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定节气(一):“平气法”与“定气法”

 则宬 2021-01-21

古人批八字时,在定节气时用的是“平气法”,而清以后定节气用的是“定气法”。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平气法”和“定气法”分别是什么。

平气法

平气法:又称恒气法,就是将一回归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每过1份时间就到了一个新的节气。
其来源可追溯至《淮南子·天文训》中。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放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者比夹钟......

也就是冬至后15日为小寒,小寒15日后为大寒,大寒16日为后立春......
通过所述你会发现,说是平分,其实也并不都是完全平分,每季节是按照15、15、16、15、15、15的循环规律来排定的。
那么按行文所描述,计算出来的一年为(15+15+16+15+15+15)×4=364(天),比现在常用的1年365.2422天,少了1.2422天。如果按此纪年,那么用不了150年,一年中的冬夏岂不颠倒?难道古人没有发现吗?
我们再来看《淮南子·天文训》,就是“平气法”之前的段落。

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 日行一度而岁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岁而积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复合,故舍八十岁而复故曰。

日行一度”,即1度为1天,“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既是说一年为365.25天。这样看来是不是准确很多!
那么平气法定节气时,每年产生的误差怎么处理呢?
我们再回归原文,其段结尾曰“......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注意,行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大雪后十五日即为冬至。
那么冬至怎么确定呢?
尊天象!
冬至,阴之极也。《史记·天官书》有载“冬至短极,县土炭,炭动,鹿解角,兰根出,泉水跃,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
可见,冬至日、夏至日的最终确定是以天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由此可知,《淮南子·天文训》中提及的平气法只是定节气时为方便使用而制定的一套简易算法。在实际历法编纂时,先用冬至定起始点,后用平气法进行节气推算,再用实际观测的冬至、夏至对节气进行修正,以确保历法的正确。

定气法

随着天文历算的进步,人们对天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北齐时期(公元565年前后),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也就是太阳每走过15°的时间并不是均等的,存在着“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隋书·天文志》)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还对太阳一回归年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定量描述。

最终给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份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改正数值表格,即“日躔表”。并导致了内插法的诞生。为区分之前平分时间而定节气的方法,此种以太阳实际运作轨迹来定节气的方法被称之为“定气法”。从而开启了中国历法上的平气、定气之分。

唐《宣明历》

简单的说,定气法就是将太阳行使的黄道角度平均分成24份,每份15度,从冬至开始,太阳每到相应的位置,就是对应的节气。

那么是平气法定气法孰优孰劣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的范畴,是对太阳相对位置的说明。

平气法确定二十四节气时,能够保证各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在置闰月时很方便,但不能保证冬至时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而按定气法确定二十四节气时,二十四节气就有了准确的天文意义,与一年中太阳照射的变化有了固定的关系,因而是最符合天象的方法。但每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则不再是均匀分布了。

可谓各有优劣。

但既然定气法更符合天象,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一直是用平气法呢?

节气与阴历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纪年是阴阳合历,用月行记月,用日行记年。因为相应的周期不同,产生了偏差,需要通过置闰进行修正。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那么如何置闰呢?在先秦时期,统一为年底置闰。即在1年的最后增加一月,以为闰月。

《颛顼历考》
如: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三十一年,都是九月后置闰,即为“后九月”。这是因为秦历以冬十月为正月,所以九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汉武帝时,《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从而阴历置闰月时就有了天象标准。
也就是在这19年中的235个月里,哪个月没有中气,即置为闰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而采用定气注历的话,因为定气的长度大小不一,长者16天,短者14天。所以在节气长度较小的月份里,一个月可能出现3个中、节气,而在节气长度较长的月份里,一个月可能只有1个节气,和闰月相同,则使得节气及闰月的推算变得复杂。

如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十二月,在一个月中就有三个节气。
因此,从历法的角度来看,用平气法注历是有相当的方便之处的。

所以,在隋唐时期以后,历法中虽然涵盖了太阳运动不均匀性的“日躔盈缩”运算,但只有在日月交食等需要精确推算的问题上才使用定气法。而在编订历法、排布节气时,继续使用定气法这个简便算法。

以恒气注历,以定气算日月交食。

唐·僧一行《大衍历议》
也就是说,上升到国家级预测时,就用更为准确的定气法。而用于民间历法时,则使用计算简单的平气法
此后,平气注历也就成为了中国历法上定节气的“惯例”,千年未变。
但后来由于一个外国人的介入,又将“是用平气法还是定气法注历的问题拉回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并引发了影响后世的清初“节气之争”。

那么我们现在定节气用的是平气法还是定气法呢?待下文细说~~

更多民俗禁忌,欢迎关注融易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