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云龙抱怨“边区造”只炸成两半,其实手榴弹平均弹片已突破50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1-01-21

编辑搜图

▲《亮剑》剧照

热播战争剧《亮剑》中曾经有一个细节,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刚刚走马上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团长,就跑到供给部找老战友要装备,赖掉了刚拿走的200件新军装不说,还要回了20箱“边区造”手榴弹,临走还不忘吐槽一把:“边区造质量真不怎么样,有的时候炸开了只有两半。”

编辑搜图

▲围攻李家坡日寇

李云龙团长这番抱怨倒也不是信口胡说。虽然早在1939年底,八路军相继建立了柳沟铁厂、杨家庄炸弹厂、良沟炸弹厂和壶关杨威炸弹厂等,初步具备了手榴弹批量生产能力,但在受到上级表扬的同时,也收到各作战部队反馈,提出手榴弹瞎火事故频发、爆炸威力弱等问题,当时就有人直接抱怨手榴弹扔出去只能炸成两半。

编辑搜图

▲德军使用的M24型手榴弹

巩式手榴弹成为仿制首选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各大兵工厂几乎都开始制造木柄手榴弹,其中位列“民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巩县兵工厂(另外三家分别是: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以德国著名的24式手榴弹为原型,仿制出了“巩式手榴弹”。早在红军时期,官兵们就曾大量缴获这种手榴弹,深知其性能不错,更重要的是制作成本低廉。

编辑搜图

▲巩式手榴弹

有位后来投奔八路军的工匠,为了生计曾在家中自行制造手榴弹出售,每天可以制造40枚以上,其中铸铁弹体自行铸造,购买火药、引信和木柄等则不超过5角钱,这正适合经济困难、各种原料来源都受到极大限制的八路军。不过,生产之初,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因此一般只能保证生产数量,无法对其可靠性和威力有太多追求。

编辑搜图

▲八路军兵工厂

四项改进措施提高质量威力

1940年5月,八路军军工部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开始集中对“边区造”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制定了4项改进措施:首先,增加一道压紧装药的工序,以便让有限的药室装填更多火药;其次,在摩擦火帽外增加防潮帽,降低因雨水和受潮导致故障的概率;再次,学习日寇九一式手榴弹的设计,在延时引火管上增加泄烟导气孔,严格控制缓燃导火索的长度,保证将延时控制在4秒;最后,优化工艺流程,加强质量控制。

编辑搜图

▲边区造手榴弹

这4项工艺改进,有效地提升了“边区造”的可靠性,立即受到各部队的欢迎,尽管在随后半年内生产了71985枚,依然供不应求。直到1943年后,除了八路军总部外,各根据地也基本建立了能批量生产手榴弹的炸弹厂,其产能才基本满足使用。加上八路军部队经过大练兵后,平均投弹距离提升到40米左右,猛烈而准确的手榴弹甚至一度让日军误以为遭遇了“炮击”。

编辑搜图

▲狼牙山五壮士手持“边区造”

重新说回《亮剑》中的情节,李云龙刚刚从老战友那里得到手榴弹,就得到日寇偷袭黄岩洞兵工厂的消息,说明当时应该是1940年秋,军工部队对手榴弹的整改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而八路军部队一向弹药紧缺,向来没有存粮,因此李云龙当时带回去的那批手榴弹,铁定不会再出现仅仅炸成两片的情况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