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新市与上海的往来,历史从哪里开始?

 张明儿 2021-01-20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重要思考:

新市近代历史商市繁华,有“小上海”之称,是独享,还是泛称?新市与上海之间存在着“亲密”的成份是从哪而来?这一“亲密”历史又是如何发展而成?时间上又该如何划分?新市“小上海”称呼,对于浙北几大古镇类比,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新市的古代史与近代史,都十分辉煌。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它是随着国家政体的变化,以及行政机构的划分不同的需要,而确认选择与外部城市对象的交往疏密关系。自明代以后,商业开始超越政治的主导,一些古镇普遍选择以商业为交往手段,建立与大城市的关系,新市与苏州的关系就是一个实例。本文所要讨论的,近代历史中的新市与上海的关系建立,也是在商业互需推动的基础上,而出现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从近代百年历史看,新市与上海的关系超越了对任何城市商贸关系的重要性。但不能据此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在浙北,所有古镇的商市繁华,它们与上海的关系,都不能与新市相比。这一问题,便会引发读者的思考,新市商市繁华而有“小上海”之称,这是独享的称呼,还是浙北古镇的泛称?它们之间“亲密”的成份又是从哪而来?这一“亲密”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而成?时间上,又该如何划分?“小上海”称呼对于浙北几大古镇类比,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笔者纵观新市近代发展百年史,新市与上海的关系确立,也是依托于某种契机,趁势而上,以商业的角度,出于双方利益的考量,互补优势而逐步建立的共赢“双边关系”。新市有地理物流的集散优势,有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优势,而上海有贸易信息和市场的优势,有商品潮流与科技人才的优势。这一双边优势的汇合,对双方都存在着赚取利益的需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分析确认:

一、上海开埠,为新市与上海关系的确立,搭建了平台

可以这样说,上海码头的对外开埠,推进了新市与上海关系建立的可能性。公元1843年11月17日(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英国首任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富尔正式宣布“上海开埠”,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进入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上海从此进入大都市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太平天国战乱,更有利于上海巨大商机的形成。一是太平军三次攻占上海失败,让上海贸易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项利益犬牙交错、平衡各派势力中获得发展。太平军进攻上海,第一次是1860年7月至8月,第二次是1862年1至4月,第三次是该年5月至6月,这三次进攻,太平军都以失败而告终。二是太平军在江南地区的频仍战乱,导致城镇一些富商向上海转移,这些富商中,浙江北部的湖州、菱湖、南浔、双林、新市等地为最多。富商们纷纷逃离家乡,带走了财富与人才,躲进上海租界,促进了上海商埠开发与繁华。

当然上海开埠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年中国市场上对生活用品洋货的需求,像煤油、照明灯、火柴、肥皂、针线、布料等生活必需品,这些用品远超于国货的质量,价格低廉,有些甚至填补国内空白,极大满足了国内消费市场,销量骤增,使浙北各镇纷纷与上海接通贸易,特别是作为地域人口幅射大的新市古镇,消费市场潜力强,客观上让新市与上海贸易自觉度与往来频率,一下子拉大了。

二、新市进军上海商界,晚于南浔、菱湖

相对来说,作为浙北古镇中,南浔、菱湖率先进入上海,形成庞大的经济实体,冻成 为上海商埠的行业中坚。而新市这方面比较弱缺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强大经济实体没有进入上海市场,与上海的贸易来往时间也比较晚:

先看南浔,当地“四象”之首刘镛,1862年已经进军上海,在租界大批购地造屋,开丝行,投资盐业、典当业等多种高收入行业。另外一位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镨,也不示弱,他自1861年为避乱太平军进驻南浔而到上海,从此开始做湖丝收购转运贸易,在上海开丝行,后又进军酱园、典当、药店,甚至军火等行业,资本积累巨大。

