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05年大连环境状况公报
2021-01-21 | 阅:  转:  |  分享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



关键字:????发布日期:2006-6-215:25????点击数:483





2005年,大连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改革发展为大局,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环境状况

2005年,大连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浴场水质略有好转;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碧流河、英那河各断面水质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交通噪声均值符合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与上年基本持平;电磁辐射监测值符合国家标准。

1.水环境

1.1近岸海域

2005年,大连市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其次为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主要污染海域为大连湾。

大连湾海域,无机氮年均值为1.06毫克/升,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5倍,其它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略有上升,其它监测指标基本持平。

市区南部沿海、大窑湾、小窑湾、营城子湾、金州湾及旅顺、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长海海域水质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红土堆子湾活性磷酸盐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各海域水质状况,旅顺海域最好,其余依次为:小窑湾、大窑湾、长海海域、市区南部沿海、营城子湾、庄河海域、金州湾、瓦房店海域、普兰店海域、红土堆子湾、大连湾。

1.2海水浴场

2005年,我市主要海水浴场中棒棰岛、金石滩、夏家河、三官庙(金州区)、塔河湾(旅顺口区)和仙浴湾(瓦房店市)浴场水质评价为优,海之韵和泊石湾(开发区)浴场水质评价为良,傅家庄浴场水质评价为一般,星海湾和星海公园浴场水质评价为差,海水浴场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星海湾和星海公园浴场粪大肠菌群年均值分别为1.6×104个/升和1.4×104个/升,超过国家海滨浴场游泳适宜度分级规定中质量等级四级限值。与上年相比,大连市区南部海域海水浴场傅家庄、星海公园、星海湾粪大肠菌群均值略有下降。

各海水浴场水质状况,三官庙浴场最好,其余依次为:塔河湾浴场、金石滩浴场、夏家河浴场、仙浴湾浴场、棒棰岛浴场、泊石湾浴场、海之韵浴场、傅家庄浴场、星海公园浴场、星海湾浴场。

1.3河流

2005年,碧流河、英那河、大沙河和庄河水质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复州河、登沙河水质较差,其中复州河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项目为:粪大肠菌群超标8.2倍,石油类超标2.6倍,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均超标0.2倍;登沙河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项目为:石油类超标0.4倍、挥发酚超标0.2倍、生化需氧量超标0.1倍。与上年相比,庄河总磷略有下降;复州河石油类、总磷和氨氮有所下降;登沙河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有所下降,石油类、总磷略有上升。其它河流水质保持相对稳定。

各河流水质状况,大沙河最好,其余依次为:碧流河、庄河、英那河、登沙河、复州河。

1.4饮用水源

2005年,城市饮用水源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水质良好,各项常规监测项目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特定监测项目均未检出。

?

1.5废水排放

2005年,全市废水排放量56,533万吨(不包括80,802万吨循环海水排放量),比上年增加7.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2,769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75.7%,排放量比上年增加7.4%;生活污水排放量13,764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24.3%,排放量比上年增加7.5%。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1万吨,比上年增加13.0%;氨氮排放量1.36万吨,比上年增加19.8%。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8,065吨,比上年增加17.5%;氨氮4,070吨,比上年增加66.5%;石油类439吨,比上年增加17.1%;挥发酚17.44吨,比上年减少2.7%;氰化物2.30吨,比上年增加21.7%。

全市工业废水主要排放区域是甘井子区,排放量34,684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1.1%;其次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排放量6,323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4.8%。

全市工业废水主要排入海域是大连湾,排放量34,274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1%;其次是大窑湾,排放量5,560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3.0%。

全市工业废水主要排放行业为石油加工业和化工业,其中石油加工业排放量24,756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7.9%;化工业排放量14,423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3.7%。

2.大气环境

2.1城市空气

2005年,大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7天,占全年95.1%,其中优61天,比上年减少14天。金石滩优良天数最多,占全年97.3%;甘井子工业区优良天数最少,占全年67.4%。全年空气质量日报首要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占81.4%;其次为二氧化硫,占18.6%。

