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琦:七七年高考纪事

 故人旧事2020 2021-01-21

          七七年高考纪事                                   作者:刘 琦   

  
       1977 年,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的八月四日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全国科技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大学校长等出席了会议。
       在会议召开中途,他利用插话的机会,具体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十六字建议,即“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当场听了他的建议后说:“可以吸收你这个建议的四分之三,领导批准可去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今年就恢复,否则又要耽误一代人“在场所有与会代表及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的服务员,听了邓小平这番话后,格外激动,大家集体站起身足足鼓掌达5分钟之久,全体与会代表都意识到中国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邓小平一锤定音,决定恢复已中断十二之久的全国高考,《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权威媒体在1977年10月21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大标题及显赫的版面,及时发布这个消息。消息传出,人们奔走相告,神卅大地一片沸腾,全国共有五百七十万人报名参考。
         这么厐大的报考队伍集中了从1966年停止高考后的老三届新三届等共十二届考生,他们中有煤矿工人、炼钢工人、下乡支青、支边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很多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历经磨难,饱受苍桑。“我劝天公重抖数,不苟一格降人才。”
        高考制度的恢复,高考报名大门的打开,让社会各界有志青年有了重新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中有已结婚、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也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相互间岁数跨度很大。常规高考时间都在一年的六、七月份举行。
        这一年高考很特别,是1977年深冬、年底举行。由于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当时考卷并不是全国统一命题,而是由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考试。

1977年我已从部队文工团转到重庆大学工作。在重庆大学的高考报名处,我果断地报名参加高考,加入了全国五百七十万考试大军的滚滚洪流。当时填报志愿是在高考考试前,即报名时同步地填报志愿。在重庆大学高考报名处,我拿着载有全国各高等院校在重庆招生的招生指南反复阅看,在报名表填志愿一栏,写下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四川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等自己心仪的大学院校系科的名称。   
 从报名到考试,中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白天还要照常上班,只有利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各科文化课的突击复习。由于从小我就喜欢语文课、史地课,吃老夲复习还有基础,但数学问题就大了,66年小学毕业时我们只学了算术的加减乘除,后来1969年至1970年复课闹革命期间也只简略地学了方程等课程,基础差、缺口大、困难多、怎么办?“车到山前必有路“。
当时可供参考的书和资料很少,也没有一个复习大纲及范围,我首先从家里书房的旧纸箱里,翻出了哥哥姐姐们文革前上初、高中曾用过的教材,虽然这些书由于年代久远,已泛黄并积满了尘灰,但每页每篇的还字句清晰,内容周全,仍可作为学习的槛夲。我用鸡毛掸子将一本本教材的尘灰抖落干净,重新翻开书页进行复习。

父亲是重庆大学采矿系的工科教授,数理化烂熟于心,于是我就让父亲给我具体进行数学辅导。在桔黄色的台灯下,每晚父亲都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给我讲解数学的基础知识,补习完毕后,我即背公式定理,并大量地做各种习题,以熟悉掌握数学学科的关键知识点及规律。
每天都要熬夜复习到凌晨一、两点,才拖着疲惫的状态上床休息。重庆大学是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各方面师资力量都很强。很多教师的子女及职工也踊跃报名参考,为了给这些人补习文化基础课,马列主义教研室及基础部数学、化学、物理等教研室的老师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义务为大家开设高考考前辅导讲座课。地点在重庆大学五教学大楼及七教学楼。
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和弟弟带着笔和本也早早来到补习课的教室,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坐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我们俩认真听讲,并作好听课笔记,回到家里再强化复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连续一个多月的突击复习,挑灯夜战,虽然身体透支不小,但掌握熟悉了许多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的知识点,为参加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重庆市还属四川省管辖,我们参加考试的准考证上写的是四川省高等院校考试。虽然是深冬季节,朔风怒号,寒气逼人,但考生们的心中却是热气高涨、激情飞扬。 

我参加的是四川省的文科类高考,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考试地点在重庆一中考场。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史地。重庆一中考场的卷子,全部由项家院发出。项家是一座明末时期修建,有着500多年历史古色古香,很有历史苍桑感的老宅大院。它是重庆一中校部办公地。当看到负责考务的老师拿着高考考卷从院走向各考场时,那种神圣感由然而生。
上午9点,语文考试准时开始,当语文考卷发下后,我迅速流览了考题,考题分为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两大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涵盖了汉语拼音注音、修辞手法判断、古文今译解释、字词成语辫析改错等多项内容。最后是作文。
我低头胸有成竹地做着每一道题,并顺畅地在第一部分考题中写下“比喻、排比、想象“……等答案。在第二部分改错题中有一道题是改正“孜√“的错别字,我脑中迅速反映曾在报上多次看过甘孜阿坝自治卅的新闻报道,里面反复出现甘“孜“的孜字,所以我毫不费力地写出了正确的孜字。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还有一道考题是默写毛泽东诗词《蝶恋花一一答李淑一》,分值是六分。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都被谱成歌曲四处传唱,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首《蝶恋花一答李淑一》,也不例外,当时被谱成多种版本的曲式旋律传唱,有用抒情悲切的曲式结构谱写的,有用苏州评弹的曲调谱写的。曲调多样,风格各异。

