡上人家。
 “苏马凼”从什么时候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变成大荡起风云的“苏马荡”?经梳理和考证,是得益于开路先锋杨正龙的创意。在我的记忆中, 杨正龙(药材场老职工杨崇武的儿子),我们去那里时他才12岁, 他家有8兄妹,家大口渴,生活十分艰苦,也许真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苏马荡这座绿色城镇的崛起,跟杨正龙有着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座绿色城镇的开路先锋。1996年年底药材场改成自然村后,他考出去做了公务员。7年后的2003年8月,杨正龙以他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苏马荡旅游开发的前景,承包了药材村8000多亩森林,与村里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 2006年,苏马荡风景区正式破土动工,修建了第一栋民宿楼。2007年成立了“苏马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同时杨正龙客栈开业,董事长杨正龙通过多方筹资,首期投资30万元,修建了长达5公里的景区游览步道 。 2008年,杨正龙的酒店正式投入运营,当年便有了7.5万元的利润,2009年赚了18万。同时策划苏马荡一、二、三、四届“杜鹃文化旅游节” ,将旅游开发做得风生水起。2009 年12月,利川苏马荡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5年8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湖北省谋道镇被评为“全国十佳避暑康养小镇”,苏马荡被评为“中国最美小地方”。 杨正龙客栈成了苏马荡最大的“荡上人家”。
在苏马凼老火山老工人覃吉章家,我认识了同学的弟弟覃太祥,他当年13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割一挑牛草才去上学。但只要有一点空,他就捧着一本书看,还喜欢跟着知青文艺宣传队吹拉弹唱。后来入伍当兵,一直学习写作。由于药材场改制,接着改村后他成了谋道药材村4组的村民,家大口阔。只好外出打工求生活,但是在外的日子他一直笔耕不断,内容都是歌颂家乡的小说和散文。1990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四个箱子》后,一发不可停止,成了一个农民作家。2009年他回到家乡后,当起了苏马荡的义务导游,一遍又一遍,孜孜不倦地向游客讲述苏马荡的美丽,向商人们宣扬苏马荡的开发价值,向各级领导阐述苏马荡开发的作用和意义。配合杨正龙为苏马荡旅游开发策划案献计献策,在鼓与吹,歌与叹中 “把家乡的美丽告诉远方的人,把家乡的资源告诉商人,把美丽而又资源丰富但贫穷落后的事实告诉政府高层”。 同时,在开发与不开发的大讨论中,他的论文《从苏马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回答谭志平的三个为什么》,《苏马荡何去何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研究》,这些论文都引起强大反响,促进了苏马荡的大开发,也奠定了苏马荡作为省级示范区的地位。他家既是苏马凼的第一批“凼上人家”,也是第二批最知名的“荡上人家” 。