大连市区自然降尘年均值为15.7吨/(平方公里·月),超过辽宁省标准1.0倍,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8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值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0.032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值0.4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略有上升,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基本持平。

大连市区空气质量状况,金石滩地区最好,其余依次为:旅顺、七贤岭、金州、开发区、傅家庄、周水子、星海三站、青泥洼桥、甘井子。

2005年,大连市受外来沙尘天气影响5次,影响时间累计为123小时,受其影响城市空气质量日报API值最高达500,为重污染。全年市内四区扬尘量2.9万吨,其中房屋拆迁扬尘1.3万吨、建筑施工扬尘0.9万吨、交通扬尘0.7万吨。

2005年,大连市区降水pH值范围在3.60~7.91之间,部分区域出现酸雨,其中市区南部酸雨频率相对较高。全年市区酸雨频率为24.8%,比上年增加9.3%。

2.2废气排放

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5.3%;烟尘排放量5.90万吨,比上年增加2.2%;粉尘排放量2.0万吨,与上年持平。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1,454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8.32万吨,比上年增加12.6%;烟尘2.53万吨,比上年减少10.6%;粉尘2.0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市工业废气和污染物主要排放区域是甘井子区,废气排放量814亿标立方米,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6.0%;二氧化硫排放量5.0万吨,占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0.1%;烟尘排放量0.64万吨,占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5.3%。

全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主要排放行业是火力发电业,废气排放量473亿标立方米,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的32.5%;二氧化硫排放量4.31万吨,占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1.8%;烟尘排放量0.96万吨,占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7.9%。工业粉尘主要排放行业是非金属矿物业,排放量1.58万吨,占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的79.0%。

3.声环境

3.1区域和功能区环境噪声

2005年,大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5.9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5年,大连市区各功能区中0类、1类、2类、3类功能区噪声昼、夜间均值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昼间均值超标2.6分贝,夜间均值超标12.5分贝。与上年相比,3类功能区昼、夜间噪声均值有所下降,其余无明显变化。

3.2交通噪声

2005年,大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9.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与上年持平。市区道路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干线长度为107.0公里,占道路交通干线总长度的68.6%,比上年增加15%。

4.电磁辐射

2005年,大连市区空间电磁辐射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环境电磁辐射监测值全部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5.固体废物

5.1工业固体废物

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55万吨,比上年增加10.4%。其中粉煤灰和炉渣168万吨,占总量的65.9%,产生量比上年增加19.1%;危险废物6.2万吨,占总量的2.4%,产生量比上年增加1.6%。

5.2生活垃圾

2005年,大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97.8万吨,比上年增加2.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81.8%。

6.生态环境

6.1森林

2005年,全市农村植树1.04亿株,新增造林、封山育林各3.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41.5%。

6.2城市绿化

2005年,新增绿地105万平方米,植树64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3%,比上年增加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平方米,新改建公园7处。

6.3自然保护区

全市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个,市级6个;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245.5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全市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个,地表水水源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及水源保护区陆域总面积1,153.3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17%。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大连市环境保护总投资46.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4%。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3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28.5亿元,各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投资3.6亿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0.4亿元。

区域污染防治2005年,历时三年的“蓝天碧海绿地工程”已完成25项,其它9项正在实施,本年度完成金州第二水泥厂搬迁等三项工程。历时五年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已完成13项,正在实施10项,其它5项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本年度基本建成虎滩污水处理厂和泉水污水处理厂。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能力为37万吨/日,与上年持平。

2005年,开展了甘井子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范围包括四大污染区域:即搬迁大化、大钢等污染企业,对该区域约5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开发;整治棉花岛渣场,对位于该区域的大染、氯酸钾厂等企业进行搬迁,对整治后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规划开发;关闭鞍钢甘井子石灰石矿,对该区域及周边地区约4平方公里进行规划改造;搬迁大水泥,对厂区和所属矿区约1平方公里进行规划和开发。10月,下发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甘井子区非煤矿山的通告》。目前,已完成甘井子区区属31个矿山和鞍钢石灰石矿、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大连水泥集团的现场调查;完成大化棉花岛渣场振兴路南侧1,700米长,50米宽的绿化带工程,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完成大化棉花岛南渣场整体填埋工程,改变了渣场环境景观;完成了北渣场按规划道路分格填埋工程,有效防止了大化排放碱渣无序蔓延的问题。

