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痢疾诊治精粹

 循天园 2021-01-20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内经》称之为“肠澼”。《金匮要略》将之分为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丹溪心法》阐明了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明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痢疾的各种证型为主,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节所述痢疾症状者,均可按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疫毒 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滞于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2.饮食不洁 过食不洁食物、肥甘厚味,恣食生冷,损伤肠胃,肠腑传导失司,气机阻滞不通,气血凝滞,腐败肠间,脂膜血络受损发为痢疾。

痢疾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

痢疾的主要病机是邪滞于肠道,气血壅滞,传化失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痢疾的病位在肠腑,但与脾胃有密切关系。

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不同,影响着痢疾病机的转化。如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壅,发为寒湿之痢;素体阳盛者,湿从热化,湿热内壅,发为湿热之痢。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疫痢患者接触史。

(2)畏寒发热,腹痛恶心或呕吐,腹泻次数每天10余次,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

(3)疫毒痢(中毒性菌痢),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

(4)粪便镜检或培养有红、白细胞,痢疾杆菌。

2.鉴别诊断 主要与泄泻进行鉴别:泄泻粪质稀薄,次数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位在脾胃;病因是外感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病机为脾虚湿盛。痢疾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病位在肠腑,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病机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以此作为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痢,病程短,年轻体壮,腹胀满拒按,便后里急后重症状减轻者多为实痢;虚痢,病程长,年龄大而体弱,腹痛绵绵,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

(2)辨寒热:寒痢,便赤白,色晦暗,无臭,腹痛喜按,形冷,里急后重轻,苔白、脉沉细;热痢,便脓血,色鲜红,黏稠恶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要点 根据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初痢,实则通之;寒痢,温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一)湿热痢

1.临床表现 腹痛拒按,下利赤白脓血;下利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疗原则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3.代表方药 芍药汤:黄芩、黄连、槟榔、当归、芍药、炙甘草各10克,生大黄、木香各6克(后下),肉桂3克。

4.加减应用

(1)表证明显、恶寒发热者,可酌用解表的荆防败毒散,以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2)若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

(3)如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可用香连丸以调气清热。

(4)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者加木香槟榔丸,热偏重者可用枳实导滞丸,以行气导滞,破积泄热。

(5)如属热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

(6)痢下鲜血者,可加地榆、侧柏叶、茜草各10克等,凉血止血。

(7)本证型可加银花3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二)疫毒痢

1.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痢下脓血,里急后重;四肢厥冷,昏迷惊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凉血。

3.代表方药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芍药各10克,水煎服。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可加银花20克,穿心莲、丹皮各1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凉血。

(2)若发生厥脱者,加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出现神昏者,加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并灌服神犀丹、紫雪丹。

(3)若见高热神昏者,为热毒侵入营血,加水牛角30~60克,以清营凉血。

(4)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者,是邪盛正虚、正不胜邪、阳气外脱之内闭外脱之象,应急煎服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5)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时,则最为险恶,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抢救措施。

(三)寒湿痢

1.临床表现 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3.代表方药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法夏、陈皮、生甘草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以痢下赤少白多或纯为白冻、脘闷、头身重困为辨证要点。

(2)本证型可加桂枝、木香各6克(后下),枳实、芍药、当归、炮姜各10克,以行气和血,温中散寒。

(3)若湿邪偏重者,用胃苓汤加减。

(4)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本证型宜慎用泽泻、猪苓等利湿伤阴之品。

(四)虚寒痢

1.临床表现 下痢赤白清稀或白冻,腹痛绵绵,喜按;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治疗原则 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3.代表方药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汤:党参20克,制附子(先煎)、干姜、白术、甘草各10克;桃花汤:粳米20克,干姜、赤石脂各10克;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当归、芍药、白术、炙甘草各10克,木香6克(后下),人参5克,肉桂3克。

4.加减应用

(1)如痢久,脾虚下陷,导致脱肛,予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

(2)若气滞腹胀者,加枳壳、陈皮、厚朴各10克,以行气。

(3)若挟有瘀血者,加丹参20克,红花10克,以活血。

(五)休息痢

1.临床表现 痢后长期迁延不愈;痢疾日久不愈,大便经常或间断有赤白黏冻;舌淡苔腻、脉濡或细数。

2.治疗原则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3.代表方药 连理汤:云苓20克,黄连、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脾胃阳气不足者,用温脾汤加减。

(2)若久痢伤阴者,用驻车丸加减。

(3)痢疾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汤合香连丸,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4)如下利兼见肾阳虚症状,可加仙灵脾、杜仲、山萸肉各20克,以温肾阳。

(5)如久痢不愈,症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乌梅丸。

(六)阴虚痢

1.临床表现 痢下赤白脓血,或痢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 养阴清肠。

3.代表处方 驻车丸:黄连、阿胶(烊服)、当归、干姜各10克。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可加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以酸甘化阴,和营止痛。

(2)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玉竹、天花粉各20克,以养阴生津。

(3)若痢下血多者,可加旱莲草20克,地榆炭、蒲黄炭各10克,以止血。

(4)若湿热未清者,症见口苦而黏、肛门灼热,加马齿苋20克,黄柏、秦皮各10克,以清解湿热。

【其他治法】

1.中成药疗法 治疗痢疾可用成药,如热痢者可用香连丸、穿心莲片;寒痢者用藿香正气丸;虚证久痢者选理中丸、归脾丸等。

2.单方验方

(1)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痢。

(2)鸦胆子仁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疗程,适用于痢下酱色或休息痢。

(3)单味草药如金银花20克,仙鹤草10克,马齿苋、穿心莲、地锦草各20克,败酱草、十大功劳各10克等,可选一二味煎服,对湿热痢有一定疗效;山楂30~60克煎服,可治久痢。

3.外治法

(1)灌肠法

苦参、马齿苋以1∶2之比例,水煎成150毫升,温40℃保留灌肠,每日1次,用于下利赤白脓血者。

红藤、败酱草、穿心莲、蒲公英各等份(各20克),黄柏适量(10克),水煎成150毫升,温40℃保留灌肠,每日1次,用于下利赤白脓血者。

(2)鼻嗅法:将醋喷于炭上,使之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而不思饮食者。

(3)敷脐法:白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1枚敷脐,敷24小时。适用于寒湿痢。

(4)敷足心法:吴茱萸18克,研细末调醋,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敷盖,每日1次,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厥冷者。

【预防调摄】

1.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节,故此时应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以避外邪入侵。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馊腐不洁之物,不宜过食生冷瓜果。

3.流行季节,可食用生大蒜,每次1~3瓣,每日2~3次,能预防痢疾。

4.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或马齿苋、陈茶叶共研细末,用大蒜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每日2次,有预防作用。

5.早期发现病人或带菌者,应立即隔离并彻底治疗。

6.患病后宜卧床静养,忌食肥腻生冷,饮食宜清淡,如藕粉、粳米等。(钟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