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气候公报2006年(简介)

 涛儿—taoer 2021-01-21

内容简介

本公报简要介绍了2006年中国气候状况、异常气象事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006年我国重大气象事件有:2006年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我国;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横扫我国南方七省(区);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高温伏旱;春季森林火险等级高,雷击引发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强沙尘暴频袭我国北方,北京一夜降尘33万吨;暴雪封阻旅客春节返乡;夏季暴雨洪涝导致福建高考延期;北方出现近14年来最严重的酸雨;12月太阳连续强烈爆发等。

2006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6.7毫米,较常年偏少16.2毫米;冬季全国平均降水量略偏多,春季接近常年同期,夏、秋季偏少。全国年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秋季全国平均气温均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2006年,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各类气象灾害中,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最多,干旱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多。2006年热带气旋登陆早,登陆时间集中,且强度大、灾情重,是近10年来热带气旋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干旱面积较前两年偏大,且局地干旱非常严重,重庆、四川夏季持续少雨,加之遭遇罕见高温热浪袭击,分别出现百年一遇和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秋季我国中东部地区温高雨少,出现大范围秋旱。2006年我国没有发生大范围严重洪涝灾害,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较常年偏小,但部分地区暴雨洪涝或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全国降雹次数比常年偏多,风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常年重。春季,我国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5次,均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低温冻害和雪灾受灾面积较常年偏大,损失偏重。2006年北方出现了14年以来最严重的酸雨,降水酸度显著增强,酸雨频率明显增多。2006年12月,太阳连续发生强烈爆发事件,这是1957年以来太阳活动低年中最剧烈的一次。

总的来看,2006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99年以来最重,气候条件对农业而言属一般年景。

目录

摘要(中、英文)

一、气候系统监测

(一)我国基本气候概况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天气气候事件

(三)热带大气-海洋状况

(四)东亚夏季风

(五)各雪

二、气候影响评价

(一)气候与农作物

(二)气候与水资源

(三)气候与能源

(四)气候与生态环境

(五)气候与空气质量

(六)气候与交通

(七)气候与健康

《中国气候公报》编审委员会

2006年中国气候大事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