烟尘整治工作全年完成烟尘区域整治7片,实现并网供热面积202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全市拆除锅炉203台、烟囱165根,减少燃煤2.2万吨,削减大气烟尘272吨、二氧化硫254吨、氮氧化物212吨。

2.工业污染防治

2005年,全市共对152个污染源下达了治理计划,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26项,其中废水治理项目39个、废气治理项目63个、固废及污染源关停等其它项目24个,治理总投资1.5亿元,共削减化学需氧量398吨、烟尘565吨、二氧化硫398吨。

继续实施重污染行业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完成水产加工行业限期治理工作,本年度验收企业11家,累计完成71家。开展造纸行业污染专项核查工作,对废水治理水平较低、污染相对较严重的36家造纸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

2005年,对6家企业进行环保审计,创建环保模范企业10家,有2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此,全市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100余家。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全市年排放工业废水达标量41,832万吨,排放达标率97.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年去除量13,922吨,氨氮年去除量2,322吨,石油类年去除量573吨,挥发酚年去除量80.92吨,氰化物年去除量2.39吨。

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废气中二氧化硫年去除量13.2万吨,烟尘年去除量76.2万吨,工业粉尘年去除量29.7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90.9万吨,综合利用率74.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3.2万吨,两者合计占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95.7%。

危险废物管理对450家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进行了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对174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现场监察,对51家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全年共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3,700份,处置危险废物4.4万吨,综合利用1.8万吨,危险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率为100%。

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活动,对全市放射源进行彻底排查,共核查涉源单位91家,放射源2,087枚。完成14家涉源企业的《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的预审和发放工作,对23家企业521枚放射源办理转让手续。完成64枚废弃放射源的贮存工作。

3.生态环境建设

2005年,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完成了6个乡镇的环境规划,有3个乡镇被命名为“大连市生态示范乡镇”。编制了《大连市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管理体系规划及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乡镇开展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前期工作。

4家企业被大连市环保局命名为第二批“大连市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

4.环境法制建设与执法监督

环境法制建设2005年,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管理规定〉的通知》、《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大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的通知》等政府规范性文件。对我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区划”作了进一步调整,已报省政府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全年新批建设项目6,145个,否定建设项目120个,验收竣工项目3,318个,查处违法建设项目78个。组织了重大项目行政许可听证。

2005年,大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首批规划环评试点城市。开展了大连城市发展规划(2003-2020)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发区和长兴岛的规划环评也已经全面展开。

环境信访全市共受理各类信访6,256件,比上年下降12.6%。其中噪声污染投诉3,942件,占63.0%;大气污染投诉2,030件,占32.4%;废水污染投诉204件,占3.3%;其它污染投诉80件,占1.3%。

环保专项行动2005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针对环境噪声,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破坏与矿山整治等15项重点专项,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期间共检查企业3,195家,查处违法企业314家,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3个,关闭取缔企业12家,停业治理企业5家;全市共有各级挂牌督办污染企业99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1家,各区市县82家。

机动车污染监管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了年度检测、路面监管和停放地抽检“三位一体”的监管手段。3月1日我市正式实行机动车排放年度检测制度,检测线年检车辆10.87万辆;加大了路面监管力度,路检车辆6.3万余台,处罚超标车辆0.76万余台,路检合格率88%;实施了停放地抽检,有效地遏制了冒黑烟超标车辆上路行驶的势头。

5.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设

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大连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大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编制了《大连市环保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大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按照环境安全风险源单位性质,分类制定了关于全市环境风险源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编制导则》,重点风险源单位编制了相应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与污染事故防控对拥有危险化学品数量、品种较多以及环境敏感区内的环境安全风险源单位的环境安全危险品及环境安全管理情况开展重点排查工作,共排查出化工产品生产企业、电镀类企业、危险化学品大型储运企业、放射源单位等各类环境安全风险源单位523家,排查放射源1,856枚。对存在违反环境安全监管规定的39家单位现场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针对15家环境安全重点风险源单位在环境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下发了关于企业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6.环境监测与信息

