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赣榆摆渡的人 2021-01-19

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读赵国忠主编的《教育最伟大的奇迹》有感(1

/王常亮

很小时候起,我知道巴甫洛夫是前苏联“世界上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但对他的成长轨迹却是一无所知。今天在读赵国忠老师主编的《教育最伟大的奇迹》中《奇迹,从一个“破书架”起步》这一篇章后,可谓眼界大开,更感教育至深。

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这个“破书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书架呢?文中没有具体介绍,只是有这样的一些描述:“父亲是一个穷教士,却喜欢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也有民主主义者的革命刊物”“巴甫洛夫15岁时在旧书架上翻到了美国生理学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他将这本小册子像藏宝贝一样珍藏了一生”等等。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似乎真的依稀看到那个“破书架”——书架不大也不高、每层都是满满的书和每本书都有阅读后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注释。原来,巴甫洛夫就是从这样的一个“破书架”走出来的,却成就了他的“生理学无冕之王”!

从巴甫洛夫的成长故事中,我更加深刻感悟到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真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巴甫洛夫的父亲首先为巴甫洛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一个装满书的“破书架”;其次,父亲还是一个开明的人,竟然“放纵”儿子去自由阅读、广泛涉猎;而恰恰是这个“破书架”竟让他如获至宝、如鱼得水;那个“开明”的父亲、同样也为儿子最终放弃神学而选择生理学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这让我立马想起“孟母三迁”最终成就孟子的典故,这个故事虽然和巴甫洛夫的“旧书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而煞费苦心、多次搬迁住居地这与巴父的“破书架”的做法是何其相似!可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但仅仅拥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真读书”。区教育局自去年2月份开始在全区开展师生“三三工程”,其中“每月读一本书”更是对全区所有在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月初要将所读书目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单位的“三晒群”中晒出;并要在期末进行考核,考核不仅要有书名,还要有出版社、字数等统计。我想,教育局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老师能够做到“真读书”。因为我们在对全区中小学读书情况巡视中,也发现有部分教师是“真晒”书名“假读书”,因而出现读书分享时“具体内容忘了”“作者记不着了”甚至有的真的是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其中作假成分一目了然。

现如今,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大家读书分享在刷屏,可以说全区上下师生中读书氛围已经形成。但我也关注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所分享的书目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广闻博览固然对我们的知识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目前还是一线教师的我们,读书须有选择性当是更有必要的“政治正确性”。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何为好书?我以为:如果你是一位学校管理者,所有关于学校管理、探索教育教学的书就是好书;如果你是一位课任教师,所有关于教学教法、课标解读、与本学科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书就是好书;如果你是一名后勤服务人员,所有关于服务意识、精细管理、技能培训的书就是好书等等。只要我们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我想这些好书最终都会助我们教育教学一臂之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我更欣赏“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何为兴趣?我特地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兴趣就是一种“动机”——能够“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既然是一种“动机”,那这种动机就会存在“时强时弱”甚至“几乎没有”的趋向。而“热爱”则不同于兴趣,它的唯一词义就是“形容爱的程度很深”,近义词为“酷爱、敬爱、敬仰”。因此,当我们对我们的国家热爱了,对我们的事业热爱了,对我们的家人热爱了,对我们的学生热爱了,对我们所选择读的书热爱了,我想我们想做不好都难。

热爱读书吧,热爱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