再看菱湖,菱湖人杨信之先生公元1863年已经进军上海,后来他以巨资创办延昌恒丝厂,员工300余人,他的湖丝产品全部出口供应欧洲市场,后被推荐为江、浙、皖三省丝厂茧业总公所首届总董,被上海丝业界誉为“领袖人物”。另外一位是菱湖章荣初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军上海,先后创办了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湖丰绸厂和湖州丝厂等,还有银行、保险公司及许多商店,其行业影响威震海内。

再来看看新市的情况,据笔者资料查询,新市的“杨怡兴酱园”杨氏老板应该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进军上海的,但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杨老板系菱湖竹墩村人,并不是世居新市的本地人,他的合伙人南浔庞云镨,是杨家的“过房亲”。杨老板进入新市,办起了“杨怡兴酱园”,是出于生意上的需要,不知杨老板是否与菱湖杨信之先生沾亲带故?此事待考。真正能够代表新市籍人士进军上海市场的,应该算清末民初的俞寰澄先生,在上海与友人开办上海市证券交易所,任理事、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创中国证券交易之始。并襄助黄炎培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曾兼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不久,又办恒大金号,当选为上海市商会监事。其后又历任江南造纸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董事。对于俞寰澄一生业绩的分析,他的声望显赫地位,远胜于他的财富地位。

三、新市地方物产,难敌菱湖、南浔的湖丝

浙江在上海的竞争优势,就是湖丝,别无其他。有史料显示:上海开埠的最初4年的生丝出口量,仅南浔湖丝就占了55%。1847年—1848年两年中,有一份《上海生丝贸易报告》记载了如下事实:

中国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自浙江省北部三个府:即杭州、湖州、嘉兴。上述三府中,湖州府的产量较其他两府为多。湖州府最大的生丝集散市场有三个:南浔、菱湖、双林。上述三个丝市中最大的是南浔镇。

新市地方物产中,生丝出口是重要产业,但难敌南浔、菱湖、双林的质优与量大。另外,像羊毛商品,数量与质量也难敌北方,价值也不是很大。至于运往上海的酒品,在上海行业影响极小;“新市酱羊肉”更是没有经济规模,不能作为支柱产业而震撼沪上。又何况新市酒类与酱羊肉,都不是本地人兴办,时间不长,没有真正形成厚实的地方特产优势。所以,新市地方物产综合来看,含金量明显低于菱湖、南浔的湖丝,这方面也客观造成百年来新市经济没有“大气候”的主要原因。

四  、新市与上海建立实质关系的基础,在于新市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人口幅射密度优势

新市地理位置在江南运河的中段,是浙北运输的腹地中心。新市商品批发量大,消费市场大,物流吞吐量也明显大于南浔、菱湖、双林等镇,被称之为“大码头”。据《德清县交通志》记载:

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招商局客轮从杭州开往上海途经新市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杭州周小麟等集资筹办宁绍轮船局,有龙湖号轮船3艘,从杭州开往湖州,途经新市镇往返德清至湖州,因该公司航班仅往来杭州、德清、新市、湖州四埠,故命名为“杭湖德新轮船公司”。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利兴顺记轮船局也开始经营新市至上海航班,属商办性质。

以上可以看出,新市与上海通航,始发于清穆宗同治13年,即公元1874年,距今已有125年之久。

相比之下,南浔至上海客运晚了很久,它始发于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是由招商局上海公司经营,比新市最早与上海通航的1874年的班次相比,晚了二十三年。而菱湖直达上海的航班更晚,始发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由两家公司承办,一家为正昌公司经营,另一家为立兴公司,两家均属商办性质。双林则需通过转埠,才能抵达上海。

综观以上资料后看出,新市是浙北航运的重埠,无论从轮船开埠时间和航次,新市都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这也是物流与客流的客观需求来决定的,更是得益于现代商贸的客观要求。客流量大,就是信息量大,新市与上海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物流量与客流量的巨大裹挟下,从陌生到亲密,来往多了,自然有了情感。这一来往,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后,国家政体改变,导致商品流通渠道的改变,自由贸易停止了,新市与上海的关系,也就停歇了。

至此,读者也会粗浅了解到新市与上海的往来历史,到底有多长,也知道这段历史引发的亲密关系,原来如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