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三学生不懂餐桌礼仪,吃饭总抢“第一筷”,不是一件小事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19

【平湖一柱 第1372

【核心提】记得小时候,饭菜上齐,主宾落座,最有权威的长辈或主宾会说,“人都齐了哈,我们开始吃饭吧!来,孩子,这个鸡腿先给你,吃了跑得快!”

有这样一个段子: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家里炖了只鸡,馋猫的我就围着鸡转。

老妈说:“告诉你,客人不动筷子,你不能吃,知道吗?”

我点头如捣蒜。可是等到鸡端上桌,客人却有急事不能吃饭准备走了。

老妈挽留说:“吃了饭再走吧,我都做好了!”

我一见客人要走,心情更是急切,拉住客人的胳膊说:“是啊是啊,吃了鸡再走啊,实在没时间,你动动筷子再走也行啊!”

这个段子,以孩子的身份写出来,很具有搞笑感,笑点在于孩子的可爱:吃鸡心切、急情之下的“实话实说”。

但是,孩子吃鸡的心情再急切,却还是要遵守规则的——客人不动筷,自己便不能吃——这是待客的礼仪。

不仅是家有客人时是这样,即便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饭也是这样:第一筷是有规定,长辈不动筷,晚辈是不能先动筷的,在我这个60后的观念中,这是铁律,否则就是不懂事。违律者,便不会再被允许跟着大人走亲戚;严重者,自家人一块吃饭也不能上桌——不能上桌的结果是要等到全家人都吃完饭,才能吃点残羹冷炙。

当然,正常情况下,吃饭时,孩子也是“优先”的,但这个优先就如开头段子中讲的那样,孩子自己不能“先”,要先等长辈会客人动筷后才行。

记得小时候,饭菜上齐,主宾落座,最有权威的长辈或主宾会说,“人都齐了哈,我们开始吃饭吧!来,孩子,这个鸡腿先给你,吃了跑得快!”

也就是说,第一筷、最好的菜,也是孩子优先,但这个优先却是饱含着长辈无限的关心和爱护,孩子吃菜时不仅学到了就餐礼仪,更体会到自己被关心,会滋生出感恩之心。

可是,反观当下,这样的就餐礼仪却是渐行渐远了。很多家庭奉行的是孩子优先,孩子第一。

饭菜上来,孩子第一个先吃,如果孩子想吃哪个菜,甚至可以一气吃光,即便有客人也是如此,更不要说有长辈了。

孩子从小如此,习惯成自然,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就该举“第一筷”,他们就该最吃好的,别人吃不吃,他们不管,不会迁就别人,更不会好菜留一半给他人。

近日,因事在一个朋友家留餐。

朋友上大三的儿子放假回来了。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一直很好,堪称学霸,上的也是一所名牌大学。

吃饭前,孩子一直在电脑前,据朋友说是在上网课学习。

直到饭菜端上桌,喊他吃饭,才从电脑椅上站起来。

一米九的个子,真高啊!这个大学生来到餐桌前坐下,我正想和他搭话,他却早已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烤鸭,熟练地醮了一下调味酱,放入口中……

接下来,这位学霸大学生,大快朵颐,旁若无人,将几个他爱吃的菜风卷残云,然后抽了张餐纸,抹了抹嘴,起身又坐回电脑前去了……

看我怔怔的样子,朋友讪讪道:“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只知道学习!”

大三学生,少说也有21了,成人了,马上就要毕业走入社会了,连个饭都“不会吃”——我这里指两个人以上的饭局,怎么行啊!如果说,在家里家长没有进行过教育,那么在学校呢?中小学暂且不说的话,大学呢?

上大学都学什么呢?只学习知识吗?不与人接触么?也从不和他人一起吃过饭么?学校不开就餐礼仪课程,大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学习么?

连饭都不会吃的大学生,其与人交往能力便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即便学习再刻苦,成绩再优异,专业知识再扎实,技能再熟练,毕业后走上社会我想也是难以适应的!

最后再说一个极端个例,有个朋友说,他们单位引进了一个人才,研究生毕业,会的东西很多,交代给他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好。但26岁的人了,却要母亲“陪着”他上班,因为,他不会做饭,母亲要给他做饭。后来知道,他从小学开始,母亲就陪读,上大学时住集体宿舍、在食堂就餐也不适应,于是母亲租了继续陪。

因为从小到大,从没在外面吃过一顿饭,更没有独自吃过一顿饭!现在上班了,母亲也不得不继续“陪工”,为他做饭!

呜呼!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可怜的母亲,她难道就这样陪他儿子一辈子么?

悲哀!这就是溺爱的结果!陪读的结果!但愿这个可怜的母亲能够醒来,否则,她这不是爱孩子,而是毁了她所挚爱的孩子一生!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