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人物 | 申六兴的情怀

 闲挑灯花 2021-01-20
文/蓝月光
起先听说过申六兴的名字,可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要编写报告文学,对申六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越发让人敬仰,这是一个纯净而伟大的灵魂。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是之谓与?也才明白,有的人看上去很“大”,可越了解越小;有的人看上去很“小”,可越走近越大。

申六兴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父母都是盲人。自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他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只要有能力,我一定要多帮好事,多帮助乡亲。”他说。申六兴长大了,识了几个字,在村里教学。教师原来收取学生一点粮食。申六兴教学后,什么也不收。在这期间,为了打鬼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加入了共产党。他说,加入了党,我就找到了一生的主心骨。
上世纪六十年代,申六兴到孟县工作。孟县自古缺水,为了改变陵区缺水面貌。他以焦裕禄为榜样,大干苦干,引沁济蟒,把清清沁河水引入孟县。几十万亩丘陵地成为米粮川。至今那一条条如银龙游走的渠水,还在惠泽着百万群众。
这是一块印在大地上的流动的丰碑。比一切石碑更高大,更伟岸。
这期间申六兴吃住在工地,带头参加劳动。儿女假期去看他,回忆起父亲,就是挽着裤腿,骑了自行车天天下乡。申六兴对子女教育要求很严格。子女去看电影,他提前交待,要买票。有县府通讯员给他儿子买了本词典,他马上就把钱还给了人家。经常叮嘱儿女,好吃的要少吃点,不好吃的要多吃点。小女儿记得吃的最多的是忆苦思甜饭。子女们在孟县,每天都要到伙上“帮伙”,择菜洗刷。因此,他家的孩子都很朴实善良。一点也不像是干部子弟。
他是焦裕禄的同龄人,他时处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他说,焦书记是我的老师。

他花钱很抠。小女儿申建平上中学时最怕的是举办运动会,因为买不起球鞋和衣服。自小,孩子上学常常气得哭,因为被同学称为“小拾破烂”的。他对自己也抠。即使退休后,每次回老家,也是骑自行车。百十公里,骑车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一次,他和司机回乡(这是他唯一一次用公车办私事,事后还付了油费),中途他只买了一碗面。他啃干馍。他说,我少吃一碗面,就能给家乡孩子多买几个作业本。他的林州老家,穷破得不成样子。为了省电费,他在墙中间掏了个洞,灯就挂在洞里。这样,就可以省电。子女们养成了习惯,是从来不求他的。哪怕儿三儿子下岗,生活困难,问他借两千元创业,申六兴都没有。他经常教育子女: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不会给你们留任何遗产。
但同时,他对别人又是那么“慷慨”。脱贫攻坚,一下子捐了15.2万元。疫情捐款,一下子捐了9万多元。他对儿女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不会给你们一分遗产。他每次回家,都没有空着。给乡亲们捎麦种,给乡亲们捎药。谁家里有了困难,他都慷慨的予以帮助解决。
他每次回家,小村就像是一个节日。“申六兴回来了。”“申六兴回来了。”申建平说,大家看着他,就像看着“菩萨”。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但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群众眼里的菩萨一样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乡一面荒山坡没人承包,申六兴找到村委承包了。我要给人民建一个花果园,让大家有吃有玩的。整整七八年,他吃住在山上,开荒种树,为此,腿被狗咬过,手都累肿了。有时不回去,索性就住在山坡下搭的石板屋里。还有一次,走到床边,发现一条铁锹把儿般的大蛇。他和蛇对视着,蛇最后走了。
老人很乐观,老人简直是个奇迹。还爱开玩笑,也常作诗。申建平说,申老爷子不是凡人。九十二岁在公交车给别人让座,九十五岁还能跳起来。
共产党人永年轻。共产党人都是好汉。我见过很多这样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老头子。郑永和、范清荣,还有申六兴。“智者乐,仁者寿”,不就是这样吗?

他衣食简朴,但很快乐。“糊涂咸菜吃着很好。”他充满诗情。“绿树红花,神仙一样的日子。”他热爱劳动。“我这一辈子离不开劳动。劳动就是我长寿的秘诀。”他不是没有爱,他对妻子也充满深情。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次中秋,几天不回家的申六兴晚上带了一个大南瓜回家了。知道你们买不到菜。他说。这一天,正是他们结婚纪念日。
共产党员不是怪物,共产党员也不是不讲亲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他们计较的是长远的利益,是天下的利益。所以,在他们心灵的天平上,家庭和个人远远没有集体和人民重要,几乎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才显得那样“怪”,那样“无情”。
向这样的灵魂致敬。
 
人物 | 人书俱老岳广军
人物 | 走笔朱志行
人物 | 纯净的心灵——申六兴采写手记
人物 | “多面”李向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