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年年都有
但是它的行动轨迹太难以琢磨了 到底是什么在操控它的路径呢

台风的路径 受诸多因素影响 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也是夏季影响我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台风的移动路径往往都会受其影响。除了台风本身的旋转,角动量守恒也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低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半径较大,因此气体流动的偏移较小;高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半径较小,所以气体流动的偏移较大。这样的力量也是台风在北半球往北移动、南半球往南移动的原因之一。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水面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大小分为13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2级。中国气象局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福风力等级将12级以上台风补充到17级琼海30年前那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73米/秒,已超过17级的最高标准,称之为18级。也是国际航海界,关于特大台风的普遍说法 根据我国2012年6月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标准气象观测场,10米高度处的风速大小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表达风速的常用单位有三个,分别为海里/小时、米/秒、公里/小时,我国台风预报时常用单位为米/秒, 看到这些数据,是不是有点晕乎乎的,请往下看台风的移动主要是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牵引。起初,台风生成在较南的位置,受到南方的偏东风影响,向西前进;到了较高的纬度,因地转偏向力增加,使其开始偏北,渐渐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转向东方前进。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在北印度洋称为气旋风暴,在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称为旋风。台风一年四季都可形成,7-9月生成的数量最多且对中国影响最大。 台风移动路径的预报一直是台风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做好台风预报和预警的基础。路径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台风风雨影响的准确预报,只有当路径预报偏差较小时,才能在后续的预报服务中提供有力的支持,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争取时间。因此台风路径的预报是台风天气预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台风为什么会进行移动?台风移动的受力分为内力和外力两部分。内力:北半球台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由于远离赤道的一侧受到地转偏向力较大,导致台风所受内力的合力指向西北方向。外力:由外部环境(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对台风路径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引导气流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引导气流使得台风路径发生异常,尤其是副热带高压对台风路径有极大影响。当副高较强时,台风会沿着副高边缘移动;当副高较弱,台风就则可导致副高收缩到海上,甚至台风穿过副高断裂处北上。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一般有如下移动路径:西北路径、西行路径、抛物线路径和异常路径。1)西北路径。这类气旋对中国台湾、福建、广东等省影响最大。如果台风起点纬度较高,就会穿过琉球群岛,影响到江浙沪一带甚至到达山东辽宁一带。成因:当台风受内力(西北方向)影响移动时,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东南风影响和副高的外围东南方向的引导气流影响,台风会向西北移动。2)西行路径。台风穿过菲律宾,向南海移动,在海南、北部湾或越南一带登陆。 成因:台风受西北方向内力影响,但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稳定强大无法穿过,只能沿着副高南侧边缘向西移动。 3)抛物线路径。气旋穿越中国东海后向朝鲜半岛,日本方向移动。成因:夏末时节,副热带高压减弱,西风带中的低压槽南伸,台风容易受低压槽东面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向东北方向转向。4)异常路径。当台风所处的环境形势变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个台风相互影响时,台风的移动路径会变得比较怪异,出现打转、停滞等。当两个台风相遇,假如一弱一强,弱台风可能会被强台风吸收或者绕强台风逆时针旋转;如果两个台风大小相当,两者会绕共同中心逆时针旋转,这即是著名的“藤原效应”。 台风路径预测中最难的便属异常台风路径,这样的台风移动路径很复杂,也更容易成灾。 例如2018年第12号台风“云雀”,生命史长达9天,路径异常复杂,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个进入杭州湾的台风。其逆时针方向的移动路径,有别于常见的顺时针方向移动路径,在西北太平洋台风中极为少见。 “云雀”生成于呈东南至西北走向的两个副高之间(25日00—18时),生成后受近赤道西南季风影响,向东南环高压靠近。受东南环高压西侧西南气流转偏南气流的影响,“云雀”初期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后逐渐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并向西北侧副高靠近。在西北侧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云雀”一直西行,先后两次登陆日本南部(28日23时,29日17时)。 西北侧高压断裂成东西两环后(30日17时-31日02时),“云雀”先是靠近东侧高压的西南端,受东南气流引导发生路径北折(30日23时),完成第一次突变。随着“云雀”接近东西环副高的脊线,受弱偏东气流影响,往偏西方向移动。移至两环副高的中间,引导气流变弱,于是“云雀”出现了停滞回旋(1日18时),出现了第二次路径转折。此后西侧副高增强主体向东移动,于是“云雀”受其偏东气流的影响向西偏北方向移动(2日16时),完成第三次转折。 再比如1323号强台风“菲特”。一般情况下,进入夏末秋初,副热带高压较夏季明显南压东退,副高脊线位于25°-30°N附近,西风带系统也开始活跃,此时生成的台风或在西风槽的作用下东北转向、或沿副高南部西行登陆华南沿海,登陆华东的台风比例较少,而且像“菲特”这种在云图上呈现“6字形”的台风,在人们的常识中应是东北转向路径的典型,但是“菲特”却走出了逆时针偏折的高纬西折路径,而且这一现象还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开始向冬季过渡的10月,极其罕见。其根本原因是台风东北侧和西侧存在的两个副高加强西进,东环副高明显西进,西环副高明显西退,“菲特”北侧中低层盛行偏东气流,导致西折现象的出现。 因此,在台风路径预报考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尽量减小预报的误差,各种气象要素的加强或减弱都可能对台风产生影响。近年来卫星数据的使用,特别是2016年风云四号卫星的发射,将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更准确的数据,为研究台风路径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