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 ‖ 龙洞村:朝阳洞里故事多

 巫山人文地理 2021-01-19
点击上面蓝关注我吧

☀ 让你更懂巫山!

光绪《巫山县志·山川志》载:朝阳洞,县西北三十里。山形如狮,洞即狮口。深广三四丈,以洞门朝东故名。万历间,高僧如意,修作梵刹。今佛像殿宇,曾经改造。

朝阳洞口

朝阳洞是曲尺乡龙洞村3组半山上一个坐西朝东的山洞,因洞口朝东而得名。洞穴宽度长于进深,宽35米、进深18米、高约7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地陈姓人在此洞建家庙,故称“陈家庙”

追溯朝阳洞建庙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光绪《巫山县志·寺观志》载:明如意和尚,不通宗教,苦行真诚。万历年间(1573~1619年,编者注),募修朝阳洞,匠需棉絮,意出江募絮,值有客坏舟晒絮江边,时暴雨将至,客谓之曰:“尔能止雨,絮听尔取”。意向雨一拜,其雨即返。人咸异之。后坐化,士人肖像祀之。每遇旱,迎求祷雨,即应。

从记载可以看出,一个不通宗教的如意和尚,竟能与天地相通,能祈福求雨,当然是神而不是人。坐化后的菩萨肖像成了他的凡间替身,每遇干旱,抬着它的塑像,游行祈雨,十分灵验。

朝阳洞内

不知过了多少年,在战争和杀戮中,死亡和逃亡使这里逐渐荒芜,洞门前古柏参天,见风杆和榔树密密实实地遮严了洞口。“湖广填四川”的新一代入川人,不知这里曾有一个香火鼎盛的庙宇。这时,陈家的一头母牛失踪了,不久又带着一头小牛出现了。于是,人们顺着牛的脚印找去,朝阳洞这才重见天日。在洞内的小洞口,立着三个土堆,刨开浮土一看,竟是三尊高大的佛像。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陈家先祖觉禅老和尚发起募捐,由善男信女捐资捐物,重振香火,在洞内兴修庙宇。新修的庙宇颇具规模,洞内的右侧是祖师殿、神皇殿、观音殿、玉皇殿,左侧是十八罗汉殿,迎门的小洞口是正殿,在正殿的台阶上,依然供奉三尊大佛。大殿正中放着一个大铜钟和一面大鼓,殿堂的四壁不是土砖墙,而是用粗大的木柱相互穿架,以木板为墙,俗称“板壁房”。殿堂顶上与室外的房子一样,盖着瓦,因为洞顶滴水不断。洞外是一个四合天井,天井内放着一个大香炉(当地人称为化钱炉)。长条石砌成的山门堡坎,至今依然存在。

此后,朝阳洞就作为陈姓的家庙代代相传,称为“陈家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四川峨眉山剃度的常悟和尚陈先俊,回到家庙当住持时,庙内一共4人常住,有他堂哥陈先贵、侄儿陈厚密和一个厨师。陈先贵膝下无儿,只有一女,是带着田产到庙内托孤,意为将生养死葬都托在庙内;侄儿陈厚密(小名虾米)的父亲早死,母亲就将其托付给常悟和尚照管。

每天早晚,常悟和尚击鼓,陈先贵撞钟,钟鼓声在洞内嗡嗡作响,响彻洞内外。

1941年,为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巫山县立初级中学曾临时建校在此洞内外。洞外的四合天井改成了木板楼房,洞内的神殿成了校正室。

朝阳洞远眺

解放后,洞内的一切神佛物件,都被破了“四旧”,最后一代和尚也还了俗,与堂嫂圆了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尊师重教之风蔚然形成。为增加初中教育的容量,在小学开设“初中帽子班”,朝阳小学因校舍不足,也曾在洞内开办“初中帽子班”。到了八十年代,成了村里的粉条加工厂和养猪场。至今还有一人高的土墙残存,墙上用石灰刷写的标语依然醒目耀眼。

朝阳洞后的鸦鹊沟

朝阳洞外,有两条溪沟环绕,溪沟内的泉水是温泉水,是我县独特的温泉资源。到此一游,将会其乐无穷。

朝阳洞前的庙沟温泉

内容来源  巫山之声/融巫山

识图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