2005年,环境监测部门开展了环境质量、污染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监测,全市累计完成环境监测数据140余万个。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及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和饮用水源水质月报。

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污染事故监测13起、监督与仲裁监测49家。承担了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十八项分析方法的标准编制工作;完成了“大连市空气污染监控系统”等4项监测科研课题。组织完成全省黄渤海海域水质监测工作;完成《辽宁省“十一五”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2005年,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增强网上申报、网上公示和网上审批等服务功能。实现了排污申报、建设项目审批、危险废物管理等工作的网上办理。

7.环境宣传与教育

2005年,开展了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举办了第二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月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开展了以“平凡中的感动,奉献中的精神”为主题的“大连市首届十大环保人物”评选活动,30万人参加投票,网上点击20万人次。最终评选出王子峰、中里仁、孙丽云、刘晓东、杨君德、张久新、张华民、张德利、姜吉禹、徐海等10人为我市首届十大环保人物。王子峰、姜吉禹还获得了辽宁省首届环保十杰人物称号。

组织开展了“播种绿色—环保承诺”公益植树活动、纪念“世界地球日”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暨中山区中小学环保主题读书日活动、高校环保志愿者义务清理凌水河两岸垃圾活动和中国·大连2005潜水环保行动等系列环保公益活动。

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评选绿色酒店5家、环境友好企业9家;评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4家医院为大连市首批“绿色医院”,评选中山区桂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1家单位分别为大连市首批“绿色卫生服务中心”、大连市“乡镇绿色医院”;评选出大连市第三批绿色学校33所。

8.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

2005年,我市环保科技成果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被确认为市级环保科技成果3项,完成市环境科研课题8项,新立科技计划项目10项。

2005年,大连市从事环保相关产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287家,从业人员2.27万人,完成环保产业产值4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获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A类2项,B类11项。获国家重点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示范工程4项。获得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生活污水类甲级4个、乙级17个,工业废水类甲级6个、乙级14个。获省建设厅建筑企业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14个。通过国家和辽宁省环保产品认定20项。

“十五”环境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得到控制,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大连市空气污染为煤烟、扬尘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城市空气质量以良好为主,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6%;空气四项污染物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自然降尘年均值超过辽宁省标准;大连市区出现酸性降水;受外来沙尘天气影响19次,主要发生在春季。与“九五”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硫基本持平,其余各项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

9次,比“九五”期间明显减少。近岸海域水质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其次为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主要污染海域为大连湾。与“九五”相比,除大窑湾、市区南部沿海无机氮不同程度上升外,大连市区近岸各海域各主要污染物均为下降或基本持平。

大连市饮用水源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水质保持良好。碧流河、英那河、大沙河、庄河水质较好,各项污染物均值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复州河和登沙河水质相对较差,多项指标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九五”相比,地表水水质部分指标浓度有所下降。

大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符合国家标准。市区部分功能区环境噪声仍有超标现象。影响大连市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与“九五”相比,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及功能区噪声无明显变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五”期间,大连市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契机,实施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大连中药厂、大富彩印等85家企业被整体迁出城市中心区,减轻了城市环境压力,使城市格局更趋合理。

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市区基本建成虎滩和泉水污水处理厂,长海县建成四块石污水处理厂,瓦房店市建成污水处理一厂。开工建设了凌水污水处理厂。

加大了拆炉并网和集中供热力度。实施供热并网区域37个,实现并网面积1,200万平方米,拆除锅炉1,197台,拆除烟囱892根。泰山热电厂一期工程、东海热电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城市中心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3.9%。

取得了区域性综合整治的阶段性成果。对飞机航线下,黑石礁、凌水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环境面貌取得明显改观。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资金达175.8亿元,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2.06%。大连市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20项环境指标考核中继续名列前茅。