四   住在“云中之城” 的新居民 


七绝.苏马荡新城
东山喷薄日临台
叠嶂卿云次第开
谁把瀛洲千万户
一起搬到此山来
苏马荡城镇化建设真正起步的时间是2011年。早在2009年,村民罗时荣,因送女儿到重庆上大学,就发现重庆市的南山上有大量旅游地产楼盘在售,便想过在苏马荡复制开发避暑房。直到2011年,他才成为与谋道镇政府首批签约的30多家地产商之一。 2012年,罗时荣开发的首个楼盘“夏都”,共12万平方米、2400套小户型避暑房,开盘即售罄。属于第三批开发商的万州长滩建筑公司陈国富,开始投资修建廉租房,发现供不应求后,拉来大量 资金,将当年的“老虎包”修建成现代化小区,冠名为“植被一品”。发财不忘国家,经营依规守法,他是苏马荡不欠税费之一的优秀开发商。2012年6月,利川市苏马荡建设指挥部成立并入驻,将苏马荡及其周边村落共22.6平方公里纳入旅游示范区统一规划。随后的两年间,利川市委常委会议为苏马荡建设形成16项专题纪要,地方财政累计为苏马荡的基础设施投入逾10亿元。截至2016年底,苏马荡建成区面积已达到300万平方米,建成度假小区63个,已售商品房5万套。夏日来临,在此居住的人口近20万,他们都成了云中之城的新居民。
  当苏马荡变成一座云中之城,大名鼎鼎天下知的时候, 那山,那水,那木楼,那些乡亲,时刻萦绕我的心头,浮现在我的眼前。老场场部那造型别致的走马转角木楼还存在吗?楼前院子里那高大的水杉,红枫和古松可安好?一墙之隔的知青楼可作其他用途?清晨那各种鸟儿嘻戏歌唱的声音还能听到吗? 值年初夏,带着这些问题我独自踏上了开往苏马荡的班车。上午十点左右我到了苏马大道的“十里杜鹃长廊”,下车后打听到了原来的“九拐子”的站牌是“植被逸品”。一眼望去,和大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耸立在我面前,真的不知身在何处?左下方那条通往药材场的土路加宽铺上了水泥,路口右边那昔日的马站,马圏只剩下一角土墙;路口左边昔日的水井旧址成了”赵氏楼阁”。 前往50米在右边的小山包上一栋小楼房名为神杉苑向氏大院,经打听这是老职工向一建家的自建房。来不及给主人打招呼,匆匆往前行到100米处,小路的左边有一个叫紫鹃阁的避暑小区 。经反复地回忆才发现这”紫鹃阁”原址就是我们当年男知青住过的加工房。继续前行200米,就看见了当年场部那个院落的轮角了。我拍着胸口想:还好还好,老场总算幸存下来了。但细细打量后才发现吊脚楼陈旧了很多,倒L型的木楼有一段变成了三间钢筋水泥房。旧墙上“毛主席万岁”的标语还隐约可见;啊!看见了,看见了我梦中很多次梦见的地方——我们女知青住过的阁楼。我特意登上通往阁楼那两排宽大的木梯,还好!没有我想象中的摇荡和嘎吱声。阁楼左下边是曾经的会议室, 场里办夜校我曾多次在这给老工人讲过课。会议室旁边还有谭万东书记的办公室兼卧室。左楼一楼是当年的诊所兼药房,感觉当年的邓医生还在忙碌。当我细细打量这一切,陷入种种回忆的时候,一位老人也在细细的端详我。当他叫出我的名字时才打断了我的思路。 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却目光炯炯,让我一下子认出了他就是当年三合药材场的老书记马毓海。攀谈中他告诉我这一个小院和房屋在改制时产权属于私人了,他们分别是马忠胜,赵明西,赵明启,程光富,向益健,还有他自己。 但前几位都修建了新房而搬走,只有他还是当年住的这一套,儿女们都搬走了,老伴已过世,他一直坚守在这里,见证过去的辉煌和老屋的沧桑。转过这排老木屋去寻找我们用泥土修建的知青屋,可是再不见当年知青屋的踪影, 在旧址上耸立着一栋6层楼的现代洋楼。虽然有一丝失望和惆怅,但我为家乡高兴和骄傲!
 荡上人家都有了洋楼轿车,做了老板和房东。新的荡上人家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都有谁?我数不过来。他们住在60多个小区里。一个小区少则几十户,多则几千户。我只有将网友流云用苏马荡小区名串写的美文来证明这些荡上人家。
在欢乐的”罗马假日”里,我登上豪华的”皇家一号”,从神秘的”夏都”出发,前往神奇“云林”和浪漫的”东方云顶”。一路”伴山丽景”、处处”绿亭半岛”,恍如”烟雨江南”!小憩”佛罗伦萨”,放眼”山水青城”,眺望”翰林云海”,隐约”香山别院”,犹胜“天上林间”!“月半湾”、“凤凰湾”、“金海湾”,湾湾“碧海云轩”;“新庄园”、“桂花园”、“逸雅园”,园园“林海云天”。上住“顶峰一号”,下榻“伊顿庄园”。漫步“悦峰豪庭” ,前瞻“托斯卡花谷”,后依“挪威森林”,沐浴“金鼎阳光”,仿佛置身“玉堂仙境”,在“翠香小区”里,享受这一片“新天地”!站在“皇庭国际”,望那方“美丽山”, 前有“依林郡”,后有“杉泉湾”,叹“凤凰国际”折戟苏马荡,喜“阳光怡居”可享天之乐,“23度洋房”美仑美奂,土家民族风情街天下第一,“香榭春都”闹中取静,湖滨小镇在水方一方 ……  


编审:陈章文
           
         
           
作者:向凉英,女,生于1955年9月,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利川市公路局退休职工,现为利川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都亭诗词楹联分会会长。做过知青,当过教师。小时候我在病痛的煎熬中,多想能像牡丹一样鲜艳漂亮,但终是一粒小小苔米花。从豆蔻年华喜爱文学,但工作后案头总有海量的报告与总结在等着我。如今在夕阳西下的日子里,我为每一株花草的发芽而惊喜,为每一条云朵的变幻而心动。在自由时间的支配下,我为每一条溪流中的浪花而歌,为每一座高山的俊俏而唱。诗与远方是我终身追求的方向。
           
           
           
           
1. 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只收原创作品,即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发生抄袭事件,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本平台不介入其中。
2.文章类型为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说等均可。文章以2000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一次2-5首,特别优秀的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18年12月10日起,文章采用后,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300以上,发基本稿费5元,其他稿酬来自作者赞赏,每篇文章所获赞赏金总额,10元以上部分75%发放给作者,25%留作平台运转,10元以下者不发放作者,留作平台经费,无赞赏金额无其他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放。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tan153366934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