我在答这道题时就下意识不可控地轻轻哼唱起这首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旋律,一边哼唱一边写下每一句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当我全部默写完这首诗词后,我侧耳倾听,前后左右的考生都在哼唱这首歌曲,旋律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家各自都哼着自己最熟悉的不同曲式、不同版夲的这首毛泽东的诗词歌曲。
以帮助回忆每字每句的歌词。有的考生是闭着嘴用鼻腔轻轻哼唱,有的考生半张着嘴轻轻吟唱,男生浑厚低沉,女生透明清脆,虽然大家都是轻轻哼唱,但一间教室几十个考生,轻轻哼唱的音流汇聚凝结,声响气场还是很大的。这一刻,严肃规范的高考考场,似乎变得轻松舒展了许多,好像突然添上休止符,幻化为一段音乐课男女混声合唱的哼咪弱声练唱。
现场的监考老师很宽容、颇具人性化,并没有制止大家的哼唱。就这样,一道分值整六分的题,我们一边哼唱,一边书写,在哼唱声中完成了答题。    
语文作文是给出了一篇写一位矿工的文章,让你写读后感,题目自拟。我审题后思考了片刻,自信满满,按作文提示的要求,挥笔疾书,刷刷地写下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第一天下午是考史地,第二天上午考政治,下午考数学。史地考卷上有一道分值一分的题是按提示,默写即解释毛主席语录:“阶级斗争,一些阶级消灭了,一些阶级胜利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语录我们是天天读、日日学、很多语录我都背得滾瓜烂熟,因此这道题我答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前一个多月挑灯夜战的复习,使自己在考试中状态发挥很好,我沉着镇定地应战,很好地完成了各科考试。
当年四川省的高考,程序上是高考完毕后,有一个考生初选上线的张榜公布。重庆大学的初选上线公布点是在饶家院门前,饶家院是重庆大学的发源地,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明清风格的老宅大院。它地处重庆大学的中心腹地,是师生员工上下班、上下课必经之地。它也是各种信息聚集地:公告通知、电影海报、报刊张贴,车船票购买等各种信息都在这里展示。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早早起了床,从重庆大学松林坡教授小楼赶往饶家院,饶家院门前早已挤满了人,无数双关注的目光都凝聚在高考上线初选考生名单的喜报上。

        早已张贴出来的喜报,是一张红底黑字的大幅大字报,标题是两个笔锋遒劲有力的大字:喜报,下面按姓氏笔画排序,依次写着初选上线考生的名字。当我挤进人群,将目光投向公榜的大字报,赫然看见自已的名字写在上面时,我心中高兴极了。我一阵小跑迅速跑回松林坡家中,迅速将自己初选上线的消息告诉了父母。    

之后又是一个等待最后录取通知的时期。我填报的志愿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特别注明,正式录取前还需要面试。正是重庆的深冬季节,屋内与室外一样寒冷,突然有一天我接到通知,告之第二天下午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接受北京广播学院招生老师的面试。
第二天下午,我从沙坪坝乘坐216次公交车到牛角沱后,徒步走到位于上清寺的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办公大楼内,一路上我的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不知要面试些什么内容。在一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主任陆茜老师,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黄惠老师对我进行了面试。
她们首先让我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并提了几个问题让我回答,还与我进行了具体的交谈。最后让我朗诵了一首诗,题目是《亲爱的祖国,我爱你》。面试就这么结束了。
后来才知77年北京广播学院在全国招生,分配给四川两个名额。陆茜老师先从北京飞赴成都面试成都的考生,后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黄惠老师陪同,专程从成都乘火车到重庆,对我这一个考生进行面试。
之后我正式接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我撕开通知书的信封,看到通知书上写着的那行字:刘琦同志:你已被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录取。顿时心情澎湃,欣喜若狂,多少年的大学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拨乱反正,将“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等谬论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学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让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有了保障的土壤和通道。让一代渴望学习,渴望知识的有志青年,重新看到了希望。武汉大学经济学系学生章昌裕,在下乡数年的日子里,他所在农村的下乡知青都一个个先后走完了,最后就剩下他一人,他苦苦挣扎,绝望悲哀,曾准备了一瓶毒药放在身边,预备自已在绝望中实在撑不下去时,吞服自杀。

当他参加高考被武汉大学经济系录取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录取通知书是乡邮递员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他当时正在田间割麦子,当拿到通知书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立即给亲人报喜,而是丢掉镰刀,噔噔跑进自己的住地,将那瓶准备自杀服用的毒药扔得远远的。全国五百七十万考生,通过“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共有二十七万三千人跨进大学深造,科学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2020.8.19.写于重庆

                         刘琦先生

     作者简介:刘琦,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重庆新闻联播》节目首任主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77级毕业生,教授级播音指导,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先后主持《重庆新闻联播》、《西南窗口》、《当年今日》等多档电视节目。并担任《川鄂大江名胜录》、《长江与重庆》、《重庆人》(五集)、《重庆园林》、《席勒与中国》.《秋夜情思》、《双桂堂》等数十部纪实专题片的配音解说。并荣获观众最喜爱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