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新市:我从山中来

 张明儿 2021-01-20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违权者请告知删除)

今天,我从山中来。

新市也有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觉海寺内的“灵泉山”。山,在地理学上,是指地面高耸的部分,往往人们会认定自然界地壳造地运动所形成的岩石高耸,才是山,人为堆聚形成的高耸不称为山。但我不认为是这样,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深度越广,山的概念也与时俱进。

新市古镇的灵泉山,早在明朝就有了:

万历八年,观音殿又火。里人刘泗兴、寺僧慧杰筑高台于退,方高二丈,广五丈,立观音像于其上,又指殿前坳水为灵泉,可以明目,砌成池,驾桥其于上,曰:“接凡桥”,名其台曰:“灵泉山”。

这是记载在康熙《仙潭文献》卷中“宫室志”中的关于“灵泉山”由来的文字。明朝万历年间,约是公元16世纪末,觉海寺的观音殿突然起火,镇上一位叫刘泗兴的人与觉海寺僧慧杰一起,在观音殿前面筑了一个高台,不让观音殿的火蔓延出来。筑了一个大土方,这个土方为高两丈,长宽各五丈,将一座观音像竖立在上面。将这一土方,命名为“灵泉山”,并由当朝南京刑部郎中(正五品官级)许松亲笔书写,可惜目前“许松”此人,生平资料均无从追考。

到了咸丰年间,洪秀全、杨秀清造反,当时“灵泉山”难民集聚特别多,灵泉山上的大殿,与山下的大殿,都满满地住着难民。“太平军”一到新市,便来到觉海寺,将“灵泉山”的山上山下两座大殿,当即烧毁,赶走难民,然后将“灵泉山”拆除,夷为平地。历史上咸丰年间的洪秀全、杨秀清造反,史称“洪杨之乱”,“太平军”对新市古镇所造成的危害,可谓空前惨烈,迄今历次战乱惨况,都无出其右,新市方志上有具体记载,详见《新市镇再续志》之《粤匪到镇始末》篇。

“洪杨之乱”结束后,若干年才开始又复建“灵泉山”,一直迄今。这一“灵泉山”复建,根据史料看,很有可能与“灵泉”有关。嘉庆十六年《新市镇续志》卷一“川泉”篇中,有如下记载:

灵泉。在觉海寺大雄殿前,相传泉初止一穴,有女巫传神语云:“此水能治目疾。”试之,辄效,于是远近靡至,布施无虚日,而殿宇益焕然矣。因甃方沼潴泉,虽旱不涸。

这些文字补证了万历年间仅为一穴的“灵泉”事实,直到之后,有一女巫婆曾经在“灵泉”处施法,传出神语:“可以治眼疾”,有人试用后果然灵验。这样一来,四面八方的人就潮涌而来。接着,有人把这一穴挖成大形,用砖砌成方形,让水聚起来成为泉池,天大旱时,这里也不干枯。在“布施无虚日”信众繁盛情况下,“灵泉山”的复建工作马上就开始了。

这几天,看到一位朱姓女士写了一篇《仙潭——灵泉记》随笔,文字中说及上世纪日本侵华时期来新市时,她曾祖母发生一件悲惨遭遇。当时,她曾祖母正是在“灵泉山”庙宇里拜佛烧香,谁知日本人向这里的高地——灵泉山,用小钢炮发射炮弹,炮弹击中灵泉山和这里的庙宇,她曾祖母的脚踝当场就被弹片飞削,创伤很大,鲜血直流,可怜的善良信女老太太还是逃脱不了佛祖的保佑,因失血过多而去世。朱女士如今也是一位信佛之人,每至“灵泉山”,总会浮现长辈们口述的那段曾祖母的惨事经历,心里就会引发对那段历史的隐痛。

鉴于笔者上段时期,对新市觉海寺的史料进行发掘和整理,公众号上推出一些关于北宋时期觉海寺盛况的文字,引起目前“觉海禅寺”住持根心法师的关注,并蒙幸受邀于了一次“坐茶”叙谈。此次叙谈中,我看到这位已经入“觉海禅寺”十六年之久的根心法师,长得知性清逸,谈吐深远雅致。这次让我有幸了解到法师内心夙藏弘愿,计划编撰一册关于觉海寺历史文化的史书。这一计划实施,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寺内所有的文物收藏几乎已全部毁湮散佚,连起码的寺院沿革、历代住持法师名字与简介、寺僧的具体生平记载都没留存,更不用说历代大事记了。从根心法师的谈吐中,我了解到这位法师对“觉海禅寺”有着深层的热爱,他的话语中有一种使命感的力量让我感动,法师还就“觉海禅寺”与“灵泉山”的文化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让我豁然有光的感悟。

对于笔者来说,“灵泉山”是伴我长大的见证者。我自小一直居住在与“觉海寺”遥遥相望的古巷里,“灵泉山”是我少年时小伙伴经常结伴玩耍的地方。记得那棵古柏,苍劲而虬延着树枝,与“灵泉山”上的观音殿非常默契,有一股肃穆庄静的气象,它位于观音殿的左端,从那里可以望见隔壁“三中”学校的全部。那“灵泉山”高处正是我们可以玩儿童传统游戏的地方,很清静,随意玩耍。少不更事的当年,哪里管得着这里是庄严佛寺,还是任着性子做我们当年喜欢的滚弹子、跳房子、飞纸飞机等儿戏。直到太阳快要下山了,“灵泉山”上开始笼罩特别森严的氛围,我们似乎有点莫名的荒凉害怕,才依依不舍离开“灵泉山”,告别小伙伴回家了。

如今,我有时也经常走走“灵泉山”,那高台,我谨步仰视拾级而登,此时自然令我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啊,自己心情虽然还未到“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境界,但陈子昂先生的那种忧患意识也让我感同身受,油然而生。我想到的是北宋时期“觉海寺”住持若愚法师,想起“墨妙亭”和那座“无量寿佛阁”,想起若愚法师开坛弘法的盛事。天地悠悠,何时再创“觉海寺”名望辉煌?此时,我也更多地想到古人的良苦心志:建这座“灵泉山”,正是期待一代又一代晚辈登山而望远,不忘初心,热爱这座城,牢记使命,砥砺而前行。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