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丈岭的记忆(6)

 时光如棉 2021-01-19

那些远去的繁华之集市和山会

大丈岭的集是阴历的逢“一”、逢“六”。

也就是每隔五天一个集。

大丈岭的集市主要在南北街。最兴旺的时候,北头到火车站的东西街,南头到丈岭医院的东西街。

大丈岭的集是露天的,有衣服市、布市、鞋市、五金杂品市、菜市等。

衣服市是用竹竿搭起来用绳子拉着,再用铁钉固定。固定摊位都是买的,但仍需要提前到达,不然街上拥堵,赶集的人上来了,摊子没摆开那就麻烦了。那时候丈岭街上没有卖衣服的门店,四季的衣服都是赶集买。每到赶集,摊子前面挤满了大闺女小媳妇。有精明的商家,会自己家人“做托”,你卖我买,唱一出双簧,买了卖了,转一圈再回来继续演下去,也很热闹。

那时候布市很大,大都是双羊那边过来的卖布人。他们的口音很有辨识度,一听就是“高密银”。他们每次赶集都早早来到丈岭,冬天几个人合伙开一辆三轮车,围着被子大衣。集市上人多了,脱掉大衣露出崭新的西装或者流行款式的衣服。这些衣服都是用他们摊子上的布做成的穿在身上就是广告。有几个人眼光特别好,嘴巴又甜,卖得特别好。也有嘴笨的,一上午也卖不了几米布。

布市拉动了裁剪市场。人们买了布就拿去加工。所以裁缝摊都挨着布市。只要有好看的款式,一个人穿了很快满大街都穿。胖瘦一个款式,走在路上“撞衫”是经常的事。有一年,我在青岛做了一套衣服,被一个朋友拿去打样,愣是20多天没有传回来。

东龙湾十字路口是丈岭集最繁华的地方。往西是菜市,往东有牲口市。往南是鞋市,往北是布市。十字路口有三轮车卖秋衣秋裤,记得有对夫妻。因为常年赶集,两口子都晒得黝黑。女的嗓门极大,说话也很泼辣。有时站在三轮车上拿着秋衣秋裤挥舞,嘴里还有一套顺口溜。有时,男人把秋裤套在裤子外面,一边喊:“又肥又大”,一边两只手往外撑着裤腰。两口子嗓门大,生意好。三轮车下总围着一群人,女的手里厚厚一沓钞票。红的绿的,引人注目。

牲口市在东头,我早早就知道卖牲口需要经纪。马牛羊,老母猪,小猪仔,家里养的兔子,都可以到牲口市交易。有一年流行养长毛兔,我爸买回四个,几天都死了。几十块钱一只,指望卖兔子毛换钱。我甚至设想着我每天拔草喂兔子,一只兔子赚多少,四只兔子长大那我不就发财了。没想到几天都死了,我娘心疼得要命。检查后发现兔子每个脚都有伤,是买来之前都受伤了。问我爸才知道,他没有挑,卖兔子的人直接给他装起来,还说给他挑好了。为此,我爸再买什么我们都不放心了。他太实在,人家说什么都信。

那时候每隔五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集上。吃的穿的用的,都能从集上买到。在集上,嫁出去的姑娘会遇到娘家村的伙伴。都出嫁了,在不同的村子,见到了拉到一边聊聊。多年不见的老伙计,在集上碰见了,墙根坐坐,抽个烟,拉拉家常。有时,因为这样的偶遇,赶集回家的脚步都是欢喜的。

大集上不缺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也不是需要买什么东西,就是喜欢去凑热闹。拥挤时小伙子趁机推搡下漂亮姑娘,惹得姑娘那个嗔怒。即使被骂,也还是装作若无其事。

丈岭大集两头是看自行车的。那年月,没有汽车。自行车是每家主要的交通工具。如果没人看着,丢了自行车可是大事。自行车看一天一毛钱。一般过了中午大家就陆续散了。也听说过,有个人在集上遇到老朋友了,就着烩火烧打上一壶散酒,喝多了直接回家,自行车撂在集上,家人又跑去给他找回来。遇到磨蹭的人,看行车的守着他自己的车子,等到太阳落山。

偶尔会遇到外地来的耍把式卖艺的人。大人小孩带个猴子。锣鼓敲起,一会聚了一圈人。大人孩子耍棍子,舞枪。有时大人把孩子用头顶起,几个惊险动作,惹得一圈人跟着屏住呼吸。猴子红着屁股,瞪着圆眼,等主人忙完了,猴子举着帽子要钱。

每年的四月初六和九月二十六是大丈岭的山会。丈岭没有山,比赶集规模大的物资交易就叫赶山。赶山的人更多,有的人从很远地方来。赶山的头一晚大街上就热闹了。炸油条,卖火烧的摊子提前支起来,丈岭站东龙湾村的人都开始出动了。远方的亲戚也有回来赶山的,闺女提前接了娘来,姥姥早早接了外甥。赶山就是大丈岭的大party。

三十年前大丈岭的街道还窄,赶山还会人潮拥挤。我就在东龙湾那一段被踩掉了鞋子。最拥挤时双脚离地,漂移了很远。那次鞋子掉了,人也倒了,差点被踩踏。坐地上还捡到一块手表。擦干眼泪,找到鞋子,把手表交给了学校老师。其实那时候不上学了,可还是第一时间觉得该交给老师。

每逢赶山学校会放两节课假,同学们会出去看热闹,富裕的同学会买点吃的。我在那天会得到我娘给的两毛钱。一毛钱买一茶碗瓜子,一毛钱买一茶碗大米花。

每年这个时候,大丈岭的“年集”到了最热闹的时候了。各种过年必需品上市。对联、蜡烛、年画、鞭炮……

“年集”的热闹带着幸福的味道。忙了一年了,丰收也罢,欠收也罢,一家老少都买件新衣服,大红的对联要贴,孩子的鞭炮得买,添几个碗,买几个盘子。

腊月二十一集上数着菜市最忙。肉得买了,鱼得买了,菜得买了。没有冰箱,就怕买了天气暖和,那东西就不敢买多了,不买也不行,正月里还要招待亲戚朋友呢。

大丈岭的集在当地很有名。东面塔耳堡和西面太保庄的集比大丈岭的规模差远了。

这些,也都是三十年之前的场景了。如今,大丈岭有了几家超市,缺什么不用赶集随时可以买到。家家都有汽车,也可以去逛市里超市。看自行车的行当没有了,很少有人自行车出门。曾经的摩肩接踵早已成为历史。

2018年正月,我去北京周边一个地方赶集。人很多,熙熙攘攘,但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卖的东西很多,但明显没有大丈岭特色。我在集上逛了两趟,怅然若失。我在寻找一种心底的味道,我明白,这种味道叫作:故乡的味道。

(感谢您读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文章题目下面的蓝色字体,关注我。也可以把我的二维码推荐给您的朋友们。未来岁月,一起走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