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公众号算阅读吗?

 氧气是个地铁 2021-01-20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看公众号算阅读吗?这是一个还算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大部分公众号的构思都相对粗糙,不会像传统文学甚至更古老的时代那样呕心沥血出来的。现象对应当代大师都是老古董,占据阅读市场的主力基本都是靠贩卖情绪起家的写手。甚至这一类爱好者都想单方面推翻主流认知的常识,比如有小朋友在某国内大型问答论坛上居然滑天下之大稽地表示:(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能写出网络小说吗?不过本篇无意讨论什么“大师止于民国”这样属于另一个极端的话题,只谈论阅读现状:什么才算阅读?
很多意见领袖会提取他们在公众号上发布过的历史消息,集结成册,就能出版。所以,看公众号跟读书有时并没有区别,一样本质但不同形式而已。甚至,书籍假设没营养甚至还不如大家们在互联网上的作品。虽然构思时间有限,但由于底蕴特别庞大,因为从题材、见识到描述方式,同样是有价值的。
有些文章属于公众号才会存在。因为出版是一件特别讲究利益回馈的事情,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想驾驭特别流畅,而且还能在数量上实现膨胀,但一般就算有成就的操作者想完成任务也特别困难,所以载体更多绑定在随时能接触的互联网上。只要是个意见领袖,不靠牺牲原则也能兑现天赋,这样的文章同样适合精神按摩。
问题在于,能够真正活跃思维的人物毕竟有限,好处就是不至于太容易审美疲劳。越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精神食粮合作伙伴,三观违和的情况会无限接近不存在。即便产生隔空矛盾,或许理解或者战略性认人但不接受文章。所谓的书籍其实是写作者通过自我对世界和社会的消化与加工后产生的平行结果,其用途在于辅佐任何有意接触常识或者见识的人更方便理解一切相关动态。在有基础比如完成规定的课程教育后,我们多少也能通过经历和事件这些因素认知世界和社会,因为获得知识、学会操作以及觉悟道理,同样是阅读。
按照常规阅读形式即翻书算的话,阅读会被大部分人抛弃。在娱乐至死的趋势下,工作后人更依附休闲,偏向精神按摩而非思想自虐。毕竟功利社会,无法兑现成财富的行为基本被归入浪费时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读书跟玩游戏一样,都是休闲的形式而已。啃专业书籍考证是另一回事,同样在实践务实主义,而且不等于阅读。阅读应该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一旦用力过猛,那就绑定其他本质了。
放松不意味着将就,阅读培养出来的是思维套路,不一定会被使用,最好能结合现实。阅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协助个体自我认知,客观理性但没妄自菲薄,还有诸如增加逆商等一系列附加效应。阅读最终还是为了让自我提升境界,能够在碰到困难的事情多点方法。书籍并非阅读的唯一形式,学历和不喜欢读书的习惯也跟是否喜欢阅读没有直接关系。人本身就需要阅读和被阅读,我们都是一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