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

 咖啡加浓茶 2021-01-21
概述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诱发的炎症性疾病,长期嘌呤代谢活跃、嘌呤摄入过多或尿酸排泄障碍,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引起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晶体沉积,进而出现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和软组织炎症、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损坏。高尿酸血症亦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盐结石形成。痛风患者早期积极降尿酸治疗,可延缓或阻止脏器损害。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gout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与遗传有一定相关性
并发疾病
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急性肾衰竭
治疗周期
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关节剧烈疼痛、痛风石、肾区疼痛、血尿

好发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者、剧烈运动者、酗酒者、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放化疗后的患者
常用药物
双氯芬酸、秋水仙碱、别嘌醇
常用检查
血尿酸测定、超声检查、X线检查、双源CT检查
疾病分类

原发性痛风

占绝大多数,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多为尿酸排泄障碍引起,具有一定家族易感性。

继发性痛风

主要由于肾脏疾病、药物、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如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铅中毒以及使用呋塞米、乙胺丁醇等药物引起的痛风。

特发性痛风

此类痛风原因不明,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尿酸盐肾病和硝酸盐尿路结石等情况。

病因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一般是体内尿酸过多,尿酸结晶在关节、体液和组织中积聚而导致痛风。

主要病因

高尿酸血症

临床上5%~15%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患者尿酸发生排泄障碍,或者生成尿酸过多,使体内尿酸增高,可导致痛风。

其他疾病

如Ⅰ型糖原贮积病等可导致尿酸代谢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尿酸生成过多;慢性肾脏病,因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而使尿酸增高。

药物因素

如味塞米、吡嗪酰胺、阿司匹林等抑制尿酸排泄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继发性痛风。

流行病学
  • 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为1%~3%,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其中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比例为15:1,而且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人群。

好发人群
  • 有痛风家族史,如直系家属有痛风的发作病史,痛风几率比正常人几率要高。

  • 60岁以上本身肥胖的男性或绝经以后的女性患者。

  • 本身有一些基础病的患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

  • 长期嗜酒、长期喜欢吃大量肉食,并且饭局比较多,应酬比较多者。

诱发因素

药物因素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环孢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烟酸、华法林、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能力,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而诱发痛风。

摄入高嘌呤食物

肉类、动物内脏及部分海鲜如贝类,属于高嘌呤食物,大量摄入可被身体分解为尿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

饮酒

过量的酒精摄入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啤酒中嘌呤成分含量比较高,诱发痛风的风险最高。

症状

痛风患者无症状期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但痛风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症状,同时伴有肾脏病变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无症状期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但尚未发生痛风。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达数年,有些可终身不出现症状。

急性关节炎表现

  • 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到达高峰,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 首次发作累及单一关节,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

  • 发作呈自限性,多于两周内自行缓解,红肿消退后受累关节处皮肤脱屑。

  • 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

  • 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可伴有发热。

痛风石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处。痛风石的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隆起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

慢性关节炎表现

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并可造成残疾。

肾脏病变症状

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可有肾脏损害,其症状也非常典型,需要警惕,包括血尿、排尿困难、水肿等。

其他症状

除常见的关节相关症状,患者有时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心率加快、全身不适感、畏寒等。

并发症

痛风性肾病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尿酸性肾结石

可从无明显症状至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肾积水、肾盂肾炎或肾周围炎等表现。

急性肾衰竭

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甚至输尿管,患者会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就医

痛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

就医指征
  • 当突然出现或持续有至少一个关节剧痛、肿胀、患处压痛以及皮肤发热、发红,建议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痛风的患者,若出现肾区疼痛,甚至血尿,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肾区疼痛、血尿等,可到肾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有关节疼痛吗?疼痛多久?有无肾脏疼痛?

  • 既往检查尿酸是否有异常情况?

  • 是否饮酒或食用高嘌呤食物?

  • 家族中有无高尿酸血症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该检查为诊断痛风的最佳检查,进行关节穿刺液或痛风石样本检查,可通过其中是否有尿酸盐结晶,确诊是否患有痛风。

血尿酸测定

作为常规辅助检查,应在距离患者发作4周后,未行降尿酸治疗情况下进行检测,且由于血尿酸存在较大波动,有条件者应反复检测,取最高值。成年男性血尿酸值为208~416μmol/L,女性为149~358μmol/L,绝经后接近于男性。

尿尿酸测定

此为常规检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超声检查

关节超声检查见双轨征,是痛风比较特异的表现。

X线检查

可显示关节损害或痛风石,用于辅助诊断,但痛风早期X线一般无显示。

CT与双源CT

CT检查在受累部位可见痛风石影像,双源CT能特异性地识别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辅助诊断痛风。

诊断标准
  • 成年男性突然发生第一跖趾、踝、膝等处单关节红、肿、热、痛,伴血尿酸增高,即应考虑痛风可能。

  • 滑囊液检查找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发生在指间关节、腕部等,持续疼痛,休息后加重,多有关节变形。而痛风少,常首发第一趾指关节疼痛,为夜间剧烈疼痛。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多为游走性疼痛,受累关节多为下肢关节,无关节变形,痛风可出现关节变形,通过此临床表现可鉴别。

治疗

痛风的临床治疗目标包括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治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关节等所引起的并发症,防止尿酸性肾结石形成。

治疗周期
痛风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急性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进行抗炎止痛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药

缓解关节疼痛及肿胀通常有效,常用药物包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依托考昔等。疼痛和炎症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一段时间,以防症状再次出现或由于使用降尿酸药物致使血尿酸下降过快引起的关节炎再次发作。

秋水仙碱

是传统的治疗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对非甾体抗炎药有禁忌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有效、不良反应少,在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好。目前不主张服用大剂量秋水仙碱,因为剂量过大会引起腹泻、肝损害或白细胞低等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治疗无效或禁忌、肾功能不全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与非甾体抗炎药类似。此外,还可使用其他镇痛药、休息、夹板固定和冰敷来减轻疼痛。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痛风石的患者,应行降尿酸治疗,将患者血尿酸水平稳定控制在300~350μmol/L范围,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别嘌醇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药物热、肝酶升高、骨髓抑制等。

非布司他

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轻度肝功能异常等。

苯溴马隆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皮疹、肾绞痛、粒细胞减少等,罕见严重的肝毒性。

丙磺舒

可以抑制尿酸盐在近曲肾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而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节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溶解,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选择剔除痛风石等手术治疗,可避免长期发展导致关节变形。但目前剔除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具体术式尚未完全统一。在国内开展相关治疗应严格规范手术的适应症,权衡利弊,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后短期以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预后

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并配合医嘱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能否治愈

痛风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若发展为慢性期病变可导致关节变形,但部分患者可经手术矫正恢复,如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者,其死亡风险可能增加。

复诊

进行降尿酸治疗后,建议开始每月复查一次,以明确治疗效果。待病情稳定后,可以每1~3个月复查一次。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及时复查血糖、血压等水平。

饮食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营养过剩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痛风患者长期坚持正确的饮食方式极其重要。

饮食调理
  • 限制酒类饮品的摄入,特别是啤酒,减少果糖饮料的摄入。

  •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常见高嘌呤食物包括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金枪鱼等。

  • 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 多吃高钾质食物,如香蕉、西兰花、芹菜等。

护理

痛风患者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同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痛风的疾病,高风险人群特别是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日常护理
  • 保持体重,每日适量运动,避免过度肥胖。超重或肥胖应该减轻体重,但应循序渐进。

  • 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突然受凉。

  • 禁烟,痛风患者或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尽可能做到不抽烟。

特殊注意事项
  • 停用可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或按照医嘱服药。

  • 若已有痛风石,穿着柔软的衣物,避免摩擦使痛风石皮肤破裂,极易感染,很难恢复。

预防

造成痛风发作的原因有很多,治疗不当、饮食习惯、不坚持治疗等都容易引起痛风反复发作,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 控制体重,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要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为主。

  • 饮食上要少食动物内脏、鱼类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应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多食发面食品、放碱的粥和根茎类蔬菜。

  • 防止高血脂,高血脂会影响尿酸排泄而导致痛风。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吃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

  • 注意适当休息,不要剧烈活动,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 合理用药、防止发生由药物引起的血尿酸增高。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尿剂、青霉素、抗结核药等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应定期检测血尿酸以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

  • 控制吸烟、喝酒,不酗酒,尤其注意禁喝啤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