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人写的一则新市古镇故事:新市狐仙(下)

 张明儿 2021-01-20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清朝人写下一则新市古镇故事:

新市狐仙  (下)

原稿:(清)清凉道人  译文:张明儿

前接《新市狐仙(上)》

有一天,住后屋的那位老人给了颖姑一粒药丸,说:“你把这药丸小心藏好,等到你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可以随时吞服它。”,几天后,朴斋先生喝酒喝醉了,与他的小妾就寝时,半夜时突然头晕,大呼家人,家人急忙抢救,但好像没用,当时在场的颖姑突然想到那粒药丸,便去拿出来,打碎了之后,用水灌入父亲口中,没有多少时间,朴斋先生便醒过来,精神像原来一样好了。第二天,朴斋先生亲自往后屋去老人处拜谢,老人说了很多不可贪图酒色的话,当面告诫。朴斋脸红得只能低着头而已。

这样相处半年之后,朴斋先生只能看见老人与他的仆人,但颖姑却能看得见钟老人全家,朴斋先生家里另外人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而已,根本看不到他们形貌。朴斋先生与他的女儿颖姑虽然与后屋老人家来往,但钟老人与他的夫人却总是走到中间的庭园就停下了,不再走往朴斋先生的家里。后屋这件事,朴斋先生一直对外保持沉默而不说出来,但那些仆人奴婢们却偷偷地把这件事传了出去。别人听到后都为朴斋先生担心,但朴斋先生是听不到这些传言的,所以,他与后屋老人还是继续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冬季的某一天,朴斋先生有事去东栅那里。他的一个朋友叫余淳轩也住东栅,此人性格刚直,有兄弟情谊,这几天刚从山东返回到新市,才刚刚路过东栅平桥时,遇到了朴斋先生,便问起他家中的怪事。朴斋先生对这件事打听,本身就比较忌讳,那位姓余的朋友叹了口气说:“朋友,你惹祸了,家里成了妖魔的窝巢,你还觉得没事而随它去吗?”朴斋先生一听,心里气愤地转身就走。

姓余的朋友和一位叫高池贝炼丹师交往很深,有一天到了那位炼丹师那里,他与炼丹师谈到这个事情,想请炼丹师出马帮他去朴斋先生家驱赶妖魔。高池贝炼丹师听到这事,就闭目打坐,过了一会,对姓余的朋友说:“那些虽然是狐妖,但不是对人类有祸害的,没多久就会走掉的,不需要施展道法来进行驱赶”。

有一天,朴斋先生去了外地,家门口走过一位道人,只见他脸色黝黑,欣长的胡须,一把剑斜背在肩后,看见朴斋家的仆人就说:“你家的妖气怎么这么多啊,我能把它驱除掉。不过,我驱除了妖魔以后,那些妖魔的皮囊就给了我吧。”仆人听了他话,平时早就对这些妖魔有些惊恐了,就答应了道士的要求,也不把这事向仆斋先生夫人秉告了。

仆人把道士从屋子的夹道里领到了中间庭园里,只见道人用右手拿着剑,对着天空划了一个符号,左手拿了一杯水,用嘴吸了一口对四周喷洒。这时,道士听见后屋楼上有人在说话:“庭园里有人在演戏啊,大家怎么不出来看看啊。”一会儿,道士的剑突然离开了手,向天空飞出一丈远就掉在地上了,水杯也被掉落在地上。后屋的那位老人出来了,对着道士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啊?”道士连忙跪了下来,向老人叩头,老人命令道士马上离开,道士才举起长袖蒙住脸部,跌跌撞撞地逃出屋宅。那位仆人也吓得半死,逃向屋后却双脚在门槛上绊了一下,摔得屁股受伤,钟老人及其随从看到这些狼狈的样子发出了大笑。朴斋先生回来得知这件事后,忙到后屋老人处谢罪,想要惩罚家里仆人,老人则耐心对他进行解释,这才罢免了这事。

南京秣陵人陈澹山是朴斋先生的亲戚,擅长道家绝技“五雷法”。有一天从苏州去往杭州办事,路经新市便特意来看望朴斋先生。朴斋先生看见亲戚来了,也专门办了酒席招待他,恰好住在东栅的朴斋先生好友余淳轩先生也来了,朴斋先生就留住他一起用餐入席。吃的时候,余先生就说起了那件妖魔的事,朴斋先生多次用眼色暗示他别说了,但余先生还是滔滔不绝。陈澹山先生听了,过了一会儿,就对在座的两位说:“我来试一下驱除这些妖魔。”

到了夜半时分,他们把酒席撤了,打扫干净之后,陈道士就穿上道士衣帽,茶几上放上两枝点燃的大蜡烛,摆上一块令牌,陈道士从随身带的小箱子里拿出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纸人,画上符再呵气,把纸人竖立在茶几的上面,眼睛正对着纸人一眼不眨。一会儿,纸人突然站立起来,绕着茶几桌面转了起来,像走马灯一样的走着。走得稍微慢一些,陈道士就呵气喷这些纸人,声音就像隐隐地打雷,纸人便又很快地走了。这样,一直到了五更的时候,陈道士说了一声“走了。”便拿起令牌,敲击桌面,五个纸人马上扑倒,陈道士把这五个纸人放进箱中,只见五纸人还在箱中站立起来。

这一夜朴斋先生的家人,听到后楼有喧闹声和各类杂碎的声音,不像平时后屋里传出来的声音。有几个胆大的,偷偷从楼后的窗缝中观察后屋,只见对面后屋上下都被红光包围,发出轻轻的雷鸣之声。听到钟老人与他的夫人在说:“本想等下个月你的病全部康复之后离开,想不到陈道士用‘五雷法’的真气来逼迫我们离开,那就再不要留在这里了。可惜,来不及向主人告别,怎么办呢?”到了五更时间,大家才听不到后屋的声音。

到了明天一早,大家前往后屋一看,那些茶几与床榻像原来一样放着,地上没有一丝灰尘。茶几上放着一只小箱,翻开箱盖一看,是钟老人的留别书信。朴斋先生拿起书信,念着文字全是对朴斋先生的挂念,稍稍有一些责怪陈道士的语气,朴斋先生心里很难受。书信上还谈到了钟老人留下的财物以作报答的事:清朝定武年间由名人留下墨宝的珍贵孤本《兰亭》一册,宋代初期画家郭忠恕的山水楼台画一幅,另外有白金十斤为租金费用。钟夫人留了珊瑚簪一枝,羊脂玉玦二枚,明珠四颗,碧霞宝石四块,这些都是给朴斋先生的女儿颖姑,将来出嫁成婚时用的。

陈道士到后屋房子里转了一下,对朴斋先生说:“那位姓钟的已经修炼得很好了,身上没有妖气了。我虽然用真气去逼迫他离开,但他却不愿在离开的时候做坏事。如果他心地不好,又不谦逊,就会与我对抗,我的功力是不能抵挡他的。”陈道士让旁人做了两块铁牌,在上面用红颜色写上道符,一块钉在正厅上,一块钉在后楼。

自那以后,朴斋先生的家里就悄然安静了。朴斋先生为这事心里很难过,就像失去宝贝似的茫然,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才慢慢平息下来。这事就发生在乾隆年间初期,大约公元1741—1742年。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