工业污染防治:“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老污染治理项目2,008个,总投资5.5亿多元,削减化学需氧量0.33万吨,烟尘1.5万吨,粉尘0.69万吨,二氧化硫0.7万吨。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通过“禁磷”、控制白色污染及加强对我市销售和使用高硫、高灰分煤炭的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启动了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各种废物的总体削减率10%左右,直接增加经济效益约3,000万元/年。

“十五”期间,大连市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针对我市固废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开展了对废油、废蓄电池、感光材料废物、含汞废物和医疗污染的专项整治工作,强化了对汽修行业和电镀行业的监督管理,对小炼油厂进行了清理整顿,规范了对各类重点危险废物的管理。非典防治期间,我市及时开展“非典”防治工作,对全市213家重点医疗单位进行了严格的现场监督检查,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全面规范了对全市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

“十五”期间,建立了全市放射源动态管理档案;对放射源实行一源一卡的“身份”管理;对核技术应用单位实行安全许可准入制度、放射源转入转出和放射源的异地使用实行审批、备案制度;全面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辐射环境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我市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减少。加大了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保证了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旅顺口区成为我市第二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甘井子区红旗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至2005年,考核命名“大连市生态示范乡镇”16个;“大连市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个,其中4个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开展矿山环境整治工作,从2001年开始市环保局对全市505家具有开采许可证的矿山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2002年和2003年,又陆续对甘井子区、金州区和旅顺口区的210家矿山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近几年的矿山环境整治,我市的矿山环境有了改观,近郊陆续关闭了矿山近百个,部分矿山还开始了生态恢复试点建设。

环境法制建设与执法监督: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先后出台了《大连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告》、《关于限期拆除市区内分散燃煤锅炉等污染设施的通知》等12部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强化了环境执法监督工作。“十五”期间,共审批建设项目20,447个。开通了“12369”环境举报投诉热线,受理各类信访4.1万件,处理率达到100%。开展了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关闭了南关岭木材市场,拆除木材烘干窑84座;关闭了16家矿山,查处了一批未办理环保手续、污染严重的企业。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二起环境污染犯罪,有力地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机动车污染管理取得成效。义务检测机动车4,600余台,路检车辆25.2万余台,处罚超标车辆3.6万余台,路检合格率由1998年底的不足70%提高到目前的88%,有效地降低了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环境监测、信息与科技:“十五”期间,大连市的环境监测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累计完成各类环境监测数据630余万个。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规模不断扩大,金州、旅顺、开发区、金石滩、高新技术园区、瓦房店均实现了空气连续自动监测,全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增至12个。开展了环保审计、清洁生产审计、装置运行检查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监测等开创性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市环境信息网络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连通;电子政务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五年总计开发了环境预警系统等10余套环境管理软件,提高了环境监管能力;建成了大连市环保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方便了公众交流。

“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环境科学研究投资力度。完成国家、省和市级环境科研项目45项,有13项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计划。

环境宣传与教育:“十五”期间,初步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实行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和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成立了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环保志愿者成为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社会力量。由市民广泛参与的“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万名环保志愿者下社区”、“大连市十大环保人物”评选和“十佳生态景区”评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为我市环境保护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环保意识教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大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了环保课,普及环境知识做到了从小抓起。绿色创建活动全面展开。目前全市共有环境友好企业9家,绿色社区、医院、学校、酒店、幼儿园已达137个,绿色家庭200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学校16所,绿色社区9个,省级绿色家庭10个,全社会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

环保产业与国际合作:“十五”期间,大连环保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形成包括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洁净产品生产五个领域且跨行业的产业结构。“十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132.8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0.6%。

“十五”期间,大连市环境保护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泛与深入,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大连市政府代表团赴意大利都灵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2001年度“全球环境500佳”颁奖活动,并会见了联合国环境署主任托普费尔博士;大连市环保局代表市政府参加了由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在日本北九州市共同举办的“北九州倡议网络第一次会议”;大连市环保局与日本北九州KITA签署了“清洁生产调查”的合作协议,并于2002年完成了此项合作调查项目;2004年大连市成为东亚经济交流机构环境分会副主干城市。大连市分别于2002年、2004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环保产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来连实地考察和洽谈环境合作事项的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59个、共计656人